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栏目导航1234基础梳理 知识通关史料探究 历史解释课堂训练 双基提能课时跟踪 一练而就|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主旨概览特征农业(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古代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手工业(1)古代中国纺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主旨概览特征商业(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2、。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2)古代中国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主线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知识
3、体系|学法指导|1.有关古代农业的四个关键点(1)知道一种模式:小农经济。(2)了解两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3)掌握三种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国有、封建社会私有。(4)总结四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学法指导|2有关古代手工业的四个关键点(1)知道一个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2)了解两大象征:丝绸、瓷器。(3)理解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4)总结四大特征: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素养热词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享誉海内外的古代手工
4、业。基础梳理 知识通关 1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在原始山林中,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铁犁牛耕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发展: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 1 _犁;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成熟: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2 _。耦曲辕犁(3)主要影响积极: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局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图解历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关系 2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1)制度变革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5、实际上归国王所有。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 3 _。均田制(2)土地兼并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影响造成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引发民众暴动,“平均”的口号成为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易混易错|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不同的 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
6、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3赋役制度(1)赋税沉重名目繁多,以田亩税和 4 _税为主要形式。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力役沉重劳动者服事徭役,是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过度征发徭役迫使大批农耕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3)主要影响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引发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人头4水利事业的发展(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2)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 5 _和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灌溉工具隋
7、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 6 _。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都江堰高转筒车|概念阐释|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手工业类型(1)家庭手工业特点
8、:自给自足,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地位: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2)田庄手工业背景:汉代出现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地位: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3)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出现:汉武帝时代,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特点: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弊端: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图解历史|理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 2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新石器时代
9、,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7 _”。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丝国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元代 8 _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9 _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黄道婆雇佣(2)冶铸业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战
10、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10 _。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水排(3)制陶业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唐代美术陶制品“11 _”风行一时。(4)制瓷业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唐三彩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 12 _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
11、路”也被称为“13 _”。白瓷瓷路|素养感悟|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看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流通,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出现。这种农耕经济繁荣的局面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政策。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鼓励生产的措施,这些因素使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呈现日落前的辉煌。史料探究 历史解释 2主题一|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一)史料实证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史料 探究 以上图片分别
12、为何种灌溉工具?两种工具有何区别?提示 工具:翻车和筒车。区别:翻车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筒车以水力为动力。|历史解释|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等的好坏。(二)唯物史观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
13、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摘编自白居易朱陈村史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探究 据史料一、二,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提示 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历史解释|以通
14、史视角认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
15、,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三)史料实证土地与赋役制度史料 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隰、坟衍、下濕、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探究 分析史料,指出“鱼鳞图册”与黄册的主要区别。提示“鱼鳞图册”明确了土地所有权,保护了农民利益,而黄册使赋役征收具备确实的根据,从而保证了政府的税收。对应训练 1
16、(2019 届河南九师联盟高三 2 月质量检测,26)宋代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即使没有能力购买耕牛的,也采用租赁的方式租借耕牛进行农业生产。对于产牛较少的地区,宋高宗下诏:“京西、淮南贩买耕牛,与免税下年。”这反映出宋代()A政府拥有雄厚经济实力B社会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C畜牧业呈现商品化趋势D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解析:选 B“宋代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无力购买的通过租赁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并通过皇帝下诏的形式对耕牛买卖免税,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 B项;耕牛的购买和贩卖的主体是大户,与政府无关,无法体现政府财力雄厚,排除 A 项;耕牛的买卖是为了进行农业生产,此外耕牛的
17、买卖也无法代表畜牧业,排除 C 项;社会生活水平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D 项。主题二|发达的中国古代手工业(一)家国情怀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史料一 鲁人身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史料二 汉朝皇室贵族专用物品的手工业、制造业继续由少府(官职)主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官吏,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掌官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
18、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入市场,一般直接供给皇室贵族消费。由于唐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大,自然官家工匠也就很多。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 19 800 人,将作监有15 000 人,其他部门的人数也不在少数。摘编自张松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的管理及立法史料三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 张,织工 2 330 名。至康熙六年(1667 年)缺机 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 400 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民营手工
