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州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一)生物学科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化合物和相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丙酮酸、脂肪酸、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元素组成相同B. 三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反应后溶液呈紫色C. 肽键、磷酸二酯键、高能磷酸键和氢键都属于共价键,高温不易断裂D. 构成蛋白质、核酸、淀粉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蛋白质分子中了解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DNA分子中一条链上了解两个脱氧核苷酸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两条链之间的化学键是氢键,ATP分子
2、中了解两个磷酸基团的化学键是高能磷酸键。【详解】丙酮酸、脂肪酸的组成元素是C、H、O,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A错误;三肽含有两个肽键,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反应后溶液呈紫色,B正确;ATP分子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和重新形成;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在高温下也容易断裂,C错误;葡萄糖是淀粉的基本单位(单体),其在排列顺序上没有差异,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中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和空间结构,并识记不同的化合物的成分中含有的化学键的种类,明确多糖是由葡萄糖连接而成的,在排列顺序上没有不同。2.某蛋白
3、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含有COOH、NH2、氧原子的个数分别为A. m、m、n-m B. m、n、n-2mC. m、m、n+m D. m、m、n+2m【答案】C【解析】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该蛋白质含有m条肽链,因此至少含有m个-COOH、至少含有m个-NH2;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氧原子数=氨基酸数目2-脱去的水分子数目=n2-(n-m)=n+m,故选C。【考点定位】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名师点睛】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2)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
4、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3)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3.下列关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显微镜下,真核细胞的细胞核都清晰可见B. 换上高倍镜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视野清晰C. 苏丹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D.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时常用健那绿染色【答案】D【解析】【分析】低倍镜换高倍镜的过程: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呈
5、橘黄色(或红色);健那绿是活性染料,可以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详解】真核细胞中的细胞核一般需要染色后才能观察到,且有些细胞免疫细胞核,A错误;换上高倍镜后,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B错误;苏丹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红色的脂肪颗粒,C错误;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时常用健那绿染色,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细胞中化合物的鉴定原理等知识点,明确在高倍镜的实验过程中,千万不能动粗准焦螺旋。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孔对核内外某些大分子物质的交换具有选择性B. 蓝藻细胞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 内质网广泛
6、地分布在各类细胞中,是有机物合成的“车间”D. 线粒体与叶绿体通过相同的方式扩大了膜面积,提高了相关生理活动的效率【答案】A【解析】【分析】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真核细胞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多种复杂的细胞器,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功能。【详解】核孔是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A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B错误;原核细胞中没有内质网,C错误;线粒体与叶绿体都有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但是两者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
7、,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等。5.人的小肠上皮细胞依赖其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消耗ATP不断向细胞外排出Na+,以维持细胞外的高浓度Na+环境。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Na+-K+泵具有ATP水解酶活性B. 结构、均为载体蛋白,其功能可以相互替代C. 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中通过结构吸收葡萄糖方式是自由扩散D. 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结构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
8、息和图形分析,葡萄糖可以从肠腔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再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说明肠腔中的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转运,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易化扩散。【详解】据图分析可知,Na+-K+泵催化了ATP水解,具有ATP水解酶活性,A正确;由题图可知,结构和结构都为载体,但是转运的物质不同,具有特异性,B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中通过结构吸收葡萄糖方式是主动运输,C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结构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判断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并能够根据图示判断钠钾
9、泵除了具有运输作用外,还具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6.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 ATP的合成场所与ATP的水解场所基本相同B. 每个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和2个磷酸基团C. ATP在细胞内的含量较多,满足了各种代谢活动的能量需求D.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答案】D【解析】【分析】ATP的组成成分是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碱基和3分子磷酸;植物细胞合成ATP的过程是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基粒;动物细胞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详解】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10、而细胞中需要消耗能量的场所都会发生ATP的水解,A错误;每个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和3个磷酸基团,B错误;ATP在细胞内的含量较少,但是转化非常迅速,所以可以满足各种代谢活动的能量需求,C错误;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并掌握ATP的组成成分以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明确ATP在细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但是转化非常迅速。7.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 酶的合成需要ATP供能B. 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也是保存酶的适宜温度C. 酶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 酶促反应中酶参
