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过关检测(十五) (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6太原高三测试)“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ABC D解析:选B。本题属于材料型
2、选择题。由材料可知,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尽管社会主义制度被宣传得无比优越,但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中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生活困苦,没有机会改变命运。故符合题意。尽管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符合,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选B项。2(2016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美国学者沃尔特指出:“冷战时期,北约在未放一枪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核心目标北约存在的时间超过所有其他的国际组织。”这里“核心目标”指的是()A东德和西德统一完成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C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D.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解析:选B。北约是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的工具,其目的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
3、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为首的北约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目标基本实现,故选B项。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3(2016河北廊坊模拟)奥巴马曾表示,“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已经主宰了世界的发展B美国希望与中国共同合作,主宰世界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政策解析:选C。本题考查考生对当前世界格局的认识。A项明显错误;B项错在“共同合作,主宰世界”;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故D项不正确。材料反映了在多极化趋势下,美国无力阻止中国的崛起。故C项符合题意。4(2016东北名校调研)如图创作的背景是2003年伊
4、拉克战争后伊拉克国内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从图中可以看出,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A冷战影响下的局部热战 B伊拉克恐怖主义的泛滥C多极化趋势形成过程中的动荡D美国插手别国事务使国际冲突加剧解析:选D。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漫画中“畸形”“癌症”的礼物是美国送给战后伊拉克的,表明这种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是美国插手的结果,故D项正确。冷战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已经结束,根据时间信息“2003年”,可知A项错误;图中未涉及“恐怖主义”,故B项错误;漫画的主题是伊拉克国内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与多极化的国际形势无关,故C项错误。5目前“一超多强”之间既相互借重、利用与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
5、防范,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这说明()A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B“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C霸权主义的威胁已消除D美国已放弃建立单边世界的企图解析:选A。本题考查多极化的影响。依据材料中“既相互借重、利用与合作协商和谈判”可知强调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故A项正确。6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组织,正确的是()模式1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2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3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模式4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A.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B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C模式3亚太经
6、合组织D模式4 欧洲联盟解析:选C。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模式一中“货币统一”可判断出是欧盟,故A项错误;由模式二中“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可判断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故B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由于各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故模式3为亚太经合组织,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关系,故D项错误。7(2016山东滨州模拟)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
7、代()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解析:选B。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由题中“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即可判断。8如图是19501998年美、英、日、苏四国人均GDP水平(1990年国际元)比较,代表日本的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选B。根据各国实力,结合图片可知甲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故乙是日本。丙是英国。1991年苏联解体,人均GDP水平下降,因此丁是苏联。故选B项。9(2016河南平顶山高三调研)世界
8、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在2010年取得突破,前者同意发达国家向新兴大国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重,使整个发展中国家投票权重升至47.19%;后者确定在2012年前向包括新兴国家等在内的国家转移超过6%的份额。这表明()A西方仍然主导着布雷顿森林体系B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正加速发展C新科技革命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D新兴经济体正加速改变世界格局解析:选D。本题考查考生对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认识。A项不符合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且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南北经济差距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发展中国家投票权重升至47.19%”“向
9、包括新兴国家等在内的国家转移超过6%的份额”等信息说明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世界格局,故D项正确。 10下图漫画描绘了一个全身穿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叫嚣着抵制中国货。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漫画中的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B漫画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显著C漫画中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D漫画体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引起部分国家的恐慌解析:选C。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依据漫画中“全身穿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叫嚣着抵制中国货”可以直接看出D项;中国的产品大量流入外国体现A项和B项;C项错在“根源”,全球化才是根源。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也希望(借此机会)
10、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回忆录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此后近半个世纪,尽管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未能根本扭转超级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的局面。孔庆茵三种世界秩序模式的现实分析材料三2002年初,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的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
11、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张宏毅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未来走向(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美国推行新外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国际格局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还会存在着“另一种对抗”?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1)问依据材料出处可知处于冷战时期,因此根据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来综合回答。第(2)问考查国际格局的特点,依据材料中“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为两个超
12、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和“尽管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来概括。第(3)问依据材料中时间和国际格局的发展来回答。答案:(1)新的极权主义: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转折点:开始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目的:谋取世界霸权。(2)特点:美苏争霸,操纵国际政治;新兴力量冲击两极格局。(3)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12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
13、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材料二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材料三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
14、了这样一个体系:世界史内容体系一条主线: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两个系统纵向系统(时间为序,生产力为动力)横向系统(空间地域联系、交往为动力、 市场的作用)三个阶段及阶段特征15世纪末19世纪末:从分散发展到世界成为一体20世纪:密不可分的整体 21世纪: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速(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旧史学发展变化的主要观点。(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简要说明1956年教学大纲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3)从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简述世界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史观的运用。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必说明其事实之关
15、系,与其原因结果”“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可以归纳出观点为从记载事实到说明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帝王政治为中心,以朝廷、个人为服务的对象转变为探究国民运动和国民关系。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抓住材料中的“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等信息可判断出体现了唯物史观或者革命史观,材料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反映了时代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需要;受苏联的影响。第(3)问主要考查评价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结合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等归纳即可。答案:(1)观点:从记载事实到说明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帝王政治为中心,以朝廷、个人为服务的对象转变为探究国民运动和国民关系。(2)史观:唯物史观(或革命史观)。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需要;受苏联的影响。(3)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各地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的初具规模(或世界市场的拓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建立,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世界市场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