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来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是()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解析:臣民的话要由侍卫传达,说明了皇帝的高高在上,从而突出了皇权的不可逾越。答案:A2秦王朝通过设立“内朝官”来牵制乃至转移、削减相权,从而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这实质上说明()A秦朝皇帝并未掌握实权B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C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D君臣间的矛盾从秦朝开始解
2、析:材料“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说明了皇帝掌握了实权,故A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来从秦朝开始皇权和相权之间就已经存在矛盾,说明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故B正确;单从秦朝无法看出历朝都在削弱相权,故C错误;君臣之间的矛盾从君臣出现开始就存在,并不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错误。答案:B3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解析:在汉代中外
3、朝制度下,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在三省六部制下,相权分散,但三省长官各司其职,这样既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A项表述最全面,B、C两项表述不够全面,D项说法错误。答案:A4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 B行政权C军政权 D财权解析: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行使行政权。答案:B5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事权的过分分制 B科举制的完善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皇权专制削弱解析:据所学可知宋朝
4、时期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故选A。答案:A6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人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答案:B7历史上某一时期,出身卑微的人如果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就可能步入仕途。这一时期最早可能是()A
5、西周 B汉代C晋代 D宋代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该时期将品德和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据所学可知该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故B项正确。答案:B8隆平集取士载:“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是()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B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D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解析:由材料中“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可以看出这指的是科举制,这种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选D。答案:D9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A唐朝官员的入仕
6、途径多样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解析:据材料“招收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可知,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答案:B10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属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解析: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的任命原则,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11中国古代历史
7、上有监察区向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变化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朝的“道”、宋代的“路”等均是如此。这说明()A中央对地方的监管遭到削弱B监察制度名存实亡C监察官员独立性过强容易形成割据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监察区向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的变化,说明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D12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解析:从汉至元,上述政治机构设置的目的是解决君权和相权、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这两对矛盾,反映了
8、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故选C项;中央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未发生根本变化,A项错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项错误;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面一幅图片: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
9、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该制度运行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解析:(1)由“九品”“中正”等信息可知为九品中正制,由图不难看出选官主要依据为门第;(2)材料二表明房玄龄等主张“罢中正,除九品”;(3)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持肯定态度,认
10、为科举制使人才辈出;(4)结合选官制度的优劣对国家兴衰的影响进行评价。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14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
11、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及其所确立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划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
12、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其所确立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概括出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13、第三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开创了省制。(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得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依据材料谈谈认识即可。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