11、与底物的反应过程,但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含量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详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合成过程需要ATP供能,A正确;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宜保存酶,酶适宜在低温下保存,B错误;酶是生物催化剂,作用机理是降
12、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酶促反应中酶参与底物的反应过程,但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含量不变,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酶的本质、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等知识点,明确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但是保存需要低温条件。8. 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B. 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C.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D. 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合成ATP需要磷酸作为反应物,A正确,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但转化光能需要酶的参与,B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
13、能量由葡萄糖分解提供,C错误,病毒没有自己的能量供应系统,其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考查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与识记。9.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能促进伤口附近细胞的有氧呼吸B. 连续阴雨,白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不利于提高作物产量C. 合理密植、保证行间通风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D. 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因为剧烈运动产生的大量乳酸使内环境pH明显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酿酒时:早期通气可
14、以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可以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详解】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能促进伤口附近厌氧菌的无氧呼吸,A错误;连续阴雨,白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降低呼吸消耗,因此是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的,B错误;合理密植、保证行间通风,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C正确;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所以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
15、根据不同实例中涉及到的代谢类型进行分析答题。10.图1、图2分别表示两种生物膜结构及其上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1、图2分别表示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B. 图1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C. 图2中O2的生成与ATP的生成分别发生在膜的两侧D. 两图中ATP的生成均与H+的浓度梯度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图1发生了H+与O2反应生成H2O的过程,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图2发生了H2O分解成H+与O2的过程,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表示线粒体内膜,图2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A错误;
16、图1上发生的生理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正确;图2中O2的生成与ATP的生成分别发生在膜的内侧和外侧,C正确;据图分析,催化ATP合成的酶同时也是顺浓度运输H+的载体,所以两图中ATP的生成均与H+的浓度梯度有关,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详细过程,能够根据图示发生的物质变化过程确定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名称以及生物膜的种类。11.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部分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细胞中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B. 乙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C. 持续观察,甲细胞会进入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D. 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相等,DNA含量相同【
17、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详解】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图示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细胞该实验过程中,经过解离步骤后的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甲细胞会进入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C错误;甲、乙两个细胞中的DNA含量相同,而甲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乙细胞的一半,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并能够根据图示甲乙细胞中的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
18、判断两者所属的时期。12.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乙两个小桶内放置的彩球数量必须相等B. 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C. 每次记录完后应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D. 模拟实验的结果显示杂合子所占的比例约为50%【答案】A【解析】【分析】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详解】每个桶中不同颜色(或标D、d)的小球数量一定要相等,这样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但甲内小球总数量和乙桶内小球总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甲、乙两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
19、配子,B正确;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重复抓取50-100次,减少实验的误差,C正确;模拟实验的结果显示杂合子(Dd)所占的比例约为50%,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同时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13.下表中相关实验方法和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方 法原 因A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B向检测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需5065水浴加热促进反应进行C用甲基绿吡罗红染液
20、处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RNA与甲基绿亲和力大DNA与吡罗红亲和力大D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减少人为干扰,提高准确性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分析】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能用于探究细胞呼吸方式,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也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鉴定。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
21、NA染成红色。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对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选择单基因遗传病,要选取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详解】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A错误;.检测还原糖时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5065温水浴加热,以促进反应的进行,B正确;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DNA与甲基绿亲和力大,RNA与吡罗红亲和力大,C错误;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探究细胞
