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615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补习班)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A.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已形成 B.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C.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D.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2有学者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该观点认为,如果以西周为中心,则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A认为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

2、创新B认为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和分裂 D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说,论证“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的论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A. 国语中“宗庙之牺,为吠亩之勤”的记载B. 春秋时期孔子的一个著名弟子冉耕,字伯牛C.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大量铁犁等生产工具D. 史家刘兴林牛耕起源与早期牛耕中的论点 4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A王纲解纽,礼崩乐坏B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5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 “继”“

3、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6.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 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 B. 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 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D. 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 7.孔子施教的地区主要在鲁(今山东),讲学游学的足迹主要是在陈、宋、曹、郑、卫等地,墨子在宋,荀子在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 B先

4、秦黄河流域经济相对发达C宗法分封等级制度趋于瓦解 D学在官府逐渐走向学在民间8.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9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10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A. 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 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 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1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否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A汉

6、承秦制,但有损益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1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3. 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A. 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 秦汉官僚的等级性变强

7、C. 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14. 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 削弱诸侯王的力量B. 施恩于诸侯子弟C. 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 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15在东汉各种碑刻中,以墓碑为大宗,为墓主立碑颂德是当时丧葬活动的重要内容。自曹操禁立私碑起,曹魏、西晋均严格执行,碑刻数量锐减,立于墓前的墓碑为埋入墓穴的“墓志”所替代。这反映了魏晋时期A社会动荡冲击了人们的道德信仰 B当政者打击世族以稳固统治的目的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显著加强 D统治者积

8、聚财力以完成统一的夙愿16.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是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17魏晋南北朝时期,生羊脍、胡饼、奶酪进入北方汉族人的食谱,原产地为北方的粟、小麦、葫芦也在南方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国家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人口迁徙 D生产技术进步18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是A世官制B军功制C推举制D九品中正制 19. 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

9、过渡,且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 农作物的种类大为增加 B. 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 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 粮食安全问题得以解决20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摭(zhi)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xi醋)醢hai酱油)(醯醢意指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A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B强调农业技术的重要性C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D农书与农业的关系密切21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诞生于中国6世纪末的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

10、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2旧五代史食货志中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23. 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64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827条。这反映了唐代A. 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11、 B. 水陆交通比较发达C. 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D. 现实主义诗歌盛行24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土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干福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B达到了得意忘形C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D蕴含世俗化倾向25.宋代实行差制度,无论地方或中央官员,他们的官名和所任职务大都分离。当时有所谓“官”“职”“差遣”的区别。“官”成了一种等级待遇,“职”是一种加官,“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一举措A.便于皇帝驾驭群臣 B.结東武人专横跋扈局面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12、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6如图为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节选),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忙碌的商运场景。该作品体现了 A. 艺术审美与市井风情的交融B. 人文意蕴与史料价值的统一C. 工笔画法与写意画法 协调D. 海上贸易与市镇经济的交流27.“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围,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

13、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削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28以下历史事实反映的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其中搭配错误的是A澶渊之盟宋辽对峙B靖康之变南宋建立C蒙古崛起南宋灭亡D清军入关明朝衰弱29. 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但对地方民事诉讼有“务限法”,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至每年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这一举措意在A.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 保证农时不妨

14、农务C. 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 确保地方司法公平30.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朝廷明文规定“凡佃户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石:古代容量单位)”。这一规定表明,当时统治者A. 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 极力抑制土地兼并C. 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 有意调和阶级矛盾31. 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因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据此可知A. 沈括科学评估了石油的优势 B. 宋代已普遍使用石油C. 沈括系统总结古代地质成就 D. 北宋的科技成就突出32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今之武臣欲

15、尽令读经书。”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 B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C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 D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33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12677万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万“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13186万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34. 下图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

16、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A. 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同步 B. 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C. 黄河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 D. 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35.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定论”,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据此推断,该举措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 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36宋代欧阳修得颜真卿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

17、,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由此可知,欧阳修对残碑“不忍弃之”的主要原因是A“颜体”狂放不羁 B残碑难觅,已成孤本C书法理论渐趋成熟 D看重作者的个人修养37.宋朝之前.棉花种植主要是在边疆地区。北宋建立后.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植移.在福建、广东一带盛行;南宋时,植棉区已经逐渐推广到了长江和淮河流域,并且棉纺织业逐渐兴盛。这一变化A.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B.有利于缓和植棉区的人地矛盾C.加速了城市市坊制度的崩溃 D.得益于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38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A汉武帝时代,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

18、展到鼎盛时期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39. 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A. 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 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C. 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 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40说到徼州,我们马上就想起了徽商徽州又以牌坊闻名。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洁牌坊数量惊人,据记载,仅仅一个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2人,宋代5人,

19、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7098人。1905年,古徽州最后一座牌坊“贞孝节烈坊”在徽州知府主持下建成。这座简陋的牌坊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像以往那样是纪念某人或某个家族,而是用于旌表整个徽州府有记载的所有贞孝节烈者的总牌坊,镌有“徽州府属贞孝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等大字。这反映出A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严 B徽州商品经济发达,大兴土木工程C中国古代对妇女极其尊重 D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地位逐步得到提高41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

