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我们先看一首打油诗皇帝的烦恼,(展示出诗文)皇帝烦恼也很多,但大家知道皇帝他最大两个烦恼是什么吗?没错,相权过大和地方造反是皇帝最大的两个心事。宰相的权利过大意味着皇帝要受其制约,或者是被其架空,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就受到了挑战,而地方造反要是成功了,那就“身家性命也难保”,就算不成功国家财产也会受到莫大的损失。那面对这些问题历代统治者又是如何应对解决?最后结果怎么样?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新课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来解决这些问题。 “专制”指的是决策的方式,主要讲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集权”是指政权的体制,是相对于地方分权来说的,而“不断”体现的是一个过程,说明这是每一个
2、封建王朝的“必修课”,最后,“加强”指的是这种变化的趋势和结果。【讲授新课】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西汉师:秦朝被农民起义的暴风雨埋葬之后,汉朝建立,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为巩固刘氏王朝能时代延续,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因此,汉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那么,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后,其统治效果到底怎么样呢?看这幅西汉初期的形势图:生:诸侯国逐渐不服从中央,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师: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子弟作为王侯来拱卫中央,所以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一爆发,秦王朝
3、就覆灭了。所以他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中央直接管辖的土地面积。结果在他死后不到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的隐患,西汉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生:晁错等人主张削减封国实力,强干弱枝。于是汉景帝决定“削藩”,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师:面对地方叛乱的威胁,惊恐万状的汉景帝怎样收拾残局呢?生:诛杀晁错,命周亚夫、窦婴等平定叛乱。平定叛乱之后,汉景帝下令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力。这样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地方势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到汉武帝时,中央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措施,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呢?我们看一段视频来找答案。(提
4、示:从中央、地方、经济、思想、对外等方面回答)生:中央:设中朝;地方:“推恩令”、刺史监督地方;经济:统一货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扩张领土师:非常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成功,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的成功应该得益于汉景帝“削藩”和自身的雄韬伟略。地方势力对中央的服从,也是建立在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有力统治之上的。过渡:下面我们学习中央和地方斗争第二部分: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北宋乱世中崛起,剧乱中窃权的赵匡胤,深知武将专权和腐败政治的危害,因此他黄袍加身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进一步削夺地方实力,以强化中央集权。来看他何宰相的对话材料: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
5、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师:根据材料:为何社会动荡,生民涂炭?生:方镇太重。师:方镇太重怎么造成的?看课件展示: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然而当唐玄宗晚年沉迷于享乐、对地方统治疏于监管和监管无效的时候,地方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和冲击又一次卷土重来,出现了安史之乱。盛唐时期出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任由奸相当权。另外还应该有很多原因,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他没有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上的关系,或者说他
6、疏于对地方的监督,造成地方势力过于膨胀,地方威胁中央所致。“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了那些严重的影响?(根据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进行分析)生:造成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师:尽管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唐朝后期的140多年里, 河北三镇的57各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遭到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的分裂割据导致了国家分裂,形成五代十国局面。 过渡语:夺权后的赵匡胤是彻夜难眠啊!他整日担心别人也效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做法。那宰相赵普同时告诉了他应该怎么办。生:收精兵
7、、削实权和制钱谷。师:在中央,设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相牵制;行政权归宰相;财权属三司。在地方,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文臣做知州,转运地方财赋。宋代初期中央政府本着“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等方针,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分散军权、分化事权、割弱地方,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 宋朝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这也存在着弊端,造成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形成“冗官”;军队制度混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北宋中叶的积贫积弱的现象。 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
8、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等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皇帝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过渡: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群日益加强。到了宋代以后,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二、皇权的不断加强明朝 问题探究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材料一: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 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
9、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材料二:明废除丞相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产物。 明清封建社会已经进入晚期,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 思考: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生:回答材料三: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材料四: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
10、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思考:2、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有何影响? (要点提示:从皇权专制的发展和明太祖建立明朝的社会背景两个角度分析明太祖此举的目的。阐明观点,评价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是否明智)积极: 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政,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局限: 1、政治: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阻碍了民主化发展; 2、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3、无法定辅臣,加重皇帝负担,也造成了后期宦官专权局面。 要点点拨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
11、;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殿阁。烦恼(二):政务没人管(内阁制的出现)问题探究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材料:神宗实录卷记载: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根据材料,想一下宰相制和内阁有何异同?宰相制和内阁制比较相同不同地位职权权力来源二、皇权的不断加强清朝清朝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烦恼(三):说了不能算(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中央机构的设置及职能A行
12、政权力: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B决策机构: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要点点拨 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满族原居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在入关取代明朝以前,虽已建元立国,但社会发展阶段较之关内汉族要低得多,体现在政治制度中,那种带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族色彩的内容,直到入关后相当长时期里,仍在中央决策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清朝初
13、期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决策外,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又不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这与它在关外初建时,政事简单,且军政不分有重要关系。军机处的设立A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保和殿西北角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乾清宫旁简陋的平房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要点点拨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
14、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B职权的变化:军机大臣
15、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C评价:军机处能迅速地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课后小结:概括总结本课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条主要线索: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关于第一条线索,同学们应认识到:自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中
16、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到宋朝时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基本解除。而且从中国古代历史看,中央集权强盛时期往往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的时期。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古代中央集权往往和皇权专制制度紧密结合,因此中央集权制度也会因皇权的专制带来一些问题,而且这一问题随着皇权专制的加强越来越严重。关于第二条线索,同学们应认识到,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到明朝被废除;皇帝的权力不断扩大,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达到高峰。相权逐渐被削弱被废除、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本质是维护统治。这也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西方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而中国的近代化任重而道远,请同学们起来,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读出这段感悟:民主富强是我们的追求,振兴中华是我们的责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中国梦 少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