22、呼吸方式、还原糖的鉴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调查人类的遗传病等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明确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会产生二氧化碳。14.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一个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 该细胞上一分裂时期含有染色单体C.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D. 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该细胞上一分裂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该细胞的细胞
23、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错误;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明确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只能表示减数分裂,再根据着丝点分裂判断具体的时期。15.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若F2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则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后代性状比例依次是A. 1:3、1:2:1 和1:3 B. 1:1:2、1:2:1 和3:1C. 1:3、1:2:1和3:1 D. 1:1:2、3:1和3:1【答案】C【解析】【分析】一般的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F2表现型比例为9:3:3:1,其中9为
24、双显性,3、3都含有一对隐性纯合基因,1是双隐性纯合子。根据题意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是9:7、9:6:1、15:1,可见3种情况下后代都是16种组合,说明F1为双杂合子。【详解】设两对基因分别为A,a和B,b,则F1的基因型都是AaBb。第一种情况:AaBb产生的F2的分离比是9:7,根据9:3:3:1,推测A、B都存在是一种性状,占9份,其他所有是一种性状,占7份。所以AaBb与aabb测交,后代AaBb为一种性状,Aabb、aaBb、aabb为另一种性状,即F1与纯合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1:3;第二种情况:AaBb产生的F2的分离比是9:6:1,(9
25、指每对基因至少带一个显性基因,6指只带有一对隐性纯合基因,1指带有2对隐性纯合基因),以AaBb与aabb测交,后代AaBb为一种性状,Aabb、aaBb又为一种性状,则aabb为另一种性状,即F1与纯合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1:2:1;第三种情况:AaBb产生的F2的分离比是15:1(15指带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显性基因,1指无显性基因,即aabb),所以AaBb与aabb测交,后代AaBb、Aabb、aaBb、为一种性状,aabb为另一种性状,即F1与纯合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3:1,故选C。【点睛】特殊条件下的比例关系总结如下:条件种类和分离比相当于孟德尔的分离比显性基
26、因的作用可累加5种,1:4:6:4:1按基因型中显性基因个数累加正常的完全显性4种,9:3:3:1正常比例只要A(或B)存在就表现为同一种,其余正常为同一种,其余正常表现3种,12:3:1(9:3):3:1单独存在A或B时表现同一种,其余正常表现3种,9:6:19:(3:3):1aa(或hb)存在时表现为同一种,其余正常表现3种,9:3:49:3:(3:1) A_bb(或aaB_)的个体表现为一种,其余都是另一种2种,13:3(9:3:1):3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同一种,其余为另一种2种,9:79:(3:3:1)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种2种,15:1(9:3:3):116. 人类对遗传
27、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答案】B【解析】孟德尔利用遗传因子解释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并没有证实其本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更有说服力,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B正确。【考点定位】遗传物质
28、本质的探索过程17.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B.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碱基对C.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 某双链DNA分子片段含50个腺嘌呤,则同时含50个胸腺嘧啶【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2条脱氧核苷酸链按照反向、平行的方式盘旋形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的配对方式是A与T通过2个氢键连接配对,G与C通过3个氢键连接配对。【详解】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
29、磷酸交替连接形成的,A正确;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B错误;DNA的2条脱氧核苷酸链按照反向、平行的方式盘旋形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C正确;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因此若某双链DNA分子片段含50个腺嘌呤,则同时含50个胸腺嘧啶,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明确两条链上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一条链上的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18. 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为A
30、. 34%和16% B. 34%和18%C. 16%和34% D. 32%和18%【答案】A【解析】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由于C=G、A=T,则C=G=17%、A=T=33%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即T1=32%、C1=1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T1+T2)2,所以T2=34%,同理,C2=16%。19.某昆虫常染色体上存在灰身(B)和黑身(b)基因,现查明雌性含B基因的卵细胞有50%没有活性。将纯种灰身雄性个体与黑身雌性个体杂交,产生的F1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F2代中灰身与黑身个体的比例是A. 2:1 B. 3
31、:1 C. 5:1 D. 8:1【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雌性含B基因的卵细胞有50%没有活性,即Bb的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1:2,Bb的雄性个体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1:1。【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将纯种灰身雄性个体(BB)与黑身雌性个体(bb)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基因型为B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其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分别是B:b=1:2、B:b=1:1,因此子一代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黑身的比例为2/31/2=1/3,则后代灰身:黑身=2:1,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杂合
32、子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进而对后代表现型进行预测。+20.下图所示是利用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细菌并保温一定时间后搅拌、离心,获得上清液和沉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B. 沉淀中存在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C. 该实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 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离【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繁殖过程为: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
