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029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3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暑假训练03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2019年北京卷,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

2、服从君权1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2史料记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军机处( )A保密性强且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且有决策大权C位高权重能制约皇权D承旨传达利于强化君权3乾隆嘉定县

3、志载,“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而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这表明,当地(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D男女分工集体协作4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A社会教化功能B文学鉴赏价值C维护封建礼教D革新社会风气5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

4、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6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日升昌票号(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7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

5、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8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休闲旅游之风盛行B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社会服务体系完D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9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以

6、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C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D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10“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据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B选官标准不断放宽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11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早期

7、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12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几百年来,东亚始终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东亚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材料一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142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

8、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1509年,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贸易。1514年,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器、茶业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摘编自(美)易劳逸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材料二清初厉行海禁。1683年康熙帝

9、打败郑氏集团,结束海禁,并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粤海关迅速成为最热络的通商单位,专门经营外贸的中国商行在广州快速增加。1757年,乾隆帝宣布广州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口,颁布了一套详细的规则,这就是著名的“广州贸易体系”。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清朝持续外贸顺差。西方各商业势力也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中西多项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取代旧的体制,以上海为中心之一的新的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摘编自(美)范岱克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材料三20世纪最后四十年,东亚迎来了发展高峰,日本经济崛起,“亚洲四小龙”腾飞,中国改革开放。进

10、入新千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深入,GDP跃居世界第二。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政府立足亚太、面向世界,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了日益重大的影响力。摘编自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东亚贸易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前中期东亚贸易的相似之处。1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

11、,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自(清)张廷玉等明史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要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1)据材料一,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据材

12、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答案与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故选D。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2【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

13、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法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1【答案】D【解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C项错误,六部没有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D项正确。2【答案】D【

14、解析】军机处标志皇权达到顶峰,与材料中“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相符,故选D项;专管军务,与材料中“机务及用兵”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表明无决策权,排除B、C项。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材料中的“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可知,当地棉纺织业盛行,传统的粮食种植业衰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体现,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不是

15、集体协作,D项错误。4【答案】A【解析】由“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可知,小说起到了与神、圣人同等的教化作用,故选A;B、C、D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5【答案】D【解析】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四区南北都有分布,不能体现南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贩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产区的布局,不是反映流通,排除C项。6【答案】D【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乡河,体现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D项;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非近代金融业,排除A

16、项;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排除B项;日升昌票号依然属于传统商业汇兑模式,排除C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由于北方减少对南方购买的数量,从而导致南方棉纺织中心的衰落,从而说明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商业市镇依赖全国市场,而未强调跨区域商业网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而未涉及到商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而未涉及到南北地区地域分工,排除C项。8【答案】B【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明

17、清时期的区域间长途贸易比较发达,商人的流动性非常大,这才会出现题干中“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内容,故选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不是人们旅游的“指南图”,而是商人们的“旅行”“指南图”,排除A项;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是为商人来往各地的地图“指南”,不属于“社会服务体系”范畴,排除C项;“专业的旅行指南图”为商人们的商旅往来提供了诸多方便,不能反映出南北方经济文化的差距缩小,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可知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影

18、响,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与农业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可知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影响,但并非动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可得出儒家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不有利于资本积累,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古代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从材料“从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可以看出,朝廷加强了对官员的评价和控制,由此说明明清时期思想控制

19、日趋严密。故答案为C项。A项,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并不意味着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排除;B项,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与选官标准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相关的信息点,排除。11【答案】C【解析】清代严格限制“商业”戏园,说明忌惮商业文艺影响其统治,达官贵人“城外看戏”说明艺术魅力巨大,商业戏院等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故选C项;由被禁到不断潜入,体现的是戏曲的魅力,无关矛盾缓和,排除A项;戏剧繁荣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而非早期启蒙思想,排除B项;由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可知当时文化专制仍旧盛行,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依所学,清中叶

20、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社会等级观念强化,故A项错误;依所学,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不是戏曲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依所学,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C项错误;依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而“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故D项正确。13【答案】(1)变化:贸易中心:贸易主战场由印度洋转向太平洋;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采购)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或中国由大量采购到大量出口;或中国贸易顺差越来越明显);贸易政策:由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逐渐兴起(或由政府严格管理到允许私人贸易,或者政府的管理逐渐

21、放松);贸易主体:欧洲商人大量出现(或西方势力相继东来;或由亚洲内部贸易为主转变为亚洲与其他洲贸易为主);大批华人移民国外(或大量中国人移居南洋)。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或西方开始早期殖民扩张);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或明朝手工业水平的提高;或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2)相似之处: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或东亚商贸圈以中国为中心;或中国人在东亚贸易圈处于优势地位);中国外贸处于顺差状态(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或中国传统手工业具有国际优势);中国政府试图掌控对外贸易(或中国政府推行较为严格的外贸管控措施);都有一个政府由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或政府外贸政策都呈现出时紧时

22、松的表现状态)。作用: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初步认识(或它是当时中国沟通西方的重要渠道,或者推动了中心交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清朝贸易顺差)。【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器、茶业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结合所学得出贸易中心由印度洋转向太平洋;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采购)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或中国由大量采购到大量出口;或中国贸易顺差越来越明显);据材料一“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中国的商人、

23、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结合所学得出贸易主体欧洲商人大量出现(或西方势力相继东来;或由亚洲内部贸易为主转变为亚洲与其他洲贸易为主);大批华人移民国外(或大量中国人移居南洋)。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514年,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或西方开始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一“中国的瓷器、茶业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结合所学得出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或明朝手工业水平的提高;或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据材料一“明初

24、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1509年,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贸易”“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结合所学得出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2)第一小问相似之处,据材料一“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器、茶业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材料二“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西方各商业势力也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或东亚商贸圈以中国为中心;或中国人在东亚贸易圈处于优势地位);据材料“中国的瓷器、茶业等物品

25、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材料二“清朝持续外贸顺差”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外贸处于顺差状态(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或中国传统手工业具有国际优势);据材料一“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材料二“清初厉行海禁。1683年康熙帝打败郑氏集团,结束海禁,并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结合所学得出都有一个政府由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或政府外贸政策都呈现出时紧时松的表现状态)。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二“西方各商业势力也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初步认识(或它是当时中国沟通西方

26、的重要渠道,或者推动了中心交流);据材料二“清朝持续外贸顺差”结合所学得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清朝贸易顺差)。14【答案】(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第(1)问,“特点”,据材料中的“仍元制,设中书省”“革中书省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可概括出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结合史实说明,可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等相关史实组织答案。第(2)问,在回答“地位变化”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概括出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回答“参政优势”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少偏狭较为公允贴切”等组织答案;分析“积极意义”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之作用”以及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