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 )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A.B.C.D.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秦朝统治者曾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
2、边远地区,同时又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原秦国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这主要是为了( )A.开发边远地区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C.国家长治久安D.抑制手工业的发展4.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D.太平盛世,疆域广阔5.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 )A.商鞅变法十分彻底B.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秦
3、国重视招揽人才D.贵族势力被严重削弱6.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7.“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不要人民读书”是指( )A.焚书坑儒B.大兴土木C.罢黜百家D.泰山封禅8.公元前21年,秦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然而秦朝却出现了“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的社会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A.秦朝大兴土木徭役繁重B.统一违背历史发
4、展潮流C.秦朝刑法严苛轻罪重罚D.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9.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10.唐朝时期,有两位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以下对两位学者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
5、无道而导致速亡B.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体制而导致速亡C.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封建,柳则肯定秦实行封建D.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11.千百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可谓家喻户晓。孟姜女哭的“长城”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B.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的长城C.战国时期北方诸侯国的长城D.西起大宛贰师城,东到鸭绿江的长城12.下列对秦王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符合唯物史观的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6、”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那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和王夫之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4.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统一度量衡是
7、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等 材料二 秦灭六国,“六合为一”,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元前210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秦兼天下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
8、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尽管秦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意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全面”过于绝对,由此排除,进而排除含有的选项,故B项正确。2.答案:A解析:B项是经济方面,与题干设问中的“促使中国古代政治”不符,排除。C项分权政治不符合中国史实,由此排除。从“不考虑世系和教育”可知D项错误。秦以前是世卿世禄的血
9、缘政治即贵族政治,秦以后变成官僚政治,故A项正确。3.答案:C解析:原秦国的咸阳、巴蜀地区不属于边远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重农的相关举措,故B项错误。秦朝统治者将原六国的大手工业者、商人迁徙到边远地区或将许多私营工商业迁徙到原秦国统治的地区是为加强对原六国民众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稳定,故C项正确。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进行迁徙,主要目的是稳定统治而不是抑制手工业发展,由此排除D项。4.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是“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秦始皇实行暴政,故不能说“民生改善”,故A项错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在秦朝的暴政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尖锐,
10、称不上“太平盛世”,故D项错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5.答案:C解析:A项表述中“彻底”太过绝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军功爵制是指论军功行赏,题目中并未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体现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不考虑“国籍”,由此可知C项正确。D项贵族势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由此排除。6.答案:C解析:材料呈现的是秦简语书中对于官员不能及时察觉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的一项处罚规定,可推测当时吏民有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社会秩序并不是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秦简语书中的这项处罚规定,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这种失职现象,但是仅
11、凭材料无法确定失职现象严重,“十分严重”表达程度太重,故B项错误;本题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不仅仅是社会稳定问题,由此排除D项。7.答案:A解析: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统一的大事,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大兴土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C项不是发生在秦朝,由此排除。泰山封禅是彰显皇权而不是统一思想,由此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秦朝刑法导致的问题。A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不会直接导致人民触犯刑法,
12、由此排除。B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是材料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由此排除。秦朝法律严苛,导致人民摇手触禁,因此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9.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中可以看出分封制是当时重要的政治理念;AB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人看法不同,由此排除A和B。C项表述中“柳则肯定秦实行封建”与材料不符,由此排除。“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说明萧否定秦行郡县,“在于政,不在于制”说明柳未否定秦行郡县。11.答案:A解析: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发生在秦朝,A项表述是秦长城的起止点,因此为正确答案。B项说
13、的是明长城,C项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长城,D项说的是汉长城,时间不符。1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农民起义。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各选项可知, D项为正确答案。13.答案:(1)王夫之的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2)不同:顾炎武是从制度层面考虑,王夫之是从国家统一层面考虑。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解析:(1)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2)根据材料“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14.答案:(1)措施:秦明法度统一度量衡;在中央丞相负责度量衡的统一; 县和基层官员负责校正度量衡;规定了误差和惩罚标准。(2)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秦朝完成 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意义: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 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