33、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含有噬菌体DNA的细菌分开,因此上清液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含子代噬菌体的细菌。【详解】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细胞中,要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5S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A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吸附在表面,而搅拌的目的是使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因此搅拌不够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
34、放射性偏高,B正确;该实验直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也无法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为了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D错误。【点睛】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
35、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2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产生属于可遗传变异B. 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增加D. 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对等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
36、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详解】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但基因突变不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B正确;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发生改变,但是基因的数目不变,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对等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三种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点,注意区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明确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但是不改变基因的数量。2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没有致病基因就不会患遗
37、传病B. 近亲婚配会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C.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D.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人类遗传病【答案】B【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
38、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禁止近亲结婚能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B正确;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是21号染色体比正常情况多了一条,C错误;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掌握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3.人类性染色体XY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下列遗传图谱中(分别代表患病女性和患病男性)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1片段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就D分析,“有中生无”为显性遗
39、传病,若基因位于1片断,则父亲有病,女儿一定患病,但父亲有病女儿正常,所以D图中的致病基因肯定不在1片断上。考点: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意在考查分析、推理及对知识的理解应用。24.如图表示生物界完整的中心法则,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且均可在乳酸菌、酵母菌、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B. 上述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不同于的碱基配对方式为TAC. 在蓝藻细胞中,过程可在细胞同一区域同时发生D. 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为DNA分子复制过程;表示转录过程;表示翻译过程;表示逆转录过程
40、;表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表示RNA分子控制蛋白质合成。【详解】乳酸菌、酵母菌、线粒体、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因此都可发生DNA分子复制和转录过程,乳酸菌、酵母菌、线粒体、叶绿体中还都含有核糖体,因此也能进行翻译过程,各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A正确;上述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转录不同于翻译的碱基配对方式为TA,B正确;蓝藻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所以过程可在细胞同一区域同时发生,C正确;是逆转录过程,是RNA分子复制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而不能发生在病毒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
41、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根据题干要求答题。25.下图甲、乙表示某生物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所示过程可在细胞同一场所发生B. 甲过程需要4种核糖核苷酸、酶、能量等条件C. 图乙所示碱基配对情况相同D. 图乙过程合成的肽链长度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以DNA两条链同时作为模板合成各自的两条子链,表示的是DNA复制过程;乙图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mRNA,同时mRNA与核糖体结合控制肽链的合成,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且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因此应该发生在没有核膜的原核细胞中。【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表示DNA的复制,乙图表示同
42、时进行的转录和翻译,因此甲、乙所示过程可以发生在原核细胞的同一场所,A正确;甲图表示DNA的复制,需要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B错误;图乙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完全相同,C错误;图乙合成的各条肽链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的,长度相等,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根据图示物质变化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根据题干要求答题。26.如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 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A. 处插入碱基对GCB. 处碱基对
43、AT替换为GCC. 处缺失碱基对ATD. 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甘氨酸密码子为GGG,可推得模板为WNK4基因第二条链,mRNA上碱基序列为GGG AAG CAG,A选项插入碱基后,mRNA上碱基序列为GGG GAA GCA G,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虽然赖氨酸替换为谷氨酸但谷氨酰胺替换为丙氨酸,A错误;替换碱基后,mRNA上碱基序列为GGG GAG CAG, 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B正确;缺失碱基后,mRNA上碱基序列为GGG AGC AG, 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丝氨酸,C错误;替换碱基后,mRNA上碱基序列为GGG AAA CAG, 氨基酸
44、序列为甘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D错误。考点:遗传信息的翻译和基因突变27.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 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C.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答案】D【解析】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即使有,也只会出现个别现象,而不会导致部分个体都出现红色性状,A错误;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
