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820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3页
2020新课标名师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单元 人口与城市(第二讲)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1概念:是人口_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_的空间流动行为。2分类(1)按空间范围划分_迁移:一个_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_的现象。_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_进入另一个_定居的现象。(2)按迁移方向划分:由农村到农村;由_到城市;由城市到_;由城市到农村。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移动定居地国际国家定居国内行政区行政区农村城市3主要影响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_。(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和通讯。(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中心变革、_。(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_、婚姻、宗教信仰。矿产战争家庭1世界人口迁移时期特点流向原因 19 世纪以

2、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迁往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由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2.当前人口迁移的新形式(1)高素质人才原因:寻求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影响:发展中国家在人才、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2)廉价劳动力原因: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方向: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或部分富裕的石油输出国。影响:缓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3、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缓解流出国的就业压力,利于流出国赚取外汇。(3)战争难民、政治难民原因: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方向:流向和平国家,或者能给难民提供避难条件的国家。影响:给移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3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1)古代流向:迁往自然条件好、社会较安定的地区;特点:大批迁移(以自发性为主);影响因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多。(2)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流向:迁移的主流是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的自愿性迁移比较少;影响因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

4、格的户籍管理制度。(3)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流向:从农村迁往城市,从内陆省(区、市)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区;特点: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主要是自发性流动,流向发生变化;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策上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4我国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原因改革开放以后经

5、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就业机会多收入低,农村劳动力过剩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收入差距大,工作环境差产业转移,国家重视“三农”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利缓解就业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农业发展 弊犯罪率上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境质量下降留守儿童管理难,老人负担重工厂停产,经济增长放缓5.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 气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很大

6、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地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政治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 政策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新中国成立到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社会变革政治变革

7、、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例1(2018全国卷)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读图完成(1)(2)题。(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 CD【解

8、析】(1)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是指具有该行政区域户籍的人,包括实际在住和流出的;常住人口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在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在住的,即“外来人口”。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少于外出务工人员,A 错;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 错;由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C 对;图中只给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涉及到人口机械增长,故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 错。(2)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

9、量,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故选 D。例2(2016全国卷)与 2014 年相比,2015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 10.41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 万人,这是近 20 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1)导致 2015 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A(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服务设施齐全

10、 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适宜就业机会多 生态环境较好ABCD(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CD【解析】(1)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 2015 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 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B、C、D 错误。(2)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

11、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正确。故选 C。(3)今后,上海市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因此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故选 D。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_、迁入地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上。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的影响利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弊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迁入地的影响利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12、 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弊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例题(2015山东)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据此完成(1)(2)题。(1)这

13、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C(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A【解析】(1)“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农村大量人口迁移到了城市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原因,C 正确。城市自然环境不如农村优越,A 错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于城市,B 错误;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D 错误。(2)“有院无人住”造成农村宅基地的浪费,“有地无人种”造成农村土地的荒芜,所以近年来出现的合村并点、土地流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浪费问

14、题。因此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与农业发展水平、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农村老龄化关系不大。故选 A。1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和_的总和。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_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3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初婚年龄偏小会_人口的增长;晚婚乃至不婚、不育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地域的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长时期加快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会_人口的出生率。(2)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_。4中国文化与人口(1)从早婚早育到_。(2)从多育多子到_。(3)从“学而优则仕”到“_”。(4)从安土重迁到“_”。降低人口增殖晚婚晚育只生一个全民皆商四海为家1文

15、化及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2中国人口文化与人口发展变化人口文化逐渐革除的陋习发扬光大的文化积极意义婚俗和制

16、度早婚早育晚婚晚育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 生育多子多福多育多子重男轻女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少生、优生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积累社会财富 变化人口文化逐渐革除的陋习发扬光大的文化积极意义职业选择重仕轻民重农轻工、轻商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工商业快速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口流动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社会文化交流频繁,人口流动规模空前,婚姻地域范围扩大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 例1(2017全国卷)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 9 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

17、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1)上图为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DB(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D【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应该为长三角区域,故选 D。(2)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

