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五)(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 “国”字在甲骨文中从”(或)”,含义为干戈之地,后引申为部落;在金文中写作”,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国”字含义的发展说明A. 西周确立中央集权体制B. 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C. 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D. 西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由“干戈之地”到“部落”,再到“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的变化,反映出西周加强了对国家的控制,王权也逐步得到加强,D项正确;当时没有中央集权,排除A;民族的共同心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与书写规范无关,排除C。2
2、. 下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角力”活动。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到了战国时期,“角力”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通过演武场面的宏大,两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 周王注重军事训练,出兵讨伐诸侯B. 以车战为主,身体对抗性强C. 兼并战争频繁,人们推崇强悍武力D. 法家思想已在各国推广实行【答案】C【解析】【详解】到了战国时期,“角力”由西周时期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在频繁的
3、兼并战争背景下,人们对强悍武力的推崇,故C正确;周王注重军事训练不符合战国时期的要求,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车战,故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法家思想已在各国推广实行,故D错误。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借助这些活动以消弭关东士民与秦人的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这
4、些活动与文化专制无关,A选项错误;这些活动并未直接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秦朝灭亡,C选项错误;这些活动未能消除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D选项错误。故选B。4. 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候之强,此未极之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A. 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B. 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C. 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D. 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以看出,材料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两方面的双重作用,故答案为D项;材料也认为藩镇
5、对唐统治有消极作用,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以看出,材料认为藩镇也有延续唐朝统治的作用,排除B、C项。5. 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类型来源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 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B. 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C. 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D. 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唐朝科举考试考生来源有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自学考试合格者、被举荐者,说明唐朝科举考试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
6、故选D;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官,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B“唯一”表述太绝对,排除;C不符合制举的类型,排除。【点睛】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A. 废除丞相违背潮流B. 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 吏治败坏权臣弄权D. 思想批判风气剧变【答案】B【解析】【详解】“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说明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这是明代政治体制
7、运行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废除丞相违背了潮流,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吏治败坏,故C错误;材料和思想批判无关,故D错误。7. 鸦片战争后,以中英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均是由对方提出条约草案,中方代表几乎没有与对方发生什么争执就签订的。这说明,当时清政府A.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 急于结束对外战争困境C. 开始接受近代外交理念D. 迫于西方列强军事压力【答案】A【解析】【详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而清政府在签订过程中、几乎没有与对方发生争执,这说明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观念,A项正确;B、D两项材料均不能说明,排除;近代外交是尽可能地维护国家主权,
8、材料中的现象与此不符,排除C项。8.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康有为写成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联署。这反映出A.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B. 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C. 学习西方进入思想层面D. 变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各省举人响应康有为的变法主张,说明当时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A正确;戊戌变法主张的是变法改革,B说法错误;戊戌变法体现的是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C排除;仅从部分举人的响应来看,是无法推出变法的群众基础广泛的,D排除。
9、故选A。9.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中出现了三大妥协,即汉满民族妥协、南北政治妥协和孙袁权力妥协。这三大妥协A. 表明中国革命派背离了革命目标B. 反映了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缺失C. 说明中国社会的革命条件不成熟D. 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有利于缓和汉满民族矛盾、南北政治矛盾和孙袁关系,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故选D;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是为了减少阻力,没有背离了革命目标,也不是资产阶级缺失民族意识,排除AB;辛亥革命爆发具备较为充分的经济、思想、政治条件,C表述不恰当,排除。【点睛】10. 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各分水岭
10、,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A. 改变了国家政权性质B. 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C.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 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后,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国家政权的性质没有改变;C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是被北洋军阀的统治所破坏,不是五四运动,五四
11、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革命目标是一致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 1933年五六月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为运动会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这次运动会A. 巩固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B. 表明中共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生活C. 是敌后根据地得到巩固的表现D. 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答案】D【解析】【详解】召开运动会,毛泽东亲自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显示了领导人与普通民众紧密联系,这些行为都能够有效的鼓舞军队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故选
