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669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卷能力提升1.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其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2.国语鲁语中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禅让制遭到了严重破坏B.社会接近跨入文明时代C.传说没有任何史料价值D.成为夏朝建立的重要标志3.荀子儒效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由此可见,周朝()A.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B.依照血缘关系分配权力C.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D.实现了权

2、力的高度集中4.有学者认为,周朝施行井田制,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对此理解有误的是()井田制下的土地归天子所有井田制是分封制实施的基础宗法制必须以井田制为依据井田制会导致土地疯狂兼并A.B.C.D.5.战国时期,“天下九州”的观念逐步取代西周、春秋的“华夷之辨”,居于中原的豫州、并州、冀州已与居于北方的幽州、南方的荆州、东南的扬州趋向平行、平等。这一变化表明( )A.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B.华夏与蛮夷之间存在文化冲突C.内近外疏的正统观念已经动摇D.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初步具备6.春秋时代的列

3、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霸主,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 (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A.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B.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C.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D.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7.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A.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8.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

4、“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9.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10.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A.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B.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C.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

5、败D.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11.“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创立官僚政治体制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等级制度日趋固化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1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下列最符合材料原意的说法是()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3.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

6、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14.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15.东汉各郡国所察举的“孝廉”有一部分出自供职于郡县的属吏,而绝大多数的郡县属吏是由郡守自行辟除的,郡守辟除的对象基

7、本上都是来自当地的“大姓子弟”。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A.士族制度的建立B.选官制度的异化C.地方选官权扩大D.察举名额的增多16.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下列对此图表述正确的是()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17.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 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18.近代以来,有关纸的考古成果很多。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遗址中发现了年代不晚于西汉黄龙元年的纸,新疆尼雅遗

8、址出土了被揉成一团的东汉纸,甘肃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了带有字迹的纸。据此能够认定( )A.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B.汉代新疆地区造纸术逐渐推广C.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D.东汉时期纸已经得到普遍使用19.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

9、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

10、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而祖1汉惠命3汉文帝4汉景帝41汉武帝5313汉昭帝3汉宣帝41汉元帝2汉成帝113汉哀帝14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上表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自然环境不同,使得各地域文化风采各异,这是根本原因。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从部落到国家,难度较大。禅让制

11、是部落民主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材料未能体现对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的内容,故A项错误;防风氏因为会稽山大会迟到而被杀,说明禹已经拥有了类似于“王权”的权力,故B项正确;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只能靠口口相传,因此传说虽不是信史,但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故C项错误;建立世袭制的王权、设立国家机器等是一个国家诞生的重要标志,材料无法体现上述任何一方面,故D项错误。3.答案:B解析:“周之子孙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体现了依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选B项;A、C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独立性,D项错误。4.答案:C解析:井田制是西周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名义上归国家公有,实际上归周王所有。

12、根据“周朝施行井田制,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可以看出分封制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故说法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是分封制的依据;根据材料“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可知,井田制不会导致土地兼并,故说法有误,符合题意,C项正确。5.答案:D解析: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应该是在秦朝,故A 项错误;题干中提及的是“天下九州”观念取代“华夷之辨”,体现了华、夷的融合,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宗法制的动摇,故C项错误;据题干中“天下九州的观念逐步取代西周、春秋的华夷之辨,居于中原的豫州、并州、冀州已与居于北方的幽州、南方的荆州、东南的扬州趋向平

13、行、平等”,可推知战国时期统一的文化心理初步具备,故D项正确。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列国纷争,难度较大。“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与材料中强调的霸主制度的作用不符,故A项错误;“取代了”是完成时,春秋时期是分封制走向瓦解的时期,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肯定了霸主制度的积极作用,说明传统意义的“春秋无义战”观点有失偏颇,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并未结束,直至秦朝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故D项错误。7.答案:C解析:为打击旧贵族特权,树立法律权威,商鞅提出统一刑罚的主张,特别指明以前立过功,

14、后来犯罪,不能减轻刑罚,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以统一刑罚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修正了“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强调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而不是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弟子对孔子思想做出不同解释,说明孔子思想内涵丰富,故A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礼”,据所学“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可知不是核心理念,故B项错误;据材料“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可知不是治国措施,故C项错误;据材料“孔子门徒”无法说明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故D项错误。9.答案:C解析:某种思想理论能够

15、被统治者接受,主要原因是其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法家主张大一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相符,符合统治需要,这是当时一些统治者选择它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当时形成系统理论体系的不只有法家,故A项错误;强调君主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统治者选择法家作为统治思想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提出了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大,寡义而趋利”,为秦国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故D正确;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材料主要分析秦国与齐国相比能够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并非

16、说明文明程度问题,故B错误;材料主要分析秦国与齐国相比能够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并非说明称霸问题,故C错误。11.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体制建立,故A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等级制度,排除C。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才有,故排除D。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柳宗元认为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七国之乱时,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

17、正确;A、B两项都只说明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材料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无法体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A项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其他的知识分子,故C项错误;D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无关。14.答案:A解析:汉初,经济凋敝。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汉武帝时经济发展,马匹大量增加,A项正确。汉武帝初,张骞尚未通西域,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是魏晋南北朝,C项时间不符 D项并不是主要原因。15.答案:

18、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官吏的察举,使得西汉建立的察举制度遭到破坏,异化成地方豪强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故选B项。士族制度建立于魏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滥用选官权,而非权力扩大,故C项错;材料没有信息说明察举的名额增加了,故D项错误。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东汉的统治。题干给出的结构示意图表明东汉外成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成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选B项1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

19、;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汉代儒学,故D项错误。18.答案:C解析:本题以考古成果切入,意在考查考生基于不同的史实,进行历史归纳和合理推理的能力,培养考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根据材料“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遗址中发现了年代不晚于西汉黄龙元年的纸”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故选C项。材料没有描述造纸业的发展状况,看不出造纸业十分发达,故排除A项。新疆出现纸不等于造纸术逐渐推广,故排除B项。在尼雅遗址发现了东汉纸和东汉墓葬中出土了带有字迹的纸,不等于东汉时期纸已经得到普遍使用,故排除D项。19.答案:(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条件:秦始皇统一六国。(3)不同:汉代只有皇帝能实行分封;王国以下仍是郡县制。后果: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对策: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析:20.答案: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