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669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过关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三语文检测试题考点:文言文翻译一、理解性默写(14分)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16个字“_,_,_,_!”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2)作者表达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句子是:“_,_。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3)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4)阿房宫赋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_,_;_,_”。(5)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答案】 (1). 戍卒叫 (2). 函谷举 (3). 楚人一炬 (

2、4). 可怜焦土 (5). 一人之心 (6). 千万人之心也 (7). 管弦呕哑 (8). 多于市人之言语 (9). 灭六国者六国也 (10). 非秦也 (11). 族秦者秦也 (12). 非天下也 (1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戍、函、炬、呕哑、市人、族、鉴。【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

3、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二、课内巩固训练(16分)2.翻译下列句子(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4)王尝语庄子以好乐(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答案】(1)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2)我将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3)(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4)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5)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未能找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如今”,

5、现在;“方”,正好;“为”,辅助判断,可翻译成“是”;“刀俎”,切肉用的刀和板;“鱼肉”,鱼和肉;还有两小句均为判断句,翻译时要体现出来。(2)句中“见于”,表被动,翻译成被;“笑”,嘲笑;“大方之家”,博学多才的行家。(3)中的省略主语“他”,翻译时补齐;“蹑足”,蹈,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蹑足行伍之间”,指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倔”,通“崛”,突起;“阡陌”,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4)句中,“尝”,曾经;“语庄子”省略介词“于”,即“语于庄子”,和庄子谈论;“语”,动词,谈论;“好乐”,爱好音乐,

6、喜好音乐。(5)句中“求”,寻找;“报”,回复;“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未得”,未能找到。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选择题。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x,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ji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chu,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

7、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tng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xio xio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zng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

8、答,晴雨而已。日欲晡b,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j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注僦:租。桯:床前的小桌。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班荆:布草而坐。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9、 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B. 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C. 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D. 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渡东桥投江而死。余若水望江哭泣,悲痛

10、兄长过早的死去,因此立下重誓不再渡江。B. 余若水与鸟鼠生活的状态,表现了他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C. 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地表明他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D. 作者对余若水既赞赏又同情,认为他既有志节又有智慧,长期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真是难能可贵。【答案】3. A 4. C【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1、”,A项,“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说法错误,时间表述上错位,“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根据文章第二中“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意思是“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

12、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由此可见“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说法错误。故选C。【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解答此类题小技巧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参考译文: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

13、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

14、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

15、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

16、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三、迁移训练(7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刘乔,字仲彦,南阳人也。少为秘书郎,建威将军王戎引为参军。伐吴之役,戎使乔与参军罗尚济江,破武昌,还授荥阳令,迁太子洗马。以诛杨骏功,赐爵关中侯,拜尚书右丞。豫诛贾谧,封安众男,累迁散骑常侍。齐王冏为大司马,初,嵇绍为冏所重,每下阶迎之

17、。乔言于冏曰:“裴、张之诛,朝臣畏惮孙秀,故不敢不受财物。嵇绍今何所逼忌,故畜裴家车牛、张家奴婢邪?乐彦辅来,公未尝下床,何独加敬于绍?”冏乃止。顷之,迁御史中丞。同腹心董艾势倾朝廷,百僚莫敢忤旨。乔二旬之中,奏劾艾罪衅者六。艾讽尚书右丞苟晞免乔官。张昌之乱,乔出为威远将军、豫州刺史,与荆州刺史刘弘共讨昌。惠帝西幸长安,东海王越承制转乔安北将军、冀州刺史,以范阳王虓领豫州刺史。乔以虓非天子命,不受代,发兵距之。颍川太守刘舆昵于虓,乔上尚书列舆罪恶。河间王颙得乔所上,乃宣诏使镇南将军刘弘、征东大将军刘准、平南将军彭城王释与乔并力攻虓于许昌。舆弟琨率众救虓,未至而虓败,虓乃与琨俱奔河北。未几,琨率

18、突骑五千济河攻乔,乔劫琨父蕃,以槛车载之,据考城以距虓,众不敌而溃。乔复收散卒,屯于平氏,河间王颙进乔镇东将军、假节,以其长子祐为东郡太守,又遣刘弘、刘准、彭城王释等率兵援乔。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刘琨分兵自荥阳率兵迎越,遇祐,众溃见杀。乔众遂散,与五百骑奔平氏。帝还洛阳,大赦,越复表乔为太傅军谘祭酒。越薨,复以乔为都督豫州诸军事、镇东将军、豫州刺史。卒于官,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一)5.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B.