18、;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 B。(3)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带;越剧是上海、江苏一带的剧种,故选 D。例2据中国妇女报报道,一份调查显示,我国2020 年可能有 3000 万男性面临“婚荒”。所谓“婚荒”,就是由婚龄人口男多女少的性别比失衡所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一些男子成了“婚恋困难户”。据此回答(1)(2)题。(1)对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影响较大的文化观念是()A早婚早育B男女都一样C多子多福D学而优则仕C(2)我国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是()A“丁克家族”的流行B医疗技术手段的提高C生活水平的提高D

19、人为控制遗传基因B【解析】(1)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增加财富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来实现,从而形成了“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这一观念对一部分人,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地区的人群还有明显影响。(2)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提高,为一些“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严重的人提供了性别选择的机会。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1)人口迁移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其含义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离开自己原来的居住地而长期移居他乡。迁移者称为移民,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住地称为迁入地,它的突出特征是长期改变居住地。人口迁移的第一个

20、含义是时间性特征,即人口移动的长期性,而不包括频繁往来的人口移动;第二个含义是空间性特征,是指较长距离的人口居住地的变化;第三个含义是指居住地的改变,不同于长途、长时间的出差及派出工作或学习。(2)人口移动不同于人口迁移。人口移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的活动,不论其距离远近、时间长短,只要有空间移动,就属于此概念,如狩猎活动、旅游活动、朝圣活动、日常上下班等。(3)人口流动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的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一、选择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

21、,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 450 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 13 题。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D【解析】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D 对。城市产业未饱和,经济效益仍增长,A 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大

22、面积的撂荒不是主要原因,B、C 错。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A【解析】“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A 对。与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性别结构的均衡化无关,B、D 错。人口数量的提高不表示技能、素质的提升,C错。3“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B【解析】“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

23、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 对。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是经济、环境效益,A 错。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 错。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D 错。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不管距离多远,在外的游子们都渴望回家和家人团聚,每年数以亿计的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往返于家乡和工作地点,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读 2018 年与2017 年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量比较表(下表)和 2017 年春节前后春运迁徙情况统计图(下图),回答 45 题。年份公路(亿人次)铁路(亿人次)(括号内为高铁运量)民航(亿人次)水运(亿人次)201725.23.57(1.8)0.590

24、.44 2018(预测)24.83.89(2.1)0.650.46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18 年比 2017 年春运旅客平均在途时间缩短B2018 年比 2017 年春运交通压力明显减轻C2018 年春运公路发送旅客数量下降与私家车保有量增加无关D高铁会逐渐成为未来几年春运的最主要交通工具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2018 年比 2017 年乘坐民航与高铁的人数增加,因此春运旅客平均在途时间缩短;2018 年铁路、民航、水运运送人次均大于 2017年,因此,2018 年比 2017 年春运交通压力并未明显减轻;公路发送旅客数量下降与私家车保有量增加密切相关;高铁虽然运量在增加,但公路发送量

25、最大,说明公路依然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选 A。52017 年 2 月 1 日前后人口迁徙数量最多的主导因素是()A经济因素B传统文化C春运政策D天气因素A【解析】2017 年 2 月 1 日前后为正月初五,各行各业基本开工,此时人口迁徙数量较多源于节后返程务工,因此,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选 A。(18一中7)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迁移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完成 67 题。6有关 T1、T2 时期该地区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T1 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BT2 时期老年人口

26、比重下降CT1 时期人口总量不断增长DT2 时期人口机械增长减慢B【解析】根据图中信息,T1 时期,该地区人口的迁出率高于迁入率,即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且题中并未提供自然增长率的数据,故无法判断人口总量的变化,C 错误;由于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A 错误;T2 时期,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迁入数量多于迁出数量,人口机械增长迅速,且该时期人口迁入主要是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一定程度缓解了老龄化现象,B 正确,D 错误。7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T1 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就业压力不断增大BT2 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断下