45、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就是自由分离的,这不会导致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B错误;在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最可能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是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缺失染色体上的B基因交换到正常染色体上,从而产生了带有B基因的正常雄配子,C正确;该题指涉及一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与单瓣花的产生无关,D错误。28.下列有关单倍体、二倍体及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可以存在同源染色体B. 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C. 多倍体生物细胞内含有多个染色体组,通常是不可
46、育的D. 用普通小麦(六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三倍体植株【答案】A【解析】【分析】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详解】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组数,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所以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A正确;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如二倍体生物的精子、卵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偶数染色体组的多倍体植物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
47、够配对,因而一般是可育的,而具有奇数染色体组的多倍体一般是不可育的,C错误;用普通小麦(六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等相关知识,明确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可能是一组或多组,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二、多项选择题29.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人体内的不同类型细胞中所含的mRNA完全不同B. 从总体上看,多细胞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C. 细胞凋亡时通常形成凋亡小体,不会导致炎症反应D. 细胞癌变是一系列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积累的结果【答
48、案】BCD【解析】【分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体内的不同类型细胞中所含的mRNA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A错误;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
49、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B正确;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通常形成凋亡小体,不会导致炎症反应,C正确;癌变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及意义、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之间的关系、癌变的原因等,明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30.下列关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不会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B. 是进行细胞膜组成研究的常用材料C. 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后,能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D. 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答案】CD【解析】【分析】哺乳动
50、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没有核就不能转录形成mRNA,也没有由mRNA指导下的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铁元素,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详解】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会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A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是进行细胞膜组成研究的常用材料,B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含线粒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后,不能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不含遗传物质,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51、,明确其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是制备细胞膜的好材料,且其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也没有遗传物质DNA。31.下列关于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魏尔肖提出的“细胞只能来自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B. 卡尔文用14C 标记CO2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元素的行踪C. 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实验证实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D. 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答案】ABD【解析】【分析】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魏尔肖对其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了暗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并最早提出DNA的半保留复制机
52、理;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858年,魏肖尔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的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细胞,A正确;卡尔文用14C 标记CO2追踪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运用了物理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C错误;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物科学史,弄清楚不同的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原理、方法、过程和结论,注意不能相互混淆。32. 在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14号试管中滴加适量
53、斐林试剂,5、6号试管中合理滴加双缩脲试剂,摇匀。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A. 1、3、5号试管内都为无色B. 3组实验中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相同C. 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其余试管内都呈蓝色D. 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6号试管内呈紫色【答案】D【解析】小麦匀浆中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等物质,还原糖和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呈砖红色,而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不能发生反应的试管中则呈现出婓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原本的颜色,即蓝色,因此试管1、2、3、5为蓝色、4号为砖红色、6号为紫色。1、3、5号试管内都呈蓝色,A正确;三组实验中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不相同,B错误;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6号为紫色,C错误;
54、D错误。考点:还原性糖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33.科研人员对猕猴桃果肉的光合色素、光合放氧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图2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果肉随时间变化的综合放氧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1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因素有光照、温度、CO2浓度B. 氧检测电极检测O2浓度前已排除反应液中溶解氧的干扰C. 图2显示15min后果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停止D. 若在20min后停止光照,则曲线的斜率将变为正值【答案】AB【解析】【分析】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水和矿质元素等;分析图2,图中1-15min氧气浓度增加,细胞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1520min