19、业的经营和销售特点。史料一表明民营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体现了民营手工业的主要特点是由民间商人经营,产品投放市场。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封建政府设专属官吏对官营手工业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古代官营手工业具有行业多、经营范围广、规模大等特点。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给皇室贵族消费,不进入市场。史料三主要描述了明清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明代随着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私营手工业发展更加迅速。官营手工业由于管理腐败,成本高昂而逐渐衰落。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20、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二)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史料
21、一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王家范史料二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提示 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
22、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历史解释|古代手工业经营的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对应训练 2(2019 届安徽宣城二模,24)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
23、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 4 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解析:选 B“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 4 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 B 项;由材料可知铁器不应晩于东周时期,排除 A 项;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排除 C 项;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的是民营,排除 D 项。课堂训练 双基提能3|A 组|1(2019
24、 年全国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选 D 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 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
25、 B 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 项。2(2018 年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选 D 材料中的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 A 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 C 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
26、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 D 项正确。3(2018 年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选 A 从材料看,井研县的劳动力具有选择权,所以不是官营手工业,成百上千个制盐竹筒井反映了民营手工业竹筒井数量众多,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答案为A 项。4(2017 年全国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
27、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选 B 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普通人家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对应关系,故 A 项错误;C、D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5(2017 年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
28、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选 C 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C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A 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 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排除 D 项。6(2016 年全国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 D 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
29、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 A 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 B 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 C 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 D 项正确。7(2016 年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 A 题干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
30、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 A 项正确。8(2015 年全国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 A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
31、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 C 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9(2015 年全国卷,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 B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的减少,
32、故 A 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 B 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 C 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 D项错误。10(2019 年海南卷,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解析:选 B 据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
33、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 B 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不是所有制度的继承,排除 A 项;“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是说明重视农业,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排除 C 项;材料体现重农不是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排除 D 项。11(2017 年全国卷,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 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 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 A 材料中土地规模在
34、 20130 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 71.4%),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C 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 项错误。|B 组|1(2019 届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 5 月月考,25)东晋南朝时期面食十分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这一饮食习俗的变化主要得益于()A经济重心加速南移B北方旱作技术的推广C门阀士族的提倡D统治者的喜爱解析:选 B 东晋南朝时期面食的流行,体现了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原先比较单
35、一的水田农业,向水旱并举农业转变,从而促进了江南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故选 B 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出现题干现象的因素之一,但如果旧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发生变化,新的生产面貌也不能出现,对比择优,排除 A 项;门阀士族是当时重要政治力量,提倡不提倡面食,都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 C 项;面食的流行并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不足以说明统治者的喜爱推动了饮食习俗的变化,主要的原因在于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 D 项。2(2019 届广东汕头三模,26)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
36、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解析:选 C 仔细研读材料可知,唐朝的这些规定目的是为了限制土地买卖、抑制土地兼并,体现的是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故选 C 项;材料中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不得私自买卖,但并没有说不得买卖,所以这些规定依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并没有对私有制造成严重冲击,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只是有关土地买卖的法律规定,没有涉及经济立法的其他方面,所以无法得出经济立法是否完善,排除 B 项;“家(族)长”“直系亲属与邻居”并非世族门阀,排除 D 项。3(2019 届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二次联考,27)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
37、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解析:选 D 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 D 项;据材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仍然采用封建土地生产方式租佃式经营,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镇化和城乡差别,排除 B、C 两项。4(2019 届四川内江二模,24)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
38、法()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解析:选 C 根据题干信息“泥范铸造法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选 C 项;材料没有关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无法判断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排除 A 项;这一方法是工匠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排除 B 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排除 D 项。5(2019 届四川南充二模,27)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
39、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解析:选 C 据材料“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得出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故选 C项;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 项;材料强调的工具的改进,而不是纺织原料,排除 B 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 D 项。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课时跟踪 一练而就4谢 谢 观 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