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潍坊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是当时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故选A。当时经济的发展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B错误;政治剧变是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局面出
2、现的最全面的原因,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提倡对于各学派的兴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最全面的原因,D错误。【补偿训练】齐国稷下学宫聚居众多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一页。这反映时代主要特征是()A.文化的下移B.社会大变革C.井田制瓦解D.科技的进步【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无论其学术派别、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学派可以诘难、批驳,各家彼此吸收、融合,故选B。文化下移和井田制瓦解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这一时期的总体时代特征,
3、排除A、C;科技的进步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也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排除D。2.(2020全国卷)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解析】选B。儒家思想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伦理道德,在清代宗谱的纂修中,都得到了体现,故选B;科举制不强调血缘,排除A;“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而士族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排除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确立,排除D。【补
4、偿训练】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解析】选B。材料侧重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A、D错误。材料中孔子的大意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大意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体现出两者的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用,C错误。3.下表为部分文献对战国时
5、期某学派的治国思想的记述。由此可以判断,该治国思想属于()文献记述赏刑“禁奸止过,莫若重刑”靳令“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解析】选C。据“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富国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可知,该治国思想重视刑法和攻战,符合法家思想,故选C;儒家提倡仁、礼,墨家强调“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深化点拨】法家思想的“以法治国”不是“依法治国”,法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它只是专制统治者用于统治人民的工具。4.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借鉴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生产,安定人心。这一政策吸
6、取了下列哪一思想()A.儒家“仁政”思想B.法家“法治”思想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D.墨家“节用”思想【解析】选C。汉朝初年采纳道家无为思想,主张“黄老学说”,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汉朝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C。儒家仁政不是汉朝初年采取的思想,A错误;法治思想显然不符合汉朝初年经济凋敝现状,B错误;墨家“节用”思想不符合汉朝初年思想,D错误。5.(2020济宁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B.法家思想的至尊地位C.中国古代思想多元化趋势
7、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思想从多元化走向大一统,反映岀政治领域的变化,而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排除C,D符合题意,故选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秦代“定法家于一尊”,儒学的地位低下,A不符合题意;法家思想在秦代才处于至尊地位,B不符合题意。【拓展延伸】“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相同: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6.(2020南京高一检测)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等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
8、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上述材料表明()A.灵帝始设太学教授儒学B.官办地方教育体系日益完备C.东汉政府重视发展儒学教育D.儒家经典开始成为官方教材【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东汉灵帝将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教材,体现的是政府对儒学教育发展的重视,故选C。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太学是中央教育机构,B错在地方教育体系完备,排除;D始于汉武帝,排除。7.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汉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解析】选D。太学是董仲
9、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正确。A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排除B;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C。8.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D.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解析】选C。“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体
10、现出儒佛道三者之间互相吸收学习,体现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故选C。东汉末年,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文化心理,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三教之间互相学习吸收,D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补偿训练】唐中叶以来,三教鼎立的局面逐渐走向融合。到北宋时期,寺院也开始倡导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寺院则称“报国寺”。这说明()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B.佛教融合儒学伦理观念C.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解析】选B。北宋时期,儒学得到复兴并且逐渐形成理学,占据思想界主导地位。佛道二教吸取儒学核心思想进行阐释,使得三大学派在思想内容上有了相似之处。材
11、料反映的就是佛教吸收儒家忠君、爱国思想,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和儒学的融合,A排除。材料未体现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C排除。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无关,D排除。9.“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解析】选D。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故选D。10(2020广州高二检测)王阳明曾乘船航于海上,突遇大风,船只几乎倾覆。他在危境中作诗曰
12、:“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由此可知,王阳明()A.提倡“经世致用”B.认为“心外无物”C.提倡“致良知”D.主张“知行合一”【解析】选B。“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大意是:一切艰难险阻,都不应停滞于心中,就像天上漂浮的朵朵白云总会消散。体现了“心外无物”的思想,故选B;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排除A;“致良知”是在实际行动中加强道德修养,以恢复良知的本性,排除C;“知行合一”即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排除D。【补偿训练】“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A.“格物致知”B.“知行合一”C.
13、“发明本心”D.“经世致用”【解析】选B。据材料“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可见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主张知行合一,故选B。反对通过外界的实践的手段实现“良知”,排除A。C是“致良知”的目的不是途径,故排除C。D也强调实践,强调学以致用,与题意不符,排除D。11.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这一思想根源在于()A.抗清斗争的高涨B.商品经济的发展C.宋明理学的兴盛D.西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B。这一思想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和抗清斗争的高涨无关,A排除;材料涉及私利,私利思想的根源在于经济方面的商品经济的发
14、展,故选B;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扼杀正常的私利,排除C;私利思想根源在于国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影响无关,D排除。12.“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解析】选B。题干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知其深远影响是激发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A不是深远影响;C是该思想产生的背景;D不符合史实。【补偿训练】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
15、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A.知行合一B.经世致用C.回归孔孟D.民贵君轻【解析】选C。题干材料意思是:今人不去学先贤的语录,而去学注释它们的后儒,是舍本逐末,可知顾炎武强调儒学的根本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主张,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20烟台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
16、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帅“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
17、发展的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12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的“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是仁政和重民、富民。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求治国理念、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等方面来回答。第(2)题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的“(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帅天,
18、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分析得出。其政治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有利于加强君权和国家统一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关注重点:仁政;重民、富民。原因: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传承传统“民本”思想。(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政治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综上所述,可知(明清)启蒙期之思想界,极复杂而极绚烂。其所以致此之原因有四:第一,承(宋)明(理)学极空疏之后,人心厌倦,相率返于沈实。第二,经大乱后,社会比较的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励于
19、学。第三,异族入主中夏,有志节者耻立乎其朝,故刊落声华,专集精力以治朴学。第四,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赞成或者反对的观点均可,但要结合史实说明)(24分)【解析】本题属于提取观点并进行论证类试题,解答本题要先依据材料提取相应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赞成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承(宋)明(理)学极空疏之后,人心厌倦,相率返于沈实”提取观点,说明可以从明清儒学的实用性以及程朱理学理论性角度进行论证;反对的观点可以从材料中“异族入主中夏”来概括观点,说明可以从清朝取代了明朝只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以及民族情绪的角度阐述答案。答案:赞成的观点和说明示例:观点:明清启蒙思想相对于宋明理学来说是儒学的新发展。说明:宋明理学强调理和气,致力于提高个人修养,其特点是理论性强。明清启蒙思想家则对社会现实做出大胆的批判,强调学以致用。反对的观点和说明示例:观点:异族入主中夏的说法是错误的。说明:清朝取代了明朝,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只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说满族是异族,这个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