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专题三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并与专题无密切相关。讲述了在经历近代屈辱历史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艰难探索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开辟了道路,此后,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诸如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因而包括新中国的筹建过程和中央人
2、民政府成立的史实。“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也放在这节课中学习,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二、学情分析本堂课知识在初中的社会课和思想政治课中曾有学习。(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同时,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学生虽然现实中对这方面也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相关的问题,有较浓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现实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还远不成熟。尽管该课线索清晰,现实性强,但因其内容理论性强较难理解,而且知识点也多,要让学生接受掌握并不容易。学生经过了衔接教育和一个半月的新课学习,学习方式和习惯基本适应。大家参与热情也很高
3、,比较爱好历史课,为教学提供了保证。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二)学科指导意见: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三)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
4、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个省级自治区;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四)过程与方法:(1)注重文史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基本分析方法。(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
5、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3)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加强课程内容预设计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对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有一初步的礼节,并为课堂教学打基础运用调查访问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五)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
6、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在历史的“再现”中,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验民主、共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法治而奋斗的求真精神。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并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感受宪法的尊严与庄重。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明确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还处在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
7、民主政治,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不能低估。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给学生观看。感受新中国诞生的隆重与庄严。教师讲解:旧中国的屈辱与悲惨命运,新中国成立人民虹吸管物,欢天喜地,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后,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任。教师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后,即将成
8、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任,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线: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历程。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教师通过课件抛开出问题:1949年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者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请思考:毛泽东等是在结束哪次会议后进京的?“进京赶考”首先面临的考题是什么中共“进京”的政治制度建设上是否考出了好成绩?请用史实加以说明。学生观看并思考,教师打出会议纪念旧址图片。周总理曾指出:西柏坡是党中央
9、和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在此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联系中共七大召开时间和地点,提问学生并回答)毛泽东作报告: 工作重心:乡村到城市教师联系1927年城市转移到农村, 提问学生这是第几次转移,分百年是什么?学生豁达并得到纠正。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基本政策;总任务: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准备教师打出新政协会议召开图片、各界民主党派人士到达北平、毛泽东和周恩来给宋庆龄的电报,并问:在新中国成立的准备过程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出民主政治的某些特点?代表具有广
10、泛性,因为代表来自5个方面(党派、团体、地域、军队、特邀人士)、45个单位,代表了54个民族(当时的统计),共有662人。第二,许多党派领导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北京来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说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因此会议能最大限度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具有类似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反映了人心所向。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召开:1949年 9月,北平內容: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国家领导人;规定首都、国旗、代国歌。重点突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特点和成就:其代表的广泛性、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得出结论:它本身就是一次民主政治的成功实践。新民主主义革
11、命胜利意义:结束压迫剥削历史;人民民主政权;新纪元。教师打出中国的国旗、国歌等标志,引出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的饿一句哈让中国人感动了半个世纪。学生感兴趣,究竟是哪句话?过渡到下一子目。新中国的成立周总理曾满怀深情地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学生疑惑,教师接着指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1.新中国的诞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教师打出开国大典和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彩色照片,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近代中国史相关内容,了解归纳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12、。教师提问:你知道54门礼炮齐鸣28响具有什么含义?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为什么要齐鸣28响呢?它里面有些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解说):即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当时统计认为全国共有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2.历史意义: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新中国百废待兴,任重道远,但毛泽东曾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那么我国的政治建设上可谓可圈可点在清理仅中国废墟的饿基础上,初步规划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蓝图。.背景与准备: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上满
13、怀信心的预言:“中国人民将会看到,中国的饿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涤荡反动政府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打出湘西苗民填写选票、一届人大代表进入会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封面等图片。.一届全国人大:时间(1954年)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服,体现两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联系1012年的临时约法,回顾起相关的
14、内容与性质,加以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继续存在。教师打出我国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与西方国家政府机构区别,在于国情不同,具有我国特色,也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教师打出着浙江师大统战部召开的民主党派茶话会的图片,请问我班同学中有没有家人属于民主党派的,属于哪一党派?以为下一子目铺垫。、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胩件投影材料: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功能定位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
15、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就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是一个有多党存在的国家,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得出结论:适应国情的选择。教师联系三类统一战线,对学生提问并回答(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解放前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等)。建议课外有机会组织一些学生就近采访民主党派和政协成员,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
16、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显示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健儿奋起的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爱我中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通过欣赏,使学生激发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并感受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团结友好的情谊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谁猜得又快又对”,展示课件中少数民族邮票,学生兴奋,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利用图片,师生共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概念和史实,明确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教师展示课件屏幕,布置阅读下列材料
17、: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结合材料理解:(1)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