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单元评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作者认为汉字具有的重要意义是(A)A汉字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B汉字增进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C汉字比字母文字更容易识记D汉字便利了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费正清强调因为中国使用汉字,所以没有像意大利等使用字母文字的国家那样发生分裂,即汉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2018海南卷)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B)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解析:隶书作
2、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解决篆书书写不方便的问题,与书写材质无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得名缘于书写材质,故B项正确;小篆就是官书,是秦朝官方文书通用字体,与书写材质无关,故C项错误;草书得名体现出其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与书写材质无关,故D项错误。3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里鲁迅告诉我们(D)A汉字是史官或巫创造的B汉字是口口相传的文字C汉字是仓颉创造的D汉字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解析:本题考
3、查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等,可以看出文字的发明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故选D。4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D)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解析:本题考查书法的演变。A、B、C与史实不符。故选D。5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D)楷体汉字执王臣劓甲骨文A. 楷体汉字形态直
4、接演化于甲骨文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文字艺术,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题目中的甲骨文和楷体汉字之间的形体关系,可以看出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所以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楷体字是由隶体字演变过来的,楷体字端庄严谨而不是飞舞飘逸;C项错误,甲骨文是可识读的。6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
5、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A)A重视法度 B尚意 C追求神韵 D重情解析:由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可见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故选A;由材料“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可排除B、C、D三项。7下图为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C)A唐朝时设司徒管理地方藩镇 B当时唐朝社会盛行篆体书法字体C尉迟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名命的姓D鄂国忠武公夫人是苏姓女子的爵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唐朝节度使管理藩镇,
6、A项排除;篆体字盛行秦汉以前,B项排除;尉迟是前秦时期鲜卑族崛起的一支部落,该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以族名姓氏,C项正确;鄂国忠武公是尉迟恭(敬德)爵号,此碑安葬的是其夫人苏斌,D项排除。8(2019昆明摸底)下图是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描绘了济公头戴破帽、手持破扇、脚穿破鞋,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C)济公像A儒家正统观念被画家抛弃 B心学重建了儒家精神信仰C市民阶层率性直爽的心态 D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反映了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故
7、C项正确;结合所学,宋朝时,儒学发展到理学,儒家思想仍然是正统思想,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心学”,排除B项;济公是南宋佛教高僧,故D项错误。9苏轼对下图画作评价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由此可见该作品(D)A讲究布局构图B色彩强烈,富有个性C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D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解析:两宋时期,文人山水画兴起。从该画作看,画中有诗,诗中有意境,这是文人画的突出特征。故选D。10如果举办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艺术形式中最
8、能体现文人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A)A隋唐的草书 B宋代的风俗画C元代的杂剧 D明清的小说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已经发展为自觉艺术,是文人意境的反映;而宋风俗画、元杂剧和明清小说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的体现。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A项。11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应指何时(B)A晋、唐 B唐、宋C宋、元 D元、明解析:晋、唐画风相近,佛教、道教题材的绘画较多,人物画成就较高;宋、元、明画风相近,文人山水画盛行,花鸟虫鱼题材丰富,其中宋代是中国古代
9、“花鸟写生”的高峰期。因此,A、C、D三项均不正确,只有B项是正确的。12两宋时期的绘画更加注重了(C)A图画结构 B写实风格C追求意境 D宫廷喜好解析:宋代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13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A)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是“画意不画形”,说明该绘画以写意为主,并配以诗歌来描述画意,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14请仔细观察下图,它具有怎样的特点(C)A凸显个性 B风格奇特C不追求对称,墨色恬淡 D反
10、映了市民生活15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A)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 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表明该绘画理论深受理学观念影响,故A项正确;B、C、D各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6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
11、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B)A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C韩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李白被称为“诗仙”,A错误。颜真卿的楷书被称为颜体,是楷书典范,B正确。宋明理学的开拓者是程氏兄弟等人,不是韩愈,C错误。风俗画是北宋画坛的最大亮点,吴道子是唐代画家,D错误。17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
12、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D)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解析:依据材料“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等可知小说的作者是通过小说人物表达自己对平等自由的渴望,故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故排除;商品经济发展是题干涉及的思想出现的原因,故排除B项;个别人的思想不能代表市民阶层,故排除C项。18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且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
13、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反映了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B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的表现C反映了文人限制君权的政治诉求D纯粹是两部小说里出现的偶然巧合解析:“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说明古代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A项正确;此时价值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文人并不是限制君权,C项错误;D项中偶然巧合说法错误。19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
14、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C)A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B活字印刷的推广巩固了儒学的地位C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符合理学精神 D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对小说的促进作用,排除A项;中国古代儒学的地位,从来没有被颠覆,印刷术确实能够传播儒学,但不需要巩固儒学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出福建地区的刻书,传播了佛道儒家的积极思想,符合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是由理学规定的,所以建阳刻书符合当时理学的精神,故选C项;材料能体现出公案小说与法律文书之间同时出现,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否起到普法作用,看不出来