19、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C. 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D. 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平时负责管理宫廷马匹,太子出行时充任先导。B. 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范阳王是诸侯,兼任豫州刺史,故称领。C. 假节即借用符节,持节者大都镇守一方,战时可以斩杀违犯军令的人。D. 祭酒有首席、主管意,后指年高德劭、举足轻重的人,军谘祭酒即军中

20、首席幕僚。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乔初入仕途,屡次建立功勋。他参加灭吴之战,攻下武昌,参与诛杀杨骏,协助除掉贾谧,因而多次升迁,获封勋爵,官至散骑常侍。B. 刘乔不惧权贵,敢于直言谏阻。齐王司马冏十分器重嵇绍,经常走下殿阶迎接,刘乔认为司马冏不该如此谦卑,当面质问加以阻止。C. 刘乔反对矫诏,起兵联合抗击。司马越调动刘乔和司马虓的官职,刘乔认为这不是皇帝旨意,联合司马颙等人发兵许昌,进攻司马虓。D. 刘乔争雄兵败,晚年仍获重用。司马越领兵三万入关迎驾,打败刘乔,护送惠帝还都洛阳,直到司马越死后,刘乔才再次获得朝廷重用。【答案】5. B 6. A 7.

21、D【解析】【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东海王越”“檄”“天下”“甲士”“关”“大驾”“萧”“乔”“子祐”“越”“萧县”“灵壁”,虚词“于”“之”,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A项,“子祜”为人名,作“距”的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A项;CD项,“帅”的意思是“带领”,其主语不是“天下”,而是“东海王越”,因此,“帅”前断句,排除CD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东海王司马越向天下转

22、发檄文,带领三万士兵,将要入关迎接皇上,大军驻扎在萧县,刘乔感到畏惧,派其子刘祜在萧县的灵璧抵抗司马越。句子可以断开为: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故选B。【6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项,“平时负责管理宫廷马匹”说法

23、错误,洗马是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没有“管理宫廷马匹”的职责。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直到司马越死后,刘乔才再次获得朝廷重用”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原文为“帝还洛阳,大赦,越复表乔为太傅军谘祭酒”,意思是说惠帝还都洛阳大赦天下后,司马越就上表举荐刘乔,刘乔在司马越去世之前已获得朝廷重用。故选D。【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

24、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

25、句。参考译文:刘乔,字仲彦,南阳人。年轻时担任秘书即,建威将军王戎引他为参军。讨伐吴国的战役中,王戎派刘乔和参军罗尚渡过长江,攻陷武昌,回来后任荥阳令,升任太子洗马。因诛杀杨骏有功,赐爵关内侯,任尚书右丞。参与诛杀贾谧,封爵安众男,多次升官至散骑常侍。齐王司马囧担任大司马,起初,嵇绍受到司马囧的器重,司马囧常走下殿阶迎接嵇绍。刘乔对司马囧说:“裴頠、张华遭到诛杀,朝臣都畏惧孙秀,所以不敢不接受财物。嵇绍现在对朝廷有什么威逼禁忌,而专门畜养裴家车牛、张家奴牌呢?乐彦辅来,您都不曾离开坐位,为什么偏偏对嵇绍敬意有加呢?”司马囧于是停止了这一举动。不久,刘乔调任御史中丞。司马囧的心腹董艾在朝廷极有权

26、势,百官无人敢违背他的旨意。刘乔在二十天内,六次上奏弹勤董艾的罪过。董艾暗示尚书右丞苟晞罢免了刘乔的官职。张昌叛乱时,刘乔出任威远将军、豫州刺史,与荆州刺史刘弘共同征讨张昌。惠帝西至长安,东海王司马越秉承皇帝旨意调任刘乔为安北将军、冀州刺史,派范阳王司马虓兼任豫州刺史。刘乔认为任用司马虓并非天子诏命,不接受司马虓代理豫州刺史一事,起兵抵拒。颍川太守刘舆与司马虓亲近,刘乔上书尚书省列举刘舆的罪恶。河间王司马顒得到刘乔上书,就宣布诏命派镇南将军刘弘、征东将军刘准、平南将军彭城王司马释与刘乔共同在许昌攻打司马虓。刘舆之弟刘琨带领军队解救司马虓,援军未至而司马虓已败北,司马虓就与刘琨一同逃向河北。过了