12、D;1933年是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的国共对峙时期,此时不可能巩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召开运动会不能说明中共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生活,排除B;此时是土地革命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建立是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故选D。12. 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户数占总户数百分比情况表比较项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其他1940年38%108%258%534%52%10%1945年24%83%44%42%20%13%据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该表所反映的土地政策( )A. 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B.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C. 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D. 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答案】D【解
13、析】【详解】19401945年,在中共抗日革命根据地,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因此地主、富农所占比例下降,中农比例上升,贫农、雇农比例下降,这样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故选择D;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排除A;1949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解放战争是从1946年开始的,排除C。13. 1946年1月3日,晋察冀日报以“名歌剧白毛女上演”为题,刊登了白毛女演出消息,此后演出广告不断。当时“人民剧院”座无虚席,由赠票到向市民售票开放,白毛女迅速走红。据此可知A. 文艺推动民众对共产党认同
14、B. 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得解放C. 文化市场决定文艺兴盛繁荣D. 解放区贯彻了“双百”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剧白毛女描述的八路军大春和喜儿勇斗恶霸地主黄世仁的情节,这一时期歌剧白毛女迅速走红,有利于提高民众对共产党的认同,A正确;材料与土地改革无关,且此时尚未进行土改,B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D排除。故选A。14. 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年画。该作品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B. 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精神C. 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D. 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由年画中“
15、戴好鲜花去选举”的文字信息可知,这幅年画集中体现了建国初期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故选C。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材料中的年画作品偏写实,不具备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排除A;材料并未就两幅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年画的内容只能表现出人们群众在政治生活上的变化,与D项之间的关系过于间接,排除。15. 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二十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严重恶化,面
16、对这种状况,毛泽东提出争取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因为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控制,这样中国在五十年代与苏联等东欧国家建交基础上,又同早已建交的瑞士、瑞典、丹麦、芬兰、挪威等国增进了友谊,又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意大利和奥地利互派商务代表,故B符合题意;A项中与欧洲国家建交只有四国,与历史上各个时期都不符,A错误;C是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与材料不符,C错误;D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与材料不符,D错误。16.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承认现存世界是多样化的,认为多样化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矛盾斗争一面,也有互相依赖的一面。国家之间特别是
17、大国之间,在处理一系列国际问题时存在着共同利益,需要进行合作,也可以进行合作。这有利于A. 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B. 加速两极格局的瓦解C. 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D. 完善世贸组织的规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发展。新时期中国国家领导人以更加务实的观念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到国家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大国之间在处理国际问题时要更加务实,这有助于改善中国同外界的关系,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A项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在当时并未瓦解,B项不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当时尚未成立,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7.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在
18、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这表明雅典A. 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B. 理性主义深入人心C 城邦利益居于首位D. 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来看,雅典城邦的这一决定反映出直接民主制下受决策者情感因素影响比较大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雅典民主与理性无关,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雅典城邦的惩罚措施是针对外邦人
19、,并非本邦公民,排除D项。18. 公元242年,罗马设外事最高裁判官处理涉及非罗马公民诉讼,他们有权不受任何形式主义的程序规范与严格的本地法规则约束,后来前任裁判官发布的告示往往为后任裁判官所因袭借鉴,并经过国家认可而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裁判官法。这表明裁判官法A. 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B. 化解了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C. 注重保护罗马人的私有财产D. 使罗马法民事诉讼程序更加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罗马的扩张,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法律弊端进行修正,即由重形式到重实质内容,而重意图轻形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裁判官法反映着现实社会的实际需求,故A正确;C不符合材料主旨;BD说法
20、过于绝对,排除。19. 1376年,英国议会取得了弹劾政府大臣的权力。“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弹劾权由盛转衰,1805年后,英国议会再未实施任何弹劾。“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弹劾权逐渐衰亡的主要原因是A. 分权制衡体制的形成B. 君主立宪政体的完善C. 议会政党政治的实施D. 责任内阁制度的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英国近代政治体制。在责任内阁制下,内阁首相是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国王形式上批准后方可组阁,内阁成员和首相采取共进退,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议会对政府大臣的弹劾权失去了意义,选项D正确;英国议会弹劾政府大臣本身就是分权制衡体制的落实,两者并不矛盾,因此A项不是其衰亡的原因
21、,排除;议会弹劾权的衰亡是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的表现,因此后者不构成前者衰亡的原因,选项B排除;议会弹劾权的衰亡和政党政治无关,排除C。20. 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明确提出建立标准化的公共教育体系,在学校各个年级教授标准的历史教材,以法兰西历史上的英雄与美德教育学生。这一做法旨在A. 重新塑造法兰西民族历史B. 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情感C. 建立法国的公共教育体系D. 消除教会在学校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1870年后,法国政府要求规范公共教育体系和各年级历史教材,强调用法兰西历史上的英雄与美德教育学生,旨在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情感,B项正确;“重新塑造法兰西民族历史”不是
