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3.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
2、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4.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B.C.D.5.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
3、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6.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7.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北宋时(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
4、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8.宋朝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9.唐朝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主要表现是( )A.城市中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粮食和人口数量激增D.海外贸易拓展10.下列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中,属于两宋时期的名港是( )明州扬州杭州泉州广州A.B.C.D.11.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煤作为普
5、遍使用的燃料冶铁是在( )A.战国B.西汉C.南北朝D.北宋12.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明谢肇淛五杂组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 宋榷(
6、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宋庄季裕鸡肋编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的新变化。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以后,由于
7、黄河流域战乱频仍,我国出现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材料二 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居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两浙的丝织品已跃居全国首位。宋代制瓷出现许多名窑,后来居上的景德镇成为制瓷业中心。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海船制造中心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宋代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泉州作为外贸港口在宋代崛起,南宋以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
8、的起点。(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人口在宋朝时期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发展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2.答案:
9、D解析: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不能反映经商方式不受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官府对经商的态度,故C项错误;“出售凉食”“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表明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3.答案:D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两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项;由“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可知“便钱”是兑换货币的凭证,故D项正确。4.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随着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这主要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有关,由此可知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与题干时间不符,由此可知错误。南方稻麦兼种的技术有利
10、于小麦在南方的发展,由此可知正确。曲辕犁又叫江东犁,不是从北方引入,由此可知错误。故B项正确。5.答案:C解析: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颠倒了,故D项错误。6.答案:C解析: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
11、限制,排除;选项B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选项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宋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C。7.答案:A解析:北宋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故B项错误;文娱场所多由私人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故C项错误;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二者功能上存在区别,故D项错误;“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8.答案:C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
12、“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租佃关系,农民对地主的人身关系无法得知,故D项错误。9.答案:C解析:衡量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指标是土地和人口的增加,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杭州是南宋的都
13、城,由此排除,继而将含有的选项A和C排除。扬州是唐朝的著名港口,由此排除,故选B。11.答案:D解析: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使用煤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A、B、C项都不符合史实。选D。12.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
14、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13.答案:(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3)打破市坊界限。解析:(1)从材料中的“利之最大者也”“茶马之市”“藉之可以得马”等信息可以归纳出答案。(2)从材料二可以得出纸币流通,从材料三可以得出经济城镇兴起和地域商人的出现从材料四可以得出城市商业繁荣。(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变化。 14.答案:(1)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2)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产量高,手工业技术发达;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3)趋势:我国古
15、代经济重心呈现由北向南移的趋势。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因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信息可知,从西汉、唐代到北宋,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2)根据材料“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居全国首位”和“两浙的丝织品已跃居全国首位景德镇成为制瓷业中心。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得出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根据材料“宋代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得出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由北向南移的趋势。原因是北方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