15、,排除D项。 20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A)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思潮的变化C社会上层的倡导 D传统文化的影响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故本题应该选A。21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C)A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C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 D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解析:戏曲与话本小说的制作成本不一样,前者高于后者,举人、进士有官职和俸禄可以承担戏曲的高额投资,而平常文人则不能,故C项正
16、确;戏曲与话本小说同属于满足社会精神生活的公共产品(市民为主),不存在因为作者不同则体现高雅与通俗、文化观念差异之分,A、B两项均排除;D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2(2018全国卷)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D)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生)、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
17、刻一文稿以为交流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两项。 23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C)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本题
18、考查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掌握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不断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的创作发展繁荣起来。题目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内容,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故其他三项错误。24下图为杨建伟教授编著的名作南戏寻踪书影,该书试图采取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南戏进行追溯式的描述。如果我们对该剧种诞生的根本原因进行追寻时,答案应是(A)A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B娱乐场所瓦舍的出现C傀儡戏、皮影戏、杂技、说书等表演的盛行D民间艺
19、人的推动解析: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南戏形成。25“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B)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解析:本题考查京剧对人们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京剧中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脸谱,每种脸谱又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所以,京剧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B项符合题意。京剧是一种戏剧艺术,并不能真实再现客观历史、正确评判历史人物,也与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无关,故其他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20、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显露出某些民主的、人文的近代社会的晨光,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某些表现就是它的背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得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材料二:画上题诗的两幅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材料三:某校教师研习
21、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价值。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材料四:某校教师研习城市发展史的学习笔记: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伴
22、随商业的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明神宗实录卷361),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清朝苏州已经是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与之相随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请回答:(1)在材料一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什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小说流派的基本特点。(3分)(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4分)(3)材料三中,李贽的思想观点具有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在他生活的时代,思想界的主流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4分)(4)综合材料一、二、
23、三,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3分)(5)材料三和材料四作为历史叙述,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和历史描述的综合运用。请选出与上述四种叙述类型相对应的带有下划线的文字序号。(4分)答案:(1)人情派(世情小说)。描摹人生世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2)文人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3)反正统意识。理学(或心学)。(4)民主的、个性化的、世俗化的思想文化倾向。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5)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历史描述:。解析:本题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24、的考查。解答第(1)、(3)、(4)问注意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提炼。第(2)问的解答注意对两幅画意境的理解,作为文人画,注重的是个性的表达,同时在观察时要细致,应注意到对画上题跋的认识。第(5)问是对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及历史描述的考查,注意关键词的提示及标点符号的暗示。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唐朝,其实不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史研究材料二:宋元白话短篇小说和十日谈都出现于公元十一至十四世纪之间的封建社会。它们产生的时间虽有先后,但其时代背
25、景和赖以生长的土壤和条件却是相似的。这两种小说的基本倾向都是进步的。宋元白话短篇小说中思想成就最高的故事首推碾玉观音。主人公璩秀秀因父母家贫而卖身为奴,她爱上了王府中的碾玉匠崔宁后,主动怂恿崔宁私奔,竟被郡王捉回,秀秀被杖责而亡,崔宁被发配。十日谈中的名篇伊莎贝拉描述的是小市民阶层中一对苦命鸳鸯的遭遇。失去双亲的少女伊莎贝拉与家中伙计罗伦佐暗中相爱,不幸被她哥哥发觉,罗伦佐惨遭暗杀。伊莎贝拉把情人的头颅藏在花盆中,栽上花,朝夕用泪水浇灌,终日为伴。后花盆又被狠心的哥哥私下拿去,绝望的少女伊莎贝拉终于哀恸而绝。宋元白话短篇小说和十日谈中的爱情故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6、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的朝代之一”。(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技发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日谈和碾玉观音两部小说共同的进步性并简析两部小说产生的相似历史条件。(6分)答案:(1)文学:宋词(如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的词);思想:理学(程朱理学);艺术:书法(苏轼等的书法)。(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北宋时期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火药的广泛应用,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3)进步性:暴露和批判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要求平等、自由和解放的理想,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倾向。历史条件:城市工商业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要求冲破封
27、建思想的束缚。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材料二: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这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材料三: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
28、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和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材料四: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4分)答案:(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对京剧珍惜和保护;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明代以后戏曲艺术迅速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第(1)问从材料一、二体现的当时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对戏曲艺术的喜爱来回答。第(2)问从材料三体现的融会贯通的作用以及几代人的努力来回答。第(3)问从材料四反面指出戏曲艺术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原因从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两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