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2016.12【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材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属于自然地理的核心内容,涉及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水汽来源。学好本节课,可以为今后海洋地理打下基础。本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共有两部分内容,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是基础知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较弱,读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弱,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通过新颖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
2、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洋流的概念,并准确提取洋流概念中的关键词。通过观察世界表层洋流的动态分布图,学生会区分寒、暖流,并能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运用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及归纳法,从图文资料中提取洋流的定义,寒暖流的判断,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析图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意识。【教学重难点】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策略】 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海水的运动,进而引出洋流的概念。关于洋流的性质及分类,通过图文信息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本
3、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将世界洋流分布三部分,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分别归纳出各自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再有一位同学总结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洋流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洋流模式图。【教学准备】 导学案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环节与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反思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一段海浪的音频,引出情境哥伦布两次航海1492年首次远航,花了37天,而在1493年的远航中,所行路线航程更长,却仅用22天就抵达了美洲。这是为什么呢?认真聆听思考,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全员参与的学习气氛,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展示
4、学习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洋流的概念,并准确提取洋流概念中的关键词。2. 通过观察世界表层洋流的动态分布图,学生会区分寒、暖流,并能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形成原因。聆听,快速记录下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进入新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便于课后检测。讲述洋流的定义(是什么?概念)教师呈现洋流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找出洋流概念中的关键字(比较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培养学生对文字信息的提取和归纳的能力。洋流的性质分类呈现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问题:寒暖流的区别预设答案:按性质,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
5、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理解寒暖流的区别。用地图表示寒暖流。呈现海水等温线图(图A 图B)确定南北半球和洋流性质。学生思考,动手画箭头。培养学生绘图和推理的能力,将文字转换为地图语言。探究一:运用地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在哪里?规律)呈现教材P57图3.5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分组探究(1)归纳太平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归纳大西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3)归纳印度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4)请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附学法指导:(1)我们归纳的是_海域的洋流分布规律。该海域一共形成了_个大洋环流圈。找出环流中心(副热带海域副极地海域两极地区)。(
6、2)各环流圈洋流的运动方向(可以用顺时针逆时针描述)。(3)注意观察洋流的不同性质(寒暖流在归纳图中的位置-可以用大洋东岸,大洋西案描述)预设活动:B C层学生上台展示A B层学生先对展示组进行评分,然后结合地图归纳分析所要求大洋洋流分布规律。最后 由一位同学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2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环绕地球一周的西风漂流,为寒流。提高学生分析提取图像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过渡承转:是什么原因使得海水这么有规律的运动呢?学生思考
7、自然过渡探究二:分析世界表层洋流形成的原因(为什么?原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给予学法指导。(1)在全球风带模式图中,填写六个风带的名称。(2)参照图3.5,在洋流模式图中补画箭头,表示洋流的方向。(3)学生尝试构建世界洋流模式图学生回忆气压带和风带,推断洋流的流向。学生动手绘制草图,并熟记洋流的流向。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的构建:(略)使学生能利用风向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解释洋流的形成。动手绘图加深其印象。当堂检测教师以非常6+1的形式出示5到题目,对应不同的分值。学生抢答,并回答原因。做好当堂检测,反馈教学效果课堂小结教师分别从洋流的定义、性质分类、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进行总结。突出重点和难点。学
