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9 赤壁赋 (5)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077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9 赤壁赋 (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9 赤壁赋 (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9 赤壁赋 (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赤壁赋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2.以“月亮”为载体体味苏轼旷达超然的诗人情怀。教学重难点:以“月亮”为载体体味苏轼旷达超然的诗人情怀。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是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备受文人的喜爱,文人借助它,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和幽清的意境。比如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再比如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以明月为载体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面对着黄州的山水明月,他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诵读,并且勾画出有关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乐、愀然、悲、哀)

2、情感变化的思路:乐悲喜三鉴赏诗歌,解读情感【诗情“乐”之景】汤显祖在牡丹亭里有这样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指出的是我们人生中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赤壁泛舟,四美俱全。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第一段,其他的同学勾画出有关“四美”的语句。提示: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过渡:这月为人而出,一轮明月缓缓地从东山升起,而这幅美景当中其实也体现了赋文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赋文既讲究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又具有散文化的抒情性,用比较自由的语言来传情达意。在这幅美景当中,清风与明月相融,而白露与水色相映

3、,茫茫的江面,茫茫的雾气,浑然一体带给我们旷世之感,下来之后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写在作业本上。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赏心: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赤壁之下这幅月色之图非常美丽,所以作者由衷的感叹出一个字乐。这样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朗读呢?速度要慢,语调要轻松愉悦,那我们一起来。【诗情“悲”之情】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可是他的这种乐情并未一直延续下去,其中在第三段有一个词语叫做“愀然”,什么是“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那苏子为何情绪又发生了转变呢,那么请大家

4、快速的在第二自然段找找答案。提示:其声呜呜然。也就是说他情绪的转变首先来自于客人的箫声2.那这箫声有什么样的特点?那客人为什么会演奏出如此哀怨低沉的箫声呢?提示:悲凉低沉。其中有个句子以歌而和之。“和”是什么意思,附和,也就是客人所奏这箫声是根据苏子所歌之词来应和而出。3.苏子所歌之词中什么内容引起客人情绪的转变,为什么?提示: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而“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这说明作者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4. “为什么“美人”在“天一方”?提示:苏东坡生

5、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理想不能实现,怎能不“愀然”? 过渡:在此情此景之下,内心的悲痛和郁闷只能通过歌声来传递,而这客人又以洞箫之声来应和,致使这箫声悲叹欲绝。5.在这种情况下,苏子于是问客:“何为其然也?”为什么会这样?而从后文来看客人的洞箫始终围绕一个字悲,那么客人为何而悲,而苏子又是如何劝慰客人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三歌自然段,从中去寻找答案。提示:“曹操”和“吾与子”的对比客人的面对着黄州的山水明月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问道:“固一世之雄也而今

6、安在哉?”像曹操这类的大英雄尚且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只能显赫一时,我们这些平庸之辈的力量与那些英雄相比,更是渺小。既然如此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啊?自身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生悲。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就算说自己有理想和抱负,但在现实面前却无能为力。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过渡:行文至此,苏轼借这位客人之口,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多舛、生活的困苦以及人生的困惑,这种种牢骚愤懑,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如庐山烟雨翻腾滚涌,似钱塘潮水汹涌澎湃,将悲情写到了千般,写到了极致。苏子怎

7、样劝慰客人的呢?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苏子告诉客人,看问题不必执着,应该圆通,应该多角度地看。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去,但千万年来它却还是那样无穷无尽;月圆月缺,但千万年来,它却既无消损,又无增长,这就是变中有不变。可见,只要你用相对的方法看问题,对同一对象就会看出不同的结果, 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小结:苏子非常聪明,客人是因为赤壁之下的这轮明月而不得于怀,他就从“水”和“月”入手,道出了“变”与“不变”

8、“取”与“不取”道理。从变的角度看,则人固如蜉蝣一般短暂,而天地万物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均在变化,若以不变的角度看,则天地万物固然是生生世世无穷无尽,那我呢,亦同万物一样,也是无尽的。既然物我无尽,既一瞬又无穷,那么,吾生须臾不仅不能成为哀的原因,相反,却更应该成为珍惜生命、热爱人生的理由。6.这段对话中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小结:纵观苏轼这一生,他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所必备的积极入世、刚正不阿的人生理念,又能在仕途失意、人生进入低谷时使惆怅的心情得到诗意的消解,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这就表现了他一种豁达乐观的胸怀。【诗情“喜”之情】在苏子的这番豁达乐观的劝慰之后客人的心情释然了

9、吗?小结:苏子的滔滔雄辩,不由得我们不折服。客喜而笑,终于解愁为乐了。而此时的喜已非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而是冲破了忧患意识的阴霾而得来的欢快情绪,所以显得欣慰和轻松。至此,客与苏子合二为一,新的苏轼诞生了。这是灵魂得到再生的苏轼,这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这是更加觉悟和更加成熟的苏轼。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然达观、笑对人生,充满人格魅力的苏轼。至此,全文的情感也被推向高潮,于是,在这景美、情真、理妙的世界中,我们和苏东坡也心有灵犀,越过千年而相逢一笑,无论功名富贵、得失荣辱,一切的人生烦忧和愁苦,一腔的壮志与豪情,尽可付与这无边的风月,这如画的江山!四探究延展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

10、骨”,“月”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月”意象,你了解的有哪些,其中是月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结:从补充诗句来看,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却是孤寂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五课堂小结苏轼一生对“月”情有独钟,以月造境,以月喻理,其笔下的明月浸透了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寄托着高洁的情操。悲月,叹月,问月,累遭贬谪的苏轼终于找到一个独特而别致的情感出口。春去秋来不萦于怀,人生起落不系于心了,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成熟旷达的苏轼。最后在李白的这首把酒问月中结束今天的学习。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