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沧州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20.10.12 必修三第一、二单元命题人:王新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A. 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B. 文化统一成了共识C. 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D. 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2.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
2、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是指A. 仁者爱人B. 君主法治C. 礼乐规范D. 三省吾身3.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 圣人应该只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B.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C. 社会动荡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D. 儒家应主导社会道德自律的建设4.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
3、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A.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 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D.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5.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主张A. 小国寡民B. 无为而治C. 以德治民D. 不与人争6.韩非在五蠹篇中指出:“圣人”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而是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据此制定相应的措施。他嘲讽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复古主义者,就像“守株待兔”的人那样思想僵化,愚蠢可笑。这一思想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 反映儒学理念深入人心C. 符合了社
4、会转型的要求D. 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7.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_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_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_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A.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8.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
5、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9.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能与天地偶合:成人有骨366节,与一年的天数相符;大骨12节,与一年之月数相符;体内有五脏,与五行相符;外有四肢,与春夏秋冬四季相符等。董仲舒的这一主张A. 意在强调天人合一B. 合理解释了春秋大一统C. 是儒学的理论基础D. 推动了儒学哲学思辨化10.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A. 两汉时期的中央集
6、权制持续强化B. 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 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D. 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11.汉武帝时期设立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12.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材料主要表明了唐宋时期A. 儒学复兴运动的艰难B. 儒家知识分子的保守C. 儒学传统精神受重视D. 儒家独
7、尊地位遭重创13.唐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一股“异儒思潮”。一些儒家学者采取空言说经、以经驳传等的解经方法,致力于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甚至对经传的作者也提出怀疑。这一现象说明A. 儒学饱受佛道思想冲击B. 科举制影响到士人观念C. 儒家理论体系亟待重建D. 市民阶层构建话语体系14.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A. 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B. 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C. 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D. 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15.李约瑟说:“宋代理学
8、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材料意在说明理学A. 本质是科学的B. 确立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C. 强调经世致用D. 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16.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A. 主张格物致知B. 反对“天人合一”C.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D. 主张克服私欲17.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学派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9、A. 抨击程朱理学压抑人性B.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 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18.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19.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认可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
10、女卑的观念B.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C.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20.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宇宙便是吾心”C. “工、商皆民生之本”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1.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22.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
11、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 “经世致用”B. “人心一点灵明”C. “循天下之公”D.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23.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A. 重视实践的知行观B. 以知统行的方法论C. 本善习远的道德观D. 格物致知的修养论24.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A. B. C. D. 25.汉代科技多有创
12、新,下图描绘了此时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A. 造纸术B. 灌钢法C. 棉纺技术D. 印刷术26.由下表内容可知,我国部分古代科学家朝代科学家活动记载结论唐朝张志和让人背向太阳喷洒小水珠,看到类似虹霓情景彩虹是因阳光通过空中的水滴形成北宋沈括把磁针搁在碗沿上;以针横贯灯心草浮于水面;用独根茧丝将蜡少许粘着于针腰,在无风处悬挂只有“缕悬法”才能使指南针真正“指南”元朝赵友钦将一个黑漆球挂在屋檐下,该球半个亮半个暗,犹如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同角度看黑球,其反光部分的形状各异,有月牙形、半月形等解释月亮的盈亏现象A. 重视科学技术的实用性B. 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著述C. 借助实验进行创
13、造发明D. 以科学理论挑战封建思想27.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A. B. C. D. 28.唐朝时期科技文化辉煌灿烂,下列关于唐朝科技文化叙述正确的是武器发明家唐福制作出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献给朝廷 书法家张旭以狂草名世诗人王维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诗人杜甫的诗作更多地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A. B. C. D. 29.北宋的萍洲可谈中记述了中国航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舟师识地
14、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由此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A. 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B. 指南针已在北宋航海事业中有所体现C. 北宋时期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D. 萍洲可谈的作者发明了指南针30.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A. 具有儒学化特征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注重实用性31.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其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B.C. D. 32.儒家思想
15、强调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了。这说明A.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落后的根源B. 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C. 儒家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 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扼杀了创新动机33.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A. 风俗画和文人画B. 话本和小说C. 汉赋和唐诗D. 元曲和京戏34.墨梅图是写意画
16、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A. 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B. 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C. 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D. 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35.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由此可知A. 京剧由徽剧汉剧合并而成B.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C. 京剧形成于乾隆五十五年D. 京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走向世界36.图片同光十三绝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家传之宝。此图主要体现了A. 京剧
17、脸谱优美,服饰多样B.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非常严格C. 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曾中断D. 京剧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37.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A. B. C. D. 38.有学者指出,宋诗平易而富有理趣,宋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宋词婉约而阴柔,书法行楷流行而尚意,绘画由外向内一路演变,宋瓷气韵与意境简洁而素雅。宋代审美风尚体现了A.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 个体意识的初步觉醒C. 程朱理学的理性之美D. 崇尚节俭的社
18、会风尚39.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40.在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中,喻世明言11篇、警世通言13篇、醒世恒言9篇涉及市民,“二拍”中初刻拍案惊奇16篇、二刻拍案惊奇18篇描写市民。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极其罕见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A.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B. 政府的大力倡导支持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
19、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41题12分,42题12分,43题16分,共40分。4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阅读图表,完成下列要求。(12分)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局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42.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
20、2分)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
21、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影响。(4分)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黄宗羲虽然将
22、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黄宗羲的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