55、氧气浓度不变,细胞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详解】图1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因素有光照、温度、CO2(NaHCO3)浓度,A正确;氧电极可以检测反应液中氧气的浓度,测定前应排除反应液中溶解氧的干扰,B正确;图2中1520min氧气浓度不变,说明细胞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C错误;若在20min后停止光照,则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速率减慢,而呼吸速率消耗氧气速率不受影响,因此氧气不断减少,曲线的斜率为负值,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图2中曲线的走势判断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间的大小关系。34.下图为用基因型HHRR和hhrr做亲本培育hhRR新品种的
56、三种方法,下列关于育种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方法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B. 方法能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新品种上C. 方法常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才有可能获得新品种D. 方法、依据的原理分别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答案】B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方法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的秋水仙素处理过程,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方法是杂交育种过程中的连续自交过程,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详解】图示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hR)幼苗,其没有种子,A错误;方法为杂交育种,能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新品种上,B正确;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
57、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等特点,因此常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才有可能获得新品种,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方法、依据的原理分别是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体内的几种可遗传变异,确定图中三种育种方法的名称及其所遵循的育种原理。35.如图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 代表的物质中储存着遗传信息B. 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的种类无特异性C. 转录时该片段的两条链都可作为模板链D. DNA分子中A与T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越稳定【答案】B【解析】代表的物质是脱氧核苷酸,而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A错误;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
58、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无特异性,但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差异很大,B正确;转录时该片段只有一条链可作为模板链,C错误;DNA分子中A与T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稳定性越低, G与C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越稳定,D错误。【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名师点睛】DNA分子的特性(1)多样性: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2)特异性: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遗传信息的特异性生物的特异性。(3)稳定性:主要取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36.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
59、图中、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基因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B. a、b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C. b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答案】AB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分子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会引起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形成
60、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改变,因此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变化。【详解】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b、c基因不一定在每个细胞中都会表达,A错误;a、b互为非等位基因,由于两者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在亲子代间传递时不能自由组合,B错误;若b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生物体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C正确;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含有少量基因,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的概念、基因突变的定义、时间、特点等,明确不同的细胞中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且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三、非选择题37.下面是某组
61、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有_和胆固醇。胆固醇合成后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形式进入血液,细胞需要时LDL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_方式运输进入细胞。(2)图中自噬体是由_层膜构成,其膜结构来自于_形成的膜泡。(3)图中过程说明溶酶体具有_的功能,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特点。(4)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废物排出细胞外,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则在细胞内再利用,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增强减弱不变)。(5)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切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_。【答案】 (1). 磷脂分子(磷脂) (2)
62、. 胞吞(内吞) (3). 两(双) (4). 内质网 (5).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6). 一定的流动性 (7). 增强 (8). 较大【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自噬体是由来自于内质网的两层膜吞噬损伤的线粒体构成的,然后与来自于高尔基体的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在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作用下将线粒体分解,并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LDL-受体复合体通过胞吞进入细胞,与来自于高尔基体的溶酶体结合,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将复合体分解,并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详解】(1)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脂质包括磷脂和胆固醇;据图分析可知,LDL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
