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类文阅读10 十六年前的回忆.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3424 上传时间:2025-11-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类文阅读10 十六年前的回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类文阅读10 十六年前的回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类文阅读-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是这样教育子女的李大钊父母早逝,由祖父李如珍一手带大。祖父管教很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受到种种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影响很深。 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扫雪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一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李大钊对他的儿女们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孩子:“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

2、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反而越扫越有劲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处罚-( ) 严格-( ) 新奇-( )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3.李大钊为什么孩子们去扫雪?而孩子们的外祖母为什么不让去呢?结果如何? 4.从这则李大钊教子实践扫雪的小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参考答案】1.奖励宽松陈旧2.示例:小弟弟一面吃饭,一面看电视。3.李大钊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吃苦

3、的习惯,明白劳动的意义。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孩子,怕他们冻病了。结果孩子们一边扫雪一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反而越扫越有劲。4.示例:我们也应该从小养成吃苦的好习惯,不娇生惯养,不做寄生虫。怀 鲁 迅郁达夫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

4、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ji),在夜阴里被埋人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选自郁达夫散文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容 。2.短文第2、3自然段中 、 、 、 等词语表现了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3.作者对鲁迅之

5、死发表议论的段落是( )。A.第5、6自然段 B.第5、6、7自然段 C.第4、5、6自然段4.对第6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中国人对鲁迅之死麻木不仁,浓厚的奴隶性让人看不到希望。B.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C.鲁迅之死让更多人认识到了他的伟大,表明我们的民族还有希望,但不少人麻木不仁,浓厚的奴隶性让人憎恨。5.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写一写吧。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

6、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参考答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

7、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比喻 鲁迅去世的消息令人十分震惊2.匆匆 跳 吞 跑 3.A 4.C 5.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暗示鲁迅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精神不死,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