27、不久,刘琨带领五千名精锐的骑兵渡河攻打刘乔,刘乔劫持了刘琨的父亲刘蕃,用囚禁犯人的栅栏车载着刘蕃,据守考城以抵杭司马虓,刘乔的士卒不敌对手而溃败。刘乔又收拢散兵,在平氏县屯兵。河间王司马顒进升刘乔为镇东将军、假节,任他的长子刘祜为镇东太守,又派刘弘、刘准、彭城王司马释等率兵增援刘乔。东海王司马越向天下转发檄文,带领三万士兵,将要入关迎接皇上,大军驻扎在萧县,刘乔感到畏惧,派其子刘祜在萧县的灵璧抵抗司马越。刘琨分兵从荥阳带领军队接应司马越,与刘祜遭遇,刘祜士卒溃散遭到杀害。刘乔的军队也随即溃散,带着五百个骑兵奔向平氏。元帝返回洛阳,大赦天下,司马越又上表请求让刘乔担任太傅军谘祭酒。司马越去世后,

28、元帝又任刘乔为都督豫州诸军事、镇东将军、豫州刺史。刘乔死于官任,当时六十三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

29、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

30、。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注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文史:借指儒家。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8.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B.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C.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

31、/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D.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绯鱼,即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是旧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朝五品以上佩鱼符袋。B. 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旧秩”就是指宋太初原来的官职级别。C. 坐,是定罪、获罪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D. 礼,指儒家典籍礼记,它和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

32、称为“五经”。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太初施政有方,深谙时事。他考中进士后,刚刚为官,便有了突出的政绩。皇上下诏表彰,因而升官。征求直言时,他呈献上奏疏,后因军事需要,被选为雄州通判。B. 宋太初才德兼备,深受器重。他做盐铁副使,尊敬上司,不独断专行,不居功自傲。他才能出众,多次出任转运使,负责往前线运送军粮,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C. 宋太初身体多病,备受关照。他患有久治不愈的疾病,不能到低洼潮湿的地方,朝廷就让他到别地为官。他有病已久,糊涂健忘,不宜治理大的州郡,朝廷就让他治理小的州郡。D. 宋太初读书广博,善于思考。他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也

33、读道家、佛家的著作,并深刻思考书中的道理。他认为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无为,其实思想道理是一致的。【答案】8. D 9. C 10. B【解析】【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淳化”“监察御史”“北面”“兵”“雄州通判”“京西转运副使”“河东”“兵部员外郎”“道初”“盐铁副使”,虚词“为”,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A项,“河东”为“移”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他”,

34、意思是“(他)调任河东”,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项;BC项,“监察御史”为“迁”的宾语,为完整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他”,意思为“他升任监察御史”,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C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淳化初年,升任监察御史。当时北方正在打仗,选任他为雄州通判。淳化二年,他又担任京西转运副使。不久,调任河东。宋太宗至道初年,宋太初升任兵部员外郎,充任盐铁副使。句子可以断开为: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故选D。【9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

35、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说法不正确,中国古代,连坐是指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

36、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表述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意思是说宋太初任陕西转运使时,其副使卢之翰运送军粮被敌人抢掠而去。故选B。【点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复习备考

37、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要做到:阅读文言文时,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秘诀只有一条,就是注重平时积累。具体的方法有: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整理。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解方法,积累相关的文