63、2)图中显示自噬体是由两层膜构成的,其膜结构来自于内质网。(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过程是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损伤的线粒体的过程,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4)根据题意分析,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分解产生的物质一部分排出细胞,一部分被细胞再利用。(5)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切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增大。【点睛】本题是对细胞器的功能、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考查,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利用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8.图甲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
64、的部分过程,其中C3在不同代谢过程中表示不同的化合物,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氧气释放速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其它环境条件适宜)。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在叶绿体基质进行的生理过程有_(填序号),能合成ATP的过程有_(填序号);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2)图乙中b点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若该植物缺Mg,则a点_(填“左移”、“不移动”或“右移”)。 (3)若将图乙曲线中d点条件改为c点条件,短时间内图甲中C5浓度将_。叶肉细胞在图乙所示的m点条件下,能够发生图甲的_过程(填序号)。 (4)下图中与乙图中e点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内气体交换情况相符合的是_。
65、【答案】 (1). (2). (3). 细胞质基质 (4). 光照强度 (5). 右移 (6). 减少 (7). (8). 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过程是(CH2O)分解为C3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是C3转变为(CH2O)和C5的过程,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的C3的还原过程;过程是CO2和C5生产C3的过程,表示CO2的固定过程;是C3生产CO2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图乙中,m点光照强度为0,只能进行呼吸作用;a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详解】(1)叶绿体基质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因此可以进行的过程有(C3的还原)、(CO2的固定);细胞中
66、能合成ATP的过程有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因此图中可以产生ATP的过程有;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2)图乙中b点后曲线仍然在上升,说明光合速率还没有达到最大值,因此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镁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光合速率降低,则a点(光补偿点)将右移。(3)若将图乙曲线中d点条件改为c点条件,即升高了二氧化碳浓度,则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固定生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增强,导致短时间内五碳化合物的浓度降低;图乙m点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即只能发生图甲中的过程。(4)图乙中的e点小于0,说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即线粒体需要的氧气除
67、了来自于叶绿体外还需要从细胞外吸收,同时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一部分传给叶绿体利用,还有一部分排出细胞,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式图进行相关生理过程的分析,确定图甲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的名称、乙图中各个点或线段可以进行的生理过程以及不同生理过程之间的大小关系。39.图一为某家族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与甲病相关的基因为A、a,与乙病相关的基因为B、b),图二为相关基因在某个体的细胞内分布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乙病致病基因是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2)若乙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图二所示细胞可能来自图一中_个体,-
68、3的基因型为_。(3)若-1与基因组成如图二所示的个体婚配,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_。(4)经调查,自然人群中甲病发病率为19%,-3与自然人群中仅患甲病的男子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_。【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隐性 (3). -3或-3 (4). AaXBY (5). 1/2 (6). 241/304【解析】【分析】分析图一可知,图中-3和-4患有甲病,但他们的后代-4(女性)没有患这种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和-2(或-2和-3)没有乙病,但生了-1(或-1、-2)患有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在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图二说明控制甲病和乙病的
69、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位于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若乙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图二所示细胞基因型为AaXBXb,是患甲病不患乙病(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女性,可能来自图一中-3或-3个体;-3的基因型为AaXBY。(2)-1基因型为AaXbY(或Aabb),与AaXBXb(或AaBb)婚配,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3/4,患乙病的概率1/2,因此后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3/41/2+1/41/2=1/2。(4)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70、且自然人群中甲病发病率为19%,即AA+Aa占19%,则aa=81%,进而计算可得a的基因频率=90%,A的基因频率=1-90%=10%,因此AA=10%10%=1%,Aa=290%10%=18%,即患甲病的男子携带的概率为18/19。-3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与自然人群中仅患甲病的男子(AAXBY或AaXBY)婚配,后代不患甲病的概率=18/191/4=9/38,不患乙病的概率=1-1/21/4=7/8,因此后代患病的概率=1-9/387/8=241/304。【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的判断方式,能够根据“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的特征判断显隐性关系,再根据
71、后代不同性别的表现型确定在什么染色体上。40.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为该动物的一个器官中部分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甲为某细胞内部分染色体及相关基因分布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的变异类型是_,图甲细胞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是_。(2)图乙含有_个染色体组,图丙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3)下图为该动物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4个不同时期细胞其核内染色体和DNA分子的数量变化。时期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_;图甲图丁中,处在时期的细胞是_。若图丙来自正常细胞的分裂,请在方框内绘出图丙细胞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示意图,并在染色体上注明相应基因_。【答案】 (1). 基因突变 (2
72、). AaBb和aaBb (3). 4 (4).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5). 、 (6). 丁 (7).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图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且其中的一条染色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Aa,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A突变成了a);乙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是雌性的,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中;图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且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中。【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