20、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42康熙时期,理藩院参与了多伦会盟等一系列军政大事,会盟后,还派官员去山西等地准备耒耜,助喀尔喀蒙古种植农作物。在和噶尔丹交战过程中,理藩院大臣亲率漠南蒙古兵。对平叛官兵的奖赏,理藩院也要提出意见供康熙参考。当时,对俄事务“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据此可知理藩院取代中书省成为中枢机构 理藩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交流理藩院的职能近似于唐代的鸿胪寺理藩院是康熙缓和满汉矛盾政策的执行者A

21、B C D43.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 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B.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 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 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44中国古代历朝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或机构,如刺史和御史台。但是从秦至明清仍不断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屡禁不绝。这种现象无法断绝的根本原因是A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的权力太小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C没有设立相应的惩治措施来配合监察体制 D专制制度的本

22、质决定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45.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由上述分析可知,朝议制度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 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 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46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构筑严密的商业网络。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B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47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

23、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48.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 律 条 文出 处“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明律“亲属相为容隐”大清律例刑律诉讼A 宗法制度逐渐淡化B. 法律制度不断健全C. 伦理文化前后相

24、继D. 身份等级固定不变49明代小说集“三言”“二拍”中, 张廷秀逃生救父中以贩布为生的褚卫夫妇有二子, 夫妻珍重如宝,延师读书,后二子一起参加殿试,俱在二甲;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以二两本钱起家的秦小官, 夫妻偕老,两个孩儿俱读书成名。材料反映了A市民阶层开始兴起 B市镇平民价值观的近代化倾向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明代文学多元化、理性化的诉求50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

25、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二、非选择必答题(55分)51.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25分)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全国共设有36 个郡。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时期全国郡有100多个。于是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

26、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全国州有200多个,郡县更是不计其数。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

27、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唐贞观元年有州356个,李世民依“山川形便”将全国分为十道,根据需要临时抽派中央相关部门人员对各道事务进行督导。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唐代中期,道的职能渐由节度使兼理。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中央政府也被迫承认了节度使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地位,州县二级制遂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

28、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7分)有什么共同作用。(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0分)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4分)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

29、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

30、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4分)(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6分)(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8分)5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

31、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三、选考题(15分,二选一)请考生在下面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5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

32、:杨炎任职宰相后便向德宗倡议推行税制改革,于公元780年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摘选自旧唐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7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税法进行评

33、价。(8分)5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孔颖达(574- 648年),冀州衡水人,唐朝经学家,孔子第31世孙。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唐初儒学内部宗派林立,战乱四起,儒家经典散佚,文理乖错。贞观年间,他奉诏命与颜师古等儒者撰写出五经正义。撰成后,太宗下诏表彰说:“卿等博览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五经正义对唐以前各家著作详加考订,采其所长,舍其所短,博览群书,成一家之言。自此,经学朝着简明和实用的方向发展。五经正义对唐代文化、思想、哲学、教育等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同时,“由唐至宋,明经取士,

34、皆遵此本”。它还收录了大量重要古籍的内容,很多书在后世亡佚,后人全赖此书才得以窥其原貌。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颖达能够完成五经正义撰写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经正义的历史意义。(8分)2021届补习文科班2020年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出题人: 2020年9月25日考一、选择题1-5 BDCAD 6-10 CBDCD 11-15 CBAAB 16-20 DCDCA 21-25 DBCDA 26-30 ACABD 31-35 DCADC 36-40 DBDCA 41-45 BCBDA 46-50 BDCCD二、非选择题51.

35、【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隋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实行道州县三级制。(7分)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4分)(2)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3分)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4分)

36、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3分)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4分)52(18分)【答案】(1)主张:天人感应。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4分)(2)出发点: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广的道德伦理规范(构建官方意识形态)。(4分)途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2分)(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2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6分)53. 【答案】【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

37、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酌情赋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答案示例】观点:中华帝国自身具有很强的修复力(或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论证: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全面统一和局部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割据的时间。在选官用官制度上,长期实行科举制,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标准,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客观上要求维持集中统一。思

38、想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独尊地位,成为维护大一统的有力工具。中国的语言文字一直沿用数千年,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纽带。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能够适时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8分,能够从三个角度论证即可)综上所述,中华帝国长期处于“大一统”局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不绝,其自身修复力更强。54 (15分)【答案】(1)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总的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将租庸调及当时各色名目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个税种;地税按纳税人拥有的田亩数征收,户税按资产多少划分户等征收;两税分别于夏秋两季缴纳。(7分)(2)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39、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创“量入为出”预算制度;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现实。(8分)55。(15分)【答案】(1)原因:家庭出身及个人渊博的学识(或经学功底深厚);统治者的支持;儒家学者的合作;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国家统一与政局的安定。(7分)(2)意义:推动了儒学(或经学)的发展;促进了务实之风的兴起,为儒学复兴打下基础;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保留了大量古籍和史料,学术价值极高;适应了大一统政权发展的需要。(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