38、化常识,各个击破,积少成多,对已经收集整理的文化常说,要经常阅读、理解以达到记忆的目的。比如我们对古代的官制就可以分类整理,积累之后,还要注重记忆。参考译文: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考中进士,初入仕担任大理评事、戎州通判,凭借良好的政绩而闻名。皇帝下诏褒奖赞美他,升任将作监丞,后来转任太常丞。雍熙三年,担任成都府通判,赐给他绯鱼袋。正赶上皇帝下诏征求直言,他就写了守成箴呈献。淳化初年,升任监察御史。当时北方正在打仗,选任他为雄州通判。淳化二年,他又担任京西转运副使。不久,调任河东。宋太宗至道初年,宋太初升任兵部员外郎,充任盐铁副使。当时陈恕是盐铁正使,宋太初有任何计划安排必定询问陈恕,

39、不曾自作主张争功,陈恕认为他很有德行。正巧西部边境有紧急情况,转运军粮艰难急切,宋太初就充任陕西转运使。至道二年,命令白守荣、马绍忠护送粮草,分三批运往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背旨意一起运送,被戎人抢劫。皇上大怒,逮捕了宋太初和副使秘书丞窦玭,将他们关入狱中。宋太初被处罚为怀州团练副使,卢之翰、窦玭削职为民。第二年,朝廷重新起用宋太初为祠部郎中,让他做梓州知州。不久又恢复了他原来的官级。宋真宗即位后,把宋太初召回京城。咸平初年,宋太初官拜右谏议大夫,任江陵府知府。蛮寇骚扰入侵江陵,宋太初凭借便宜行事之权,制服了敌人,皇帝下诏褒奖了他。咸平三年,他再次担任梓州知州。第二年,益州长官雷有终以母亲年老

40、为由请求还乡,皇帝下诏宋太初前往代理。当时把川陕分为四路,各路设置转运使。皇上认为情况紧急时,难以同心协力,就任命宋太初为四路的都转运使,紧要的事务让他统一协调规划。宋太初与钤辖杨怀忠很不和睦,当时蜀地刚刚安定,皇上担心他俩在处理事情时会有矛盾,就立即把宋太初召回京城。恰值御史中丞赵昌言等人因事获罪被弹劾,皇上就任命宋太初代理御史中丞的职务。在这以前,审查揭发有罪的大臣必须预先请示朝廷的旨意,宋太初认为有失御史的体制,在立案后才禀报皇上,当时的舆论认为他正确。不久,宋太初出任杭州知州。宋太初患有久治不愈的疾病,以浙东地区地势低洼潮湿、身体不便为由,请求到近地就职,得任庐州。疾病缠身时间久了,糊

41、涂健忘,不能够治理大郡,被接连调任到汝州、光州二州。景德四年,宋太初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宋太初性格周密谨慎,所到之处有任职干练的美誉。曾经撰写了简谭三十八篇,自序大略说:“我用尽平生编纂汇集儒、道、释的学问,曾经认为礼记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之理,佛家的无为之说,它们的思想宗旨都是一致的。我喜欢用古代圣贤的思想道理来契合当代的事情,然而担心学识不够广博,于是用笔有选择地记录下来,来防备脱漏遗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祖旭,魏南幽州刺史。父夐,隐居不仕,魏、周二代,十征不出,号为逍遥公。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

42、公,尚(与皇帝家女儿匹配)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咸悦。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吾生因绪馀,夙沾缨弁,驱驰不已,四纪于兹。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如斯之事,颇为时悉。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

43、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四年,丁母忧去职。末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准。尝因休暇,谓子弟曰:“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戒,先哲所重。欲追踪二疏,伏奉尊命。”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

44、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因而出拜荆州总管。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谥曰文。注绪馀:后代二疏:指汉朝两位主动辞官的叔侄疏广与疏受。11.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 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B. 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C. 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D. 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12. 下面全不属于韦世康“寡嗜欲”的一组是( ) 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夙沾璎弁,驱驰不已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以不

45、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禄岂须多,防满则退恐先朝露,无以塞责A. B. C. D.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魏时韦世康封为汉安县公被授为仪同三司之职,并随周武帝平定北齐,授为司州总管长史,得到周文帝女儿襄乐公主的赏识。B. 尉迟迥造反时,担任北周丞相的隋高祖授予韦世康重任,做绛州刺史,镇守汾州、绛州,因为汾、绛为周、齐分界,常有暴乱,会动摇国家稳定。C. 韦世康曾写信对他的子弟们说,他的家族在朝廷为官,到现在已经有四代之久了,皆以不贪为宝,身处富庶之地而一无所取。D. 韦世康在任多年,政治清明,奏请和赋税政绩都是最好,他不仰慕权贵,也不以显示他人的过失