73、裂后期,且发生了基因突变,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aaBb。(2)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3)据图分析,图中、时期染色体:DNA=1:2,说明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期染色体:DNA=1:2,且染色体数目是时期的一半,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对应于图丁。根据图甲、图丙染色体的颜色以及细胞质的分裂分析可知,组成细胞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如图:。【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能够根据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行为、数目
74、等典型特征判断图示四个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并能够根据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生物的性别。41.图1是雌雄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图2是果蝇X、Y染色体示意图,图3是果蝇眼色某一遗传现象的实验图解。请问答下列问题:(1)若对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图1中_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2)图2中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_(填“有关”或“无关”)。(3)研究发现野生型果蝇眼色的某一遗传现象与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有关(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色素的产生必须有A基因,B基因使色素呈紫色,无B基因时眼色为红色,不产生色素的个体眼睛呈白色。选用两个纯系果蝇进行杂交,结
75、果如图3。据杂交结果分析,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是_,另一对基因位于图2中的_区段(填序号),两对基因在遗传上遵循_定律。F2雄果蝇的基因型有_种,F2中紫眼果蝇自由交配,后代中能产生色素的雌性个体占_(用分数表示)。【答案】 (1). 5 (2). 有关 (3). A、a (4). 2 (5). 基因自由组合 (6). 6 (7). 4/9【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雌果蝇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X,雄果蝇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Y。图2中2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
76、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1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图3中,根据题意分析,果蝇的眼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有一对基因在X染色体上,A、B同时存在呈现紫色,A存在、B不存在呈现红色,A不存在、不论B是否存在都呈现白色;由遗传图解可知,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一代雌果蝇呈现紫眼,说明雌果蝇同时含有A、B基因,而雄果蝇呈现红眼,说明雄果蝇含有A、不含有B基因,A基因在雌雄果蝇中都存在,B只存在于雌果蝇中,因此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
77、是AAXbXb,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详解】(1)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因此对其基因组测序只需测3条常染色体和X、Y共5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2)图2中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虽然存在等位基因,但上面的基因控制性状的也与性别相关联,如XaXa与XaYA杂交产生的后代雌雄性表现型不同。(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特有片段(2)上,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则F2雄果蝇的基因型有
78、32=6种;F2紫眼雌果蝇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紫眼雄果蝇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因此紫眼果蝇自由交配,A的基因频率=2/3,a的基因频率=1/3,雌性中XB的基因频率=1/2,Xb的基因频率=1/2,雄性中XB的基因频率=1/2,Y的基因频率=1/2,则后代中能产生色素的雌性个体占(1-1/31/3)1/2=4/9。【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图3遗传图解的分析,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组成上的要求,并结合子一代的表现型确定两对等位基因分别在什么染色体上,进而推测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型。42.下图是大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诱导a-淀
79、粉酶合成和分泌的示意图,其中甲丙表示有关结构,、表示有关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细胞膜的功能有_和_。(2)研究发现,GA-MYB是受赤霉素(GA)诱导的MYB类转录因子,通过结合到GA应答基因的启动子上来诱导下游基因的表达,据此分析,GAMYB蛋白质最可能与_酶功能类似。(3)过程中与DNA复制相比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该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4)在体外用14C标记半胱氨酸-tRNA复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再用无机催化剂镍将其中的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如下图,t
80、RNA不变)。据图分析决定半胱氨酸的DNA片段中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为_;如果该*Ala-tRNACys参与上述过程,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的_位置会被替换为_。【答案】 (1). 信息交流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或分泌功能) (3). RNA聚合 (4). A-U、U-A (5). 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6). ACA (7). 半胱氨酸(或Cys) (8). 14C标记的丙氨酸(或14C标记的Ala)【解析】【分析】析图解:图为赤霉素诱导-淀粉酶合成和分泌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表示a-淀粉酶基因的转录过程,表示翻译。图中显示a-淀粉酶基因在细胞
81、核转录形成a-淀粉酶mRNA,a-淀粉酶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结合,指导翻译过程,形成的蛋白质先后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最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a-淀粉酶分泌到细胞外。【详解】(1)据图分析,赤霉素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a-淀粉酶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2)根据题意分析,GA-MYB蛋白质是MYB类转录因子,通过结合到GA应答基因的启动子上来诱导下游基因的表达,说明GA-MYB蛋白质的功能与RNA聚合酶类似。(3)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G-C;为翻译过程,其
82、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因此与DNA复制相比,过程中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U-A;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即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4)据图分析,携带半胱氨酸(Cys)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ACA,则mRNA上的密码子为UGU,因此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为ACA。根据题意分析,由于该tRNA携带的氨基酸由Cys替换成了Ala,则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的半胱氨酸(或Cys)的位置会被替换成14C标记的丙氨酸(或14C标记的Al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掌握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