22、法国各级学校历史教材标准化的本质目的,A项错误;建立法国的公共教育体系是措施不是主旨,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国政府要“消除教会在学校的影响”,D项错误。21. 有学者认为,德国统一的道路对德国宪政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不是自由主义者所设想的将普鲁士包容于德意志联邦,而是将普鲁士王国扩大到整个德意志联邦。这一立论的依据是A. 德意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猛发展B. 普鲁士容克贵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C.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度D. 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打展至整个帝国【答案】B【解析】【详解】由于普鲁士容克贵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新兴帝国将普鲁士王国扩大到整个德意志联邦,德意志帝
23、国颁布的宪法说明德国统一的道路对德国宪政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B项正确;统一后德意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猛发展与该学者的观点无关,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度不能论证“德国统一的道路对德国宪政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这一论点,C项错误;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打展至整个帝国是统一道路影响德国宪政的表现,不是原因和论据,D项错误。22. 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通过了废除国家机关高薪的法令,法令宣称:“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里,既不应有乾俸,也不应有高薪,为此决定:各公社机关的职员,最高薪金为每年六千法郎。这一规定表明,巴黎公社A. 旨在建立服务型政府B. 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C. 杜绝了权力腐败
24、发生D.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法令中对各公社机关的职员实行废除高薪,体现了公社的“公仆”意识,这是为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举措,A项正确;“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体现为对国家机构的变革,而不是降低公职人员薪金,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虽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公仆”意识,但不能杜绝腐败,排除C项;虽然巴黎公社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但材料中不能说明,排除D项23. 十月革命前,列宁曾提出土地国有化。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会的土地、连同所有耕畜、农具等,无偿外配给农民。这一变化A. 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 标志着新
25、经济政策开始实施C. 说明革命政策出现了严重倒退D. 背离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初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会的土地无偿外配给农民”可知,这时期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分配给农民生产资料,获得农民的支持,这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发生于十月革命后土地法令内容,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于1921年,并且新经济政策主要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材料所述内容有利于获得农民的支持,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是倒退,C项错误;材料所述内容有利
26、于获得农民的支持,对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的初衷,D项错误。24.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协定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的全球行动模式。这说明巴黎协定A. 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B. 促使区域经济集团不断走向开放C. 坚持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D. 探索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巴黎协定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建立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的全球行动模式,这样避免了一刀切,使得主权国家在气候问题上有更大的决定权,这样的模式更加有利于合作共赢,D正确;
27、“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了差异,而经济全球化强调了共性,排除A;巴黎协定的相关规定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B;“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正处于提升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家有利,排除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朝贡制度从内部而言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从外部而言则是中原王朝对本国以外其他藩属国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朝贡制度是索主国中国与东亚各藩属国之间政治秩序维护的主要手段,在古代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纳贡是古代中国人唯一承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形式。中国周边属都要对中国进行朝贡包括
28、纳税、进贡方物等等。对此类朝贡中国各封建王朝也给予了相当丰厚的回赐。朝贡制度始于西周,至明朝达到鼎盛。朝贡国向明朝称臣采用明朝年号年历等;明朝政府则对其国王予以册封、赏赐。有些朝贡国在王位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逆现象以及不守华夏礼节等问题,明朝政府多以发布谕令并遣使责问,同时对“却贡”等行为进行动诚和惩罚,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其内政。据陶继波明清时期东亚朝贡制度变迁略论等整理材料二 公元前241年,第一个罗马行省西西里行省建立。罗马对第一块海外领土”(印西西里行省)的管理,俨然是一副大国统治者的模样它拒结给予西西里行省“平等盟员”的身份与权利,而是公然室称西西里行省是“罗马国家的领土”,从而开启了赤裸裸
29、吞并被征服地区的领土并削被征服民族的霸国强权政治的先河。公元前227年,罗马国家的首批行省总督上任,标志着罗马行省管理体制正式建立,到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世纪时,地中海世界的施大多数地区都建立了罗马行省。后来随着罗马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行省居民取得了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公民权,直到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居民都取得了公民权这样所有罗马行省的居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种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则是罗马法在市民法和万民法统一以后,逐渐成为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摘编自朱景文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形成的制度基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特征,并从
30、国际关系的角度做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罗马的行省制度和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模式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种模式长期存在的原因。【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具有较强的政治隶属性和等级性;以不干涉朝贡国内政与和平主义为原则。评价:朝贡制度是宗藩体系下古代东亚各国与中国之间的主要外交形式,是古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基本保障;朝贡体系在国际秩序维持中的有益经验对于当下东亚地区的区域性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不同之处:古罗马的行省制度主要是依靠军事征服来维持,而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则是