46、来求取名誉,后来因为母亲年老而离职。【答案】11. A 12. C 13. B【解析】【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耄”“壮年”“眼”“细书”“足疾”,虚词“虽”“已”,BD项,“壮年”作“已谢”的主语,意思是“壮年已经过去”,意思独立,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C项,“细书”作“不见”的宾语,意思是“不能看清小字”,是完整的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再

47、结合本句意思:现在虽未到七老八十,而壮年已经过去。近来眼睛昏朦更加厉害,不能看清小字,脚病更加严重,不能疾步快走。句子可以断开为: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仔细阅读题目提供的语句,把语句放置到具体语境中,结合上下内容理解句子意思,最后选择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回答问题。本题要求选出“全不属于韦世康寡嗜欲的一组”,仔细阅读所给的语句,可发现说韦世康为政公平廉洁,不徇私情。说韦世康举荐提拔甚多,朝廷评价韦世康廉平。是说兄弟们说韦世康辞官的事恐怕难以如愿,于是韦世康止息退隐

48、的想法。除了这三句,其他几句都是说韦世康“寡嗜欲”,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A项,“得到周文帝女儿襄乐公主的赏识”说法不准确,根据文章第一段中“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与皇帝家女儿匹配)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应该是娶了公主。C项,“他的家族在朝廷为官,到现在已经有四代之久了”说法错误,由文章第一段“父夐,隐居不仕”可知他父亲就没有做过官。还有文章第三段中“吾生因绪馀,夙沾缨弁,驱

49、驰不已,四纪于兹。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是说自己生在世家大族,他在朝为官四十多年。四纪:十二年为一纪;D项,“后来因为母亲年老而离职”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四年,丁母忧去职”,也就是韦世康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故选B。【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解答此类题小技巧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参考译文:韦世康,是京兆杜陵人,韦家世世代代都是关内的大姓。祖父韦旭,魏国南幽州刺史。父亲韦夐,

50、隐居不出仕,在北魏、北周两代,十次征召,都未应命,人称为“逍遥公”。世康自幼沉稳慧敏,有器识度量。年仅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在魏朝,二十岁任直寝,封爵为汉安县公,娶魏文帝女儿襄乐公主为妻,封授为仪同三司。后来任职北周,随周武帝平灭北齐,授任司州总管长史。当时东夏刚刚平定,百姓未得安定,世康安抚他们,士人百姓都很高兴。尉迥兴兵作乱的时候,高祖为之忧心,对世康说:“汾州、绛州原来是北周、北齐的分界之地,趁此叛乱之机,恐怕生出变故。现将它交托于公,替我好自镇守。”于是授任绛州刺史,凭着素来的德望镇守于此,全境安宁整肃。世康生性恬淡素崇尚古凤,不因得失自乱心志。在州任上,曾经感慨很深地露出知止知足的心

51、意,给儿女兄弟的书信说:“我因生在世家大族,一向蒙受家族恩典,因此为官,到处奔走,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以不贪而为宝,处财利不沾。这些事情,颇为时人知晓。现在虽未到七老八十,而壮年已经过去。近来眼睛昏朦更加厉害,不能看清小字,脚病更加严重,不能疾步快走。爵禄怎能要多,为了防止满盈应该退让;年岁不必暮年,有病就辞职。况且母亲年事已高,冬夏冷热应该伺候,晨昏问候却又缺失,不孝之罪在我一身。想奏闻圣上,请求遵循孝养之礼,因未征询你等,所以发此信来。动笔牵起远方情思,伤感哽咽难以自持。”兄弟们回复说恐怕难以如愿,于是才止息退念。在任上几年,有惠民之政,上奏的对官吏的考绩连居最优,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世康