8、生自我构建知识网络。设疑下节课及课外作业布置哥伦布作为船长,善于利用洋流的流向,为自己的航行节省时间及燃料,而有位船长,在航行中却忽略了洋流对航行的影响。酿成了20世界最为惨烈的沉船事件。事件的详细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反思 姜太平2016年12月13日我有幸代表高二地理组参加备课组赛课,这一学期参加了多次公开课,每一次都有收获,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的学习机会。本次赛课的收获全部来自于我的教训,使我认识到了能力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本次赛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刚抽到题目的时候我还窃喜,这一节的内容我在中地参阅读过。这节课我肯定能讲的好,
9、随后一天不到,我的框架就搭建好了,本节课课本是构建洋流的模式,我准备从局部构建整体,课堂加入角色扮演,一节课的活动、学习效果就达到了,至于高效课堂的形式那更是我的强项。接下来,赶紧在我所任的高二班级实验了一遍,效果果然如果所料。但后来赛课结果证明,越是有把握的事,越不能轻心。相比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那是更加重要的啊。把导学案编好,发放给所在的班级,第二天收上来一批改,效果果然如我所料,我把它归结为我导学案编的好,层层递进、难度分解等等。我当时就决定上课之前不用再培训了,同学们自学已经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百分之70了。但是,一节课下来,我懵了,学生的思维程度完全不像是导学案的那样,展示起来也没有那么
10、自信,那么接下来我补充讲解的部分就多了,再就导致课堂时间过于紧张。后来加上我的慌张和失落,准备好的内容都没心情讲下去了。事后,通过听了下面两位老教师的课后,再加上我的个人反思,我总结如下:就本节课的教材而言,安排的两个课时,我硬是变为了一个课时,这是我教材分析不透。就导学案的反馈,我没深入思考,会不会同学们的手里有参考书,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是我学情分析不够。第三:课前没有培训就上课,这使我认识到,培训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有别的功能,比如:拉近师生距离,鼓励期待作用,方法指导作用,这是我高效课堂理论深度不足。再有 就是初次见面 就算是师生一起活动探究,但也能感觉到彼此都很拘束,非常机械。我总结为
11、,第一 我的感染力不足。第二 我从心里把这节课上好,会给我带来哪些影响放在了前面,而没有把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放在心上。我想我能感觉到,学生也会察觉到,你把学生当群众演员 学生自然不会把自己当主角,自然不会有发挥的余地。这节课上完,我反思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第一 要坚持读书,坚持反思。吸取别人的长处,补缺自己的不足,中学地理教参就是一本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书。第二 要开阔自己的眼界 地理教师的课堂应该多联系社会现实,多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审视和解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和生活情调。让地理课堂真正成为“生活中的地理” 和“有用的地理”,走进自
12、然是做好的开阔眼界的方式,但如果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算是一本很好的书。第三 通过这次和其他两位资深老教师的对比,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基本功还是不足,特别是,听了董老师的“原生态课堂”后,我才发现现实教学中,追求现代教学技术固然很好,但自身的内功一定要重视。第四:课堂不是知识和技巧的堆积,那样永远都会很机械,就像肉体缺少了灵魂,课堂要想有生成和火花,需要老师的包容和鼓励、期待、关心、而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很难想象待人刻薄的人,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包容。很难想象对现实充满抱怨的人,在课堂上能对学生充满慈爱。故 教师平时要加强自我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自己的信仰
13、,用自身的人格影响学生,用爱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激情。用爱的期盼去期待学生的进步,用爱的包容去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2016年12月同行评价:董平原 (安徽省优秀地理教师)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一门课程,重在掌握它的核心结构。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结构化,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努力实现的。姜太平老师讲授的“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课,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凸显了三大亮点。一、紧扣课程标准,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姜老师通过解读课表、对比教材、分析学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同时还收集了与本节教学密切相关的其他素材,并将各种素材有效整合,作为本节的教学内容。二、密切联系生活,激发
14、学生学习兴趣本课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选择哥伦布航海作为教学素材,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创设了富有情趣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凸显了新课程的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三、紧跟教改方向,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姜老师在呈现“洋流模式图”的教学过程中,用简单的框图、箭头和线条,将复杂的世界表层洋流分布链接在一起,很好的解决了某支洋流“在哪里”“它是怎样运动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深入浅出的教会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地理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即“空间与表达”。凸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强调对地理空间的敏锐察觉力,凸出体现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此外,姜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仪态,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教学语言,紧密联系生活需要的地理学习理念,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给我们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进,本节课在存在有待改进的方面,例如,如何帮助学生提升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地理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