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00 分第I卷(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1、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C. 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2、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 D. 重农抑商3、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
2、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4、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C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
3、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5、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有关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景德镇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 景德镇历史悠久 D. 景德镇窑器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6、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
4、;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7、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8、北宋王巩在闻见近录中写道:“南京(地名,在开封附近)去汴河五里,河次(河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凡群有设宴,
5、必招河市乐人,故至今俳优曰河市乐人者,由此也。”从材料中可见北宋时期( )形成了政治中心之外的商业中心 在通商要道上兴起了繁荣的市镇出现了文娱活动商业化的趋势 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和市的划分A B C D9、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B反对实行海禁C主张实行海禁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10、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召
6、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范仲淹救灾措施与罗斯福新政中的那一项内容不谋而合A实行救济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以工代赈 D保护劳工权利11、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A.盐铁官营 B. “贱商令” C. 闭关锁国 D.“海禁”政策12、学者萧功秦指出:“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那就是,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
7、、第四步 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从个点向个面的不断弥散过程.”材料中的“第二步”应该是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C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D筹划海防,建立海军13、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一一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一一一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 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
8、并不乐观 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14、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活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由此可见()A洋货大量向内地倾销 B中英贸易迅速发展C商业活动离不开钱庄的支持 D钱庄在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15、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A实
9、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16、杨德才在中国经济史新论中指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这种速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17、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
10、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18、1929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取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设立度量衡局监督执行。这一政策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果 B、有利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形成 C、使中国开始触入了世界市场 D、推动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19、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
11、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20、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2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
12、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2、“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23、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
13、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2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
14、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25、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贸易伙伴限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我国于广州创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通称“广交会”),以港澳和东南亚为重点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贸易,广交会是中国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场所。材料反映出( )A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一边倒”格局 B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C中国开始呈现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D中国彻底打破了美国对华经济封锁26、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
15、,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27、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具有一定自主权 B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质变C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D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
16、制度确立28、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29、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
17、变革B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D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30、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A. 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C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墓础好、整体实力强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31、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
18、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3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33、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
19、,“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 (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 B.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C.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D.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34、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市场上洋货流行 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生活
20、习惯日趋文明A. B C. D35、浙江卫视热播的2013年度中国好声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其相关的人和观点成为瞩目的焦点。这说明A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B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和不断进步C该节目满足了所有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D中国的爱情婚姻观又一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材料一宋代以后到清代,这是中国固有丈化复兴和进步的时代。这时期,此前的贵族没落了,君主得以建立位裁政治,与此相应,中国官僚群体最后形成,并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文化回归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近代。若说近世史应从
21、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摘编自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材料二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着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社会变迁过程。自古认为务农才走“本”,宋人却提出士农工商皆本业。官府热衷于审核交易契约,而不限制土地买卖。商人非常活跃,他们不仅促进都市有业的繁荣,还使商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人们的家世身份背景趁于淡化,科举取士“不问阀阅”。书院提倡相时独立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丈化普及向民间渗透。蒙学不仅教儿童识字,更把儒家的理念、价值变成现实的社会规范,传达到百姓中去。从唐到宋,都市景观变化明显,宋代开封、临安展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
22、态,官房、民户、商家泥杂毗邻。大都市海纳百川,城内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群众喜闻乐见的市井文化,在瓦舍、勾栏、街市通衡中热闹缤纷。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关于宋代历史再认识的维度 材料三新教改革与君主国家的出现颠覆了欧洲的宗教和政治传统,同时,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生长,商人和制造业者不再对地方行会言听计从,而是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挽划白己的生产与贸易。私有主体组建了一系列配套组织机构和服务行业,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银行出现在欧洲所有重要商业城市中:它们创立基金,为商入、企业保管财产,提供贷款帮助他们进行新的商业投机。迅速增长的财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
23、瓦解了长久以来一成不变的农村生活方式。资本主又还引发了道德问题。中世纪神学家认为谋利活动是不道德的,将从事这种活动的人视作奸商。需要有人来为此辩护,将资本主义描述成一种让整个社会都受益的经济体制,在早期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当中,最重要的是苏格兰哲学家亚当斯密。他认为个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能够带来普遍的社会繁荣。西欧在经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变的同时,思想和文化上也经历了一场洗礼。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宋朝和西欧近代在社会变化方面的相似之处(1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内藤湖南“近世史应从宋以后开始”这一观点的认识(16
2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BBDDA 6-10:CCBCC 11-15:BBCDD 16-20:CCDCA21-25:DCDDB 26-30:DABBB 31-35:DBBDA36、(1)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商人群体的壮大,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家庭观念、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旧的道德价值体系面临危机、新的思想观念出现;世俗化的文化发展;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加强;社会变化是全方位的。(14分,任答7点即可)(2)评分说明:对观点中的“近世(代)”这一概念进行阐释(2分);有自己明确的观点3分);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知识多角度地对观点进行说明论证。(8分,每个角度2分)答案示例:
25、示例一:近世(代)的基本含义包括:经济的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大众化;人际关系的平等和社会的多元开放等。赞同内藤湖南的观点,宋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宋代历史发展表现出了与近代两方相似的近代化的特征。经济方面,民间力量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方面,市民阶层出现并小断壮大;思想方面,理学兴起,儒学强调修身养性,满足平民的世俗化精神需求;文化领域,词、曲、话本、风俗画等大众化文艺兴起;政治方面,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通过科举制进入仕途,政权的平民色彩更浓。宋代历史发展的平民化、世俗化反映了历史的转型和社会的进步。示例二:近世(代)的基本含义包括:经济的市场化;
26、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大众化;人际关系的平等和社会的多元开放等。不赞同内藤湖南的观点,宋代并不具备与近代西方相似的近代化特征。政治上,虽然平民参政机会增加但很本上仍是传统的专制集权制度,并未建立民主法治的体制;经济上,城市经济的一定发展但并未改变自然经济占主体的格局,也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理学发展了儒学,进一步适应了社会需要,但基本内容并未改变传统儒学对人性的压制和漠视,并未出现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潮流;社会上,商人及市民阶层地位有所提高,但没有形成独立的资产阶级。宋代历史局部出现近代化的趋向,但从整体上说,并未发生近代化的转型。(考生另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论证合理,均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