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382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44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配套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ppt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课 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问题导引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2.百家争鸣有哪些“家”?各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是什么?3.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有何异同?4.诸子百家中哪“家”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要求?为什么?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识记点拨 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 随堂达标检测 巩固应用反馈 栏目索引 1.百家争鸣(1)背景: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孔子的贡献(1)地位:孔子是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2)思想:提倡

2、“”和“”的学说。(3)教育:首创中国古代之风和提出先进教育思想。(4)整理文献:诗、礼、乐、易、春秋。春秋战国春秋创始人仁礼答案 私人讲学书 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识记点拨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 答案 3.孟子思想(1)继承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学说。(2)提出“”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4.荀子思想(1)儒学: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2)哲学:提出“天行有常”和“”思想。君轻民贵仁政礼制天命而用之易混易错 1.思想特点: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思想(1)哲学思想 世界观:“”是

3、宇宙万物的本原,永恒不变。辩证法:指出事物具有向的方面转化的规律。(2)政治主张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提出“”的政治主张。幻想“小国寡民”社会。道无为道相反 老庄之学 二 无为而治答案 3.庄子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与自然无为。(2)“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故他主张“”。天道齐物答案 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深层点拨 深层点拨 1.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1)思想主张:,推行。(2)代表人物: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的

4、有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3)韩非思想: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主张加强,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君主集权答案 法家思想 三 2.法家思想的影响(1)法家的理论对中国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独立的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法家学派答案 归纳概括 韩非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三观”(1)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2)法制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儒学体系归纳概括 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著有墨子。2.主要内容(1)政治主

5、张:“”,进一步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2)哲学贡献 认识论:以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逻辑学:建立了“”“”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3.演变:以后,墨家学派失传。墨翟兼相爱、交相利客观实践类故汉代答案 深层点拨 墨家的主张 四 1.结构图示方法总结 2.识记方法(1)表格法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2)诗歌巧记诸子百家思想 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

6、王。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返回 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 主题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探究1.孔子的思想 材料一 有一次,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之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离开这里,她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十分感慨,要弟子记住:“苛政猛于虎也!”材料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1)材料一和

7、材料二各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案 答案 材料一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材料二反映了孔子“礼”的思想,“礼”即“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答案 关系:“礼”是实现“仁”的手段。(2)材料一、二反映的主张是何关系?【思考】2.道家、法家思想 材料一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

8、不起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1)两则材料的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由此推断它们分别属于哪家学派的主张?答案 材料一主张“无为而治”;材料二主张严刑峻法。道家和法家。答案【思考】(2)上述各项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简要分析原因。答案 材料二的主张。因为它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答案 史论总结1.儒、道、法、墨等学派的思想主张及评价派别 代表人物 主 张 评 价 道家 老子、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儒家 孔子“仁”“克己复礼”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

9、的利益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调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荀子“仁义”“制天命而 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 法家 韩非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张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安定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 2.儒、道、法、墨四大学派的特点 因各学派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以其思想也会不同;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1)儒家:重仁政、礼治和教化。(2)道家:追求自然、无为。(3)法家:重法治权谋和变法革新。(4)

10、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主题二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探究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1)社会大裂变是指什么?答案 社会大裂变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答案【思考】(2)士的崛起与社会大裂变有何关系?与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何关系?答案 一是使士阶层冲破宗法制束缚取得社会身份的独

11、立;二是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士的身价。士阶层成为“从事精神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来源。它们的“活跃”成为学术文化繁荣的直接原因。答案 2.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诸子百家主要争论的是哪些领域的问题?在当时有何社会作用?答案(1)社会、政治、伦理等领域。(2)稳定社会、安抚人心、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答案【思考】史论总结

12、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 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思想氛围宽松,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因各诸侯国具有富国强兵的愿望,又能礼贤下士,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重要意义(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2)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13、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是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返回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A解析“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解析答案 随堂达标检测 123

14、4562.“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A.墨子B.论语 C.韩非子D.老子解析 原文大意是说: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尊敬;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上位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这充分体现了儒家“礼”“仁”的思想,墨子是墨家著作,论语是儒家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老子是道家著作,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B解析答案 1234563.“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以上材料评价的是()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孔子“礼”的思想D.墨子“

15、兼爱”思想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以慈悲为怀,二是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天性。C项孔子的“礼”主要强调等级名分和贵贱有“序”,与材料主旨不符;A、B、D三项都体现了慈悲和善良,但孔子和墨子都没有强调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内心,只有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故选B项。B解析答案 1234564.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强调清心寡欲,无为清静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属道家思想。A解

16、析答案 1234565.战国时期的某一思想家认为:“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孔子B.庄子 C.韩非D.墨子解析 材料中的“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体现了厉行赏罚的思想,这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故选C项。C解析答案 123456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 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

17、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123456材料三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者,治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 君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3)结合材料三,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指出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解析答案 返回 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