31、通过和平主义方式进行;古罗马的行省制度以经济掠夺为目的.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具有互利性;罗马及其行省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从等级制向平等关系的转变,中国与朝贡国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原因:古罗马军事实力强大、商品经济发达、罗马法不断完善;古代中国国力强盛、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农耕经济发达。【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朝贡制度始于西周,至明朝达到鼎盛”可知,中国的朝贡贸易体系存在的时间悠久;根据材料“朝贡中国各封建王朝也给予了相当丰厚的回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根据材料“朝贡制度是索主国中国与东亚各藩属国之间政治秩序维护的主要
32、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因此其特征之一是具有较强的政治隶属性和等级性;根据材料“对却贡等行为进行动诚和惩罚,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其内政”可知,以不干涉朝贡国内政与和平主义为原则。评价,根据材料“从外部而言则是中原王朝对本国以外其他藩属国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中国与外国各国联系交往的基本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朝贡贸易体系中中国坚持不干涉朝贡国内政与和平主义的原则,这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不同,根据材料“开启了赤裸裸吞并被征服地区的领土并削被征服民族的霸国强权政治的先河”
33、“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其内政”可知,古罗马的行省制度主要是依靠军事征服来维持,而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则是通过和平主义方式进行;根据材料“俨然是一副大国统治者的模样它拒结给予西西里行省平等盟员的身份与权利,而是公然室称西西里行省是罗马国家的领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的行省制度以经济掠夺为目的,而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具有互利性;根据材料“直到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居民都取得了公民权这样所有罗马行省的居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及其行省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从等级制向平等关系的转变,中国与朝贡国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原因,根据材料“公元前241年,第一个罗马行省西西里行省建立。
34、罗马对第一块海外领土”可知,古罗马凭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对外扩张的结果;根据材料“法律上则是罗马法在市民法和万民法统一以后,逐渐成为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罗马法的不断发展,推动古罗马的行省制度发展重要动力。中国朝贡贸易体系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有先进的文明、强盛的国家实力,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简表时间世界政治19461955年美苏“冷战”;朝鲜战争;日内瓦会议召开;印度支那实现停火;万隆会议召开19561966年美苏争霸,双方互有攻守;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
35、民族独立运动持续高涨19661979年美苏争霸,苏攻美守;中苏冲突;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石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19802000年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苏东剧变;欧盟成立,欧元问世;第三世界发展迅速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从上表中任意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阶段,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对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 论题:美苏“冷战”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力量的分化与组合,利于多极化的出现及发展。阐述:“冷战”政策下,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振兴西欧经济,推动了西欧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为了把日本变成东方反共基地,美国大力扶植日
36、本,促使日本经济崛起,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格局。为了抵制“冷战”,第三世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也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据此可知,“冷战”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与组合,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增强。示例二 论题:二战以来的地区冲突和动荡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阐述:两极格局形成后,在亚洲出现了局部地区的热战,朝鲜战争爆发,最终导致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美国侵略越南从1961年持续到1973年,造成了东南亚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地区围绕石油资源、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等展开了激烈的争战。这说明“冷战”之下局部地区的冲突与动荡仍然存在。苏东剧变后,宗教矛盾、边界
37、纠纷等问题引发地区性冲突加剧,海湾战争、两伊战争等是其典型代表。据此可知,二战后,无论是两极格局还是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地区性冲突和局部地区的战争带来的动荡仍不断升级。【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反映了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根据19461955年、19561966年、19661979年三个阶段世界政治的发展形势,例如朝鲜战争、印度支那实现停火、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局势的变化,而作为非两大阵营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了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和控制威胁,从万隆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持续高涨,第三世界
38、国家走上了团结的道路,并成为国际政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根据19802000年阶段的世界政治:苏东剧变、欧盟成立、第三世界发展迅速可知,随着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不论是前三个阶段,还是最后一个阶段,世界政治的演变都与当时的国际格局密切相关。27. 近代中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
39、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
40、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历史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知识,谈谈民族国家观念在当今的时代价值。【答案】(1)表现: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时代背景:政治上,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2)历史意义: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的兴起,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3)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
41、“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得出世俗王权强化;根据材料“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得出民族语言普及;根据材料“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得出民族认同观念兴起;时代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作答。据材料“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得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另据所学知识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等角度概括。(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结合所学得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3)时代价值:根据材料导语“近代中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以及材料二“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国家观念在当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