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4%)、江淮30座(39.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C)A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 B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C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汉代时期安徽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大多数分布于淮北、江淮且规模较小,体现出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正确;A、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南北朝
2、时期的著作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朝人对南朝人的饮食习惯不以为然,称“江表残民”习惯以稻米和鲫鱼羹为食,纷纷“以言戏之”。根据以上材料得出的正确推理是(B)A耕耙技术的成熟使北朝农业繁荣 B南方农业结构以稻作和渔业为主C洛阳商业落后导致南北交流不畅 D经济重心南移影响饮食习惯变化解析:根据材料“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称江表残民习惯以稻米和鲫鱼羹为食”可知,南方农业以稻作和渔业为主要产业,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南北交流不畅的原因在于南北饮食差异,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3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
3、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此记载反映出(A)A唐朝时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四川成为唐朝重要的粮食产地C唐朝时长安地区经常遭水灾旱灾 D唐朝时长安地区经济日益萧条解析:据材料“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东南地区的粮食物资转运长安地区的现象,说明唐朝时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故A选项正确;四川不属于东南地区,故B选项错误;“备水旱”不是经常遭水灾旱灾的意思,故C选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长安地区粮食缺乏,无法体现唐朝时长安地区经济日益萧条,故D选项错误。故选A。4隋代及唐代前期,最为广大的富庶地区首推黄河下游及其南北一些
4、州郡。到唐代后期,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成为全国少有的富庶地区,也是当时皇朝财赋主要取给的地方。这一变化说明(B)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政局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C对外贸易的重心发生变化 D耕作技术发生根本性变化解析: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政权,导致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和平的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A项错误;唐朝对外贸易中心依然是广州,并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耕作技术的变革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5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C)年份建置作用开皇三年在卫州设黎阳仓,在
5、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大业元年开通济渠接连洛阳与淮河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解析:A材料无从体现,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B错误;从材料“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可以知道政治军事重心并未南移,故D错误;材料反映
6、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军事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选C。6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出产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D)A北方长期战乱 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稻米多产于南方,小米和小麦多产于北方,“沙漏倒转”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确立了南方经济在中国总体经济中的地位,全国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北方的政治局势对经济格局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北方环境变化无关,排除。C项,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7人口
7、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C)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分南北,排除A;北宋的政治中心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不在南方,排除B;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排除D;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故选C。8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年代地域西汉元始二
8、年晋太康元年唐天宝元年宋元丰三年北方965149493459南方11165257830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北方生态环境破坏C疆域面积大小 D朝代时间长短解析: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至宋朝期间,南方人口日益增多,比例超过北方,主要原因在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量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加速了南方开发,使南方经济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并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A项符合题意。B项,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促进南方开发,与生态环境破坏关系不大,排除。C项,南方人口增多与疆域大小无实质性联系,排除。D项,朝代更迭政治动乱,是推动南方人口增多的原因之一,但并非
9、南方人口增多的主要因素,排除。9读下表(单位:市斤/市亩),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B)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A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解析: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两汉时期开始南方粮食亩产量不断增加,魏晋时期南北方粮食亩产量持平,之后南方粮食亩产量超过北方,说明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故排除;C项,唐宋时期南方粮食产量明显增长,农耕经济有所发展,故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故排除D。10明代中期以
10、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故A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而不是聚居,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政府政策的变化及苏州府官员的理念,故C、D两项错误。11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
11、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知(C)A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南北科举制的发展情况,不是说科举制陷入困境,故A项错误;明朝我国开始推行八股取士,与材料中南北分卷无关,故B项错误;南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逐渐南移,所以出现了材料中“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的现象,故C项正确;分卷是为了保证南北人数的均衡,有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不是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故D项错误。12清代中后期,北
12、方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的移民浪潮;南方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迁徙浪潮。这一现象(B)A加速了南北人口平衡 B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C反映了地方政局动荡 D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南北人口平衡,材料现象不是由南向北移民,“湖广填四川”是由东向西,故A错误。人口的迁徙浪潮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地方政局动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四川”“西口”不是边疆地区,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
13、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
14、生的作用。摘编自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阶段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6分)特点:移民方向:两晋、唐、宋时期是由北向南,明清时期是由人口密集地区向人口稀少区域流动。移民原因:两晋、唐、宋时期是由于战乱,政治色彩浓厚;明清时期是为了寻找更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经济色彩明显。移民方式:两晋、唐、宋时期主要是举家、举族迁移;明清时期主要是个人、小家庭迁移。影响: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全国的统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融合、社会进步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
15、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移民的分析与认识。首先分析题目的要求,回答阶段特点及影响。然后再分析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例如“两晋、唐、宋时明清时期”等关键的时间点,根据具体的时间点进行明确阶段划分,再联系所学及材料分析归纳总结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
16、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材料四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12分)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通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17、(6分)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8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认识,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进行归纳即可。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一是西汉之前,南方虽开始开发,但仍很落后,材料二、三、四反映东晋南朝至唐宋时,江南经济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经济的变化是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第(3)问,要结合教材,从政治环境、劳动力、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