27、降CT1 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制约经济的发展DT2 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C【解析】根据图中信息,T1 时期,人口迁出数量多于迁入数量,人口迁移率为负值;T2 时期,人口迁移率为正值,A、D 错误;T2 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承载力有可能增加,B 错误;T1 时期,由于大量人口迁出,导致该地区劳动力短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C 正确。2017 年中国最新人口流入城市排名,深圳排名第一,20112014 年深圳市人口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性别比为 117100(性别比),深圳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100,而全国 014 岁性别比为 118100,下图为

28、深圳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回答 89 题。8对深圳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的分析,正确的是()A相对于中部和东部,经济因素对西部地区的吸引力较小B空间距离是影响西部地区人口向深圳迁移的主要推力因素之一C深圳对东部地区人口吸引力较强,可以推测,广州也是深圳主要人口迁出区D文化差异是深圳外来人口东部、中部大于西部的主要原因B【解析】深圳外来人口来源,相对于中部和东部,西部经济落后,经济因素对西部地区的吸引力较大,A 错误。空间距离太远,是影响西部地区人口向深圳迁移的主要推力因素之一,B 正确。深圳对东部地区人口吸引力较弱,广州经济发达,迁入深圳人口少,C 错误。文化差异不是深圳外来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差

29、异的主要原因,D 错误。9对材料中深圳人口性别结构合理的分析是()A为调节性别结构平衡,深圳政府应增强第二产业中对男性人口的吸引力B深圳外来人口数量男性少于女性C深圳外来人口数量男性多于女性D深圳本地人口性别比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人口性别结构合理C【解析】根据材料,深圳市人口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性别比为 117100,而深圳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100,说明深圳外来人口数量男性多于女性,C对,B 错。增强对男性人口的吸引力,会加剧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A 错。在人口统计学上,一般正常范围男性 102 至 107 之间,女性为 100,深圳人口性别比不合理,D 错。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

30、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某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表。读表完成 1011 题。国家指数国家指数 巴基斯坦4.9肯尼亚1.1 尼泊尔4.0哥伦比亚1.0 韩国3.3菲律宾0.9 泰国1.4委内瑞拉0.910.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的国家是()A菲律宾、泰国、尼泊尔B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C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D韩国、泰国、菲律宾B【解析】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

31、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故选 B。1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B中国的儒家文化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毫不相关D并非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渴望生育男孩D【解析】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A 错误;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B 错误;“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C 错误;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32、”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就是例子,D 正确。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和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比较特征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 个人 情况 文化特征、家庭背景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多子女家庭 初中及以上为主,独生子女或两孩家庭 就业 情况 打工主要目的、工作期望、劳动供给决策为家庭,求生存,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可绝对收入比较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作,相对剥削感较弱 城市 适应 性 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外界的联系、生活方式较弱,多以同乡为主要交往对象,以口信、书信为主,信息量少,频率低,速度慢,与传统农民接近较

33、强,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以电话、网络为主,信息量大。频率高,速度快,与现代市民接近材料二 据统计,2000 年上海外来总人口排名前10 位中,安徽排名第一,占外来人口总量的 32.2%,但 2010 年安徽流入上海的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占上海外来总人口的 29%。材料三 据新闻纵横报道,到 2014 年 10 月,“长三角”不足 21 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十年间,人口从 8000 万涨到了 1.2 亿。(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不同点: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

34、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2)简要分析“长三角”外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多;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大;农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3)分析 2010 年上海外来人口中安徽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安徽产业

35、结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多;部分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返乡创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工资水平差异在缩小,而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乡土情感等。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现在我国人口已 13 亿多,全球人口超过 70 亿。材料二 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 6.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低,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 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学的也只有 30%左右。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 1/200,平均每 1 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 530

36、 倍,德国是中国的 236 倍。尽管我国拥有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但数量极少,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12 岁及以上人口)1964 年为 2.3年,1982 年为 4.6 年,1987 年为 5.1 年,1990 年上升为 5.5 年,只接近小学水平。(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面临着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无关系?(2)你认为目前我国民众的人口观、婚育观和传统观念相比有了哪些变化?我国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口数量过多,二是人口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还很低。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亲上加亲、学而优则仕、安土重迁等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子多福到只生一个,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