52、淡薄嗜好欲望,不羡慕权贵权势,未曾以官位名望傲视别人。听到别人有善行,就像自己有一样高兴,也不张扬别人的过失来求得名誉。开皇四年,因为母亲守丧离职。不满一年,朝廷起用命他到官。世康坚决请求,希望到丧制满,皇上没有许可。世康曾经借休假之闲,对子弟们说:“我听说功成身退,是古人常行之道。现在我年近六十,意想辞官,你们认为如何?”他的儿子韦福嗣回答说:“大人修身养德,官位显赫名望远扬,盈满倾溢的教训,前代圣贤极为看重。要效法汉朝疏广疏受,儿辈谨遵钧命。”后来趁侍奉皇上宴会的机会,世康两次下拜陈述退让之意说:“下臣没有尺寸功劳,而得以位居宰相之次。现在犬马已年老,无益于圣明之时,恐怕死期不远,无法完成

53、职责。希望恩赐辞官,退避以让贤能。”皇上曰:“我早晚盼望,求贤若渴,希望与你共同治理天下,以求得太平。现在的请求,大大违背我素来的愿望,纵使确实筋力衰减,还要委屈你躺着治理一方。”于是调外拜任荆州总管。开皇十七年,在州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皇上听说后痛惜不已,助葬赠礼非常丰厚。赠封为大将军,赠谥号为“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

54、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

55、,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

56、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节选自汉书,有删改)14.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B.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C.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D.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

57、二人/得还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B. 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C. 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D. 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58、。16. 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诏前往。B. 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C. 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D. 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有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59、。【答案】14. B 15. C 16. B【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单于”“国内”“骞”“胡妻”“堂邑父”“汉”“太中大夫”“奉使君”“人”“岁”“人”,虚词“与”“及”“为”“唯”“得”,A项,“国内”为一个词,作“乱”的主语,意思是“国内动荡混乱”,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项;CD项,“单于”为专有名词,是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中间不

60、能断开,排除C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句子可以断开为: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故选B。【1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

61、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赦免冯唐之罪”说法错误,赦免应该是“魏尚”。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B项,“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分析有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意思是说大

62、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拥立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故选B。【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

63、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

64、?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赔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拥立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

65、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军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

66、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军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负有见机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军包围,军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天子多次

67、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拜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

68、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

69、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

70、为文一百六十五。(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有删改)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 偷偷B.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悔恨C.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能够D. 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 推辞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因公以识韩、富B. 既葬,而墓碑出 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C. 士有自京师来者 此四人者,人杰也D. 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19.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 始见知于欧阳公B. 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C.

71、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D.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20. 下列选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B.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C.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

72、一百六十五D.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2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老师那儿借阅到庆历圣德诗时,因为不明白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而向老师询问,老师本不想回答,但最终还是告诉了他。B. 作者在嘉祐二年中了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作者读着他的墓碑之文以至流下泪来,为自己一直以来未能和他见上一面而深感命运不好。C. 通过欧阳修的介绍,作者认识了韩琦、富弼以及范公的二儿子(即当朝丞相范尧夫)、三儿子范彝叟和小儿

73、子范德孺等人。D. 作者通过描写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淮阴侯韩信、诸葛孔明等人的事迹,旨在说明范公是个心忧天下,胸怀韬略的人,能以天下为己任。22.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2)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答案】17. B 18. D 19. A 20. B 21. D 22. (1)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姜太公、管仲、乐毅这一类人,他们的治国方略,是早就在当平民时定下了的,不是做官后才学习的。(2)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

74、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加点词旳解释,不正确旳一项”,B项,“恨子不识范文正公”的意思是“遗憾旳是您没见到范文正公”,所以“恨”的意思是“遗憾”。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

75、;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旳一组”,A项,以:介词,把/以:相当于“而”,连词;B项,而:连词,表承接,就/而:连词,表转折,但;C项,者:无义,作定语后置标志旳助词/者:助词,表判断语气;D项,之:助词,的/之:助词,的。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旳一项”,A项,被动句,“见于”标被动;B项,状语后置句,“定于畎亩中”,正常语序为“于畎亩中定”;C项,状

76、语后置句,“见高帝于汉中”,见高帝于汉中“于汉中见高帝”D项,省略句与状语后置句,“卧草庐中”,省略介词“于”,补上“于”之后正常语序为“于草庐中卧”。故选A。【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公”“天圣”“太夫人”“忧”“天下”“意”“万言书”“宰相”“将”“执政”“此书”“集”(集子)“诗赋”“文”,虚词“则”“已”“之”“为”“以”“所”“者”“其”,A项,“为万言书”的

