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 理清本段行文思路2. 借鉴启发学以致用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理解本段思路,辨析“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游褒禅山记,大家一起梳理了一二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内容。首先从文体特征入手,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类散文。(PPT展示)既然是散文在内容上一般就是由事即理或由景即理。本文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展开行文的。1、2自然段叙事,讲游山经过;3、4自然段借游生议、即事见理,写游山心得。这节课我们将着重分析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怎样由事入理,抒发了什么感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二、明确目标(PPT展示学习目标)1. 理清本段行
2、文思路2. 借鉴启发学以致用三、整体感知:首先我们一起齐读本段。(学生朗读第三段)读得很流利,看来同学们之前预习得还不错。现在老师将本段的重难字词进行点拨,我们共同完成本段文言字词的积累。古今异义1、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词类活用1、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3、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
3、动词,照明。3、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5、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文言句式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2、不随以止也(省略句)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四、合作探究请学生讨论本段(PPT展示)本段着重写什么?可以分几层?(行文思路)作者的“叹”给你哪些启发?学生讨论后呈现讨论结果,各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老师点评(PPT展示)余有叹:1、古人求思有得的原因 2、世人避难就易的现象 3、到达险远奇观的条件(有志、有力、不怠、有物、尽志)五、课堂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的很热烈,现在请同学
4、们思考作者仅仅是给我们总结到达险远奇观需要的条件吗?显然不是,险远奇观只是比喻指,指是那些宏伟目标、远大理想。这些目标、理想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常在险远,而人之罕见)。因此必须经过不懈攀登才能到达,无限风光在险峰嘛。那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理想呢(学生讨论回答)。对于对高中阶段的你有何启发?刚才我们从个人层面讨论的,那么从国家层面来看又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复兴中华民族作为自己的使命来践行。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让全国人民过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生活是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在前进中,我们的党在有志,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力,有14亿中华儿女的人拥护和共同奋斗;有物,坚持科技兴国,人才兴国。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六、作业布置背诵第三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