77、目的是“遗宰相”,承前省略主语“公”,意思是“所以您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相(晏殊)”,意思独立,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至”意思“到时候”,其后要跟一个表示时间的节点,“至用为将”意思是“到被任用为将的时候”,表示一个完整的句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D项,“平生”是限制“所为”的,“其平生所为”作“考”的宾语,意思是“考察他平生所做旳”,意思独立,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范公在天圣年间,为母居丧时,已有忧念天下达到太平旳心愿,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相(晏殊),天下传诵,到被任用为将领,提拔为朝廷官员,考察他平生所做旳,没有超出这本书中所写旳。这本集

78、子有二十卷,诗赋二百六十八首,文章一百六十五篇。句子可以断开为: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旳分析和概括,正确旳一项”,A项,“从老师那儿借阅”说法有错,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轼从旁窃观”,应是在老师旁边偷偷地看;B项,“为自己一直以来未能和他见上一面而深感

79、命运不好”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作者认为自己没能见他一面,这是命运旳安排,并没有“深感命运不好”;C项,“作者认识了韩琦、富弼以及范公旳二儿子(即当朝丞相范尧夫)、三儿子范彝叟和小儿子范德孺等人”说法有误,原文说韩琦、富弼是作者通过欧阳修而认识旳,但文章没有说明其他旳人是怎样认识旳。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

80、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如”,像;“之流”,这一类人。阻止;“其”,代词,他们的;“王霸之略”,指治国方略;“畎亩”,指平民;“皆素定于畎亩中”,判断句,是早就在当平民时定下了的;“仕”,做官;“学”,学习;“非仕而后学者也”,判断句,不是做官后才学习的。(2)中的“又十一”,又过了十一年;“遂”,于是,就;“季”,指指兄弟姐妹排行最后者,最小的;“同僚于徐”,一起在徐州当官;“皆”,都;“且”,并且;“见”,代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可翻译成“自己”“我”;“属”,同“嘱”,嘱托;“为”,动词,写,作;“且以公遗稿见属

81、为叙”,并且把范公旳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以童年之身进入乡校(读书),有一个从京城来的读书人,把山东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我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偷地看,就能背诵那词句,(我)问老师,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

82、啊。老师说:“小孩子何必知道他们。”我说:“(如果)这些人是天上人,就不敢问知了;如果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知道呢?”老师对我的话很感惊奇,于是就把他们的情况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是人中之杰。”当时虽然不全明白,却已暗暗记下了。嘉祐二年,我才中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安葬以后,墓碑之文流传出来,(我)读着它以至流下泪来,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已十五年了,没有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吗!”这一年我应考及第,才被欧阳公引为知已,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都以待国内杰出人才的礼节待我,说:“遗憾的是您没见到范文正公。”这以后第三年,经过许郡,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

83、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能够写出它来。唉!范公的功德不用通过文章就彰显了,范公的文章也不需要序就流传天下了,但是我不敢推辞的,因为我从八岁开始就懂得敬爱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杰我都跟他们游学过,而我唯独不认识范公,(我)认为(这)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挂名在范公的文章中,并挂名于范公门下读书人的未尾,这难道不是我过去的心愿吗!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姜太公、管仲、乐毅这一类人,他们的称王称霸的方略,是早就在当平民时定下了的,不是做官后才学习的。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到汉高祖,评论刘邦、项羽的长处和短处,计划攻取三秦,如同指着手掌(谈论一般地容易),等到辅佐高帝平定天下,他在汉中所说,没有一样不实现的。诸葛孔明卧于草庐之中,与刘备(共同)制订对付曹操、孙权的计策,规划夺取刘璋(之地),凭借蜀地的资源,来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说过的这一番话。这难道是靠别人口传自己听取,再试探着做,就能侥幸成功的吗?范公在天圣年间,为母居丧时,已有忧念天下达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相(晏殊),天下传诵。到被任用为将领,提拔为朝廷官员,考察其平生所做的,没有超出这本书中所写的。这本集子有二十卷,诗赋二百六十八首,文章一百六十五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