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异域人生7为世界工作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马克思,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的思想、他的实践改变了世界,影响了历史的进程。美字体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赏美文寻找马克思(节选)雷声一座城市的骄傲,首先在于她曾经拥有过的人物,她的不朽只能来自人文的光辉。伦敦是莎士比亚的、狄更斯的,也曾经是马克思的。但今天的旅游指南上,只有文学家的伦敦,没有共产主义者的伦敦。无论如何,我还是很自然地想起了那位居住伦敦三十多年的思想家,那位学者和斗士。当我走在汉普斯特的街
2、道上,我知道这是马克思的伦敦。1849年,法国政府不允许马克思继续留在巴黎。于是马克思到了伦敦,当时他并没有想到除了短暂的离开之外,他会在这个城市终其一生。1883年3月14日午后,卡尔马克思在伦敦哈佛斯托克岗的梅特兰公园路41号,坐在自己房间的安乐椅上逝世。我没有去找马克思的这间寓房,也似乎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而作为中国来出差的同志,那些来伦敦视察的人一般最多只会到两个地方,一是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厅,二是马克思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厅在我们的头脑里深深地印上“马克思”这个概念,并伴随着“地毯上磨出深深的脚印”的说法。在大英博物馆,我专门询问了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她也
3、不知道“马克思的脚印”究竟在哪里,何况现在的大厅里都铺上了新的吸音地毯,更难以查考。据记载,马克思是在1852年6月得到了一张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出入证的,而当时还没有这个圆形大阅览厅,它是在1857年才落成的。当然后来马克思更多是到这个圆形阅览厅来做研究。而我们唯一能找到的马克思身影,是记载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名人榜上的马克思。马克思墓位于伦敦市达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墓地是个幽静、肃穆的所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林,枝繁叶茂,绿树葱茏;前面有一方草坪,如同绿色地毯,透出盎然生机;右方是一些其他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墓地,如牙买加、南非和伊拉克等国共产党领袖都葬于此,显示出崇拜者信仰之真诚。1902年到19
4、03年,列宁也曾常来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厅阅读和写作。在欧洲大陆,马克思遭受过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的迫害。只有在英国,他从来不曾因为他进行的是在推翻这个社会的研究和宣传而受到这个社会的迫害。弗梅林说,英吉利国家,这个贪婪而嫉妒的小店主,比那些大陆国家具有更大的自尊和自信。作为马克思的第二故乡,英吉利并无愧色。马克思已经在伦敦达海格特公墓的绿茵中长眠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假如马克思从长眠中醒来,他定会热烈欢迎和严肃正视这些新变化。他会欣慰地看到,历史前进了,他的理论也发展了。他同样会欣慰地看到,无论现实怎样发展变化,他当年经过艰辛努力揭示的历史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课内挖
5、掘】1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世界工作的一生。他为了正义事业曾屡遭打击: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2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
6、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写作运用适合“奉献”“忘我工作”“追求”“毅力”“理想”“友谊”等话题。【课外运用】示例:理想就是事业的种子,再伟大的事业也是源于起初的一个理想。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马克思的理想。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耐力攻读前人留下的皇皇巨著,以至把大不列颠图书馆的地面磨出一道深痕;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忍受得了贫穷和饥饿,写出了资本论这一旷世杰作;有了这一理想的种子,马
7、克思才有勇气和智慧,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敌人。总之,正是因为有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能构建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第一位巨人;也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才有了我们今天千树万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花蕾。成为一个发明家,为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工作,就是爱迪生的理想。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爱迪生就能在他卖报的火车上做实验,就能在被人打伤耳朵留下残疾的情况下坚持不辍,就能在几百次几千次的失败后继续探索,就能在工厂和实验室被大火吞噬后从头再来。正是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他才能搞出两千多项发明;正是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世界各地的街道两旁,才能在夜空里开
8、满火树银花。朋友,人类的理想是一颗更加神奇的种子,只要有了它,我们身边就可以开出数不尽的花,结出数不尽的果,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更美丽的大花园,一个四季飘香的大花园,你说对吧?满树花朵一粒种一、基础巩固1下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教唆梭镖疏浚崇山峻岭B婉言惋惜宛转莞尔一笑C谦虚歉收赚钱寡廉鲜耻D茁壮拙劣罢黜相形见绌解析:A项,su,su,jn,jn;B项,都读wn;C项,qin,qin,zhun,lin;D项,zhu,zhu,ch,ch。答案:B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争辩废寝忘食渡假欢度春节B圆满夸夸其谈茁壮弄巧成拙C深邃奴颜婢膝遂心抢劫未遂D娇柔矫揉造作反应反映情况解析:A项,
9、“渡”应为“度”。答案:A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举国上下,对于工业明胶流入食药领域的追问已成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人们发现,不但与毒明胶沾染的药品、食品种类越来越多,个中内幕也更加触目惊心。试图息事宁人的可能并不仅仅是一些不良企业,或许还包括与工业明胶利益链紧密相关的地方政府。因为一旦上级部门开始追责,地方政府也难辞其咎。A愈演愈烈B触目惊心C息事宁人 D难辞其咎解析:难辞其咎:难以推脱其过失。A项,愈演愈烈:(事情、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追问”不能“愈演愈烈”。B项,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一般表达为“令人触目惊心”。C项,息事宁人:从
10、中调解,使争端平息,彼此相安;在纠纷中自行让步,减少麻烦。此处应为“平息事端”。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水生植物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里而不腐烂,是因为它们能在水中呼吸,有抗腐烂的能力才不腐烂的。B1932年,他的专著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不仅填补了国内地质学领域的空白,还一跃成为国际领先地位。C现代生活产生了许多文明病,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生命,不懂得节制与生生不息的道理。D余华的兄弟不惜笔墨地渲染暴发户李光头的种种劣迹:玩世不恭,下作,粗俗,丑陋。作家对此态度很暧昧,是客观展示还是玩味?解析:A项,重复累赘,应删去“才不腐烂的”;B项,“成为国际领先地位”搭配不当;
11、C项,成分残缺,应在最后加上“造成的”。答案:D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_。_。解析:首先,明确所给文段的主旨: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的好处。再次,仔细研读内容,找出推断存在问题之处。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推断不合理,取得好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浓厚的兴趣只是其中之一。“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
12、会需要”的推断也不合逻辑,成绩好坏与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不存在必然联系。最后,参照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可。答案:(示例)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二、迁移发散(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
13、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的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
14、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
15、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
16、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 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摘编自
17、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陈忠实的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
18、雨人生)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家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解析
19、: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C项,“错误判断”说法错误;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说法错误;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与原文“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相比,不严谨。答案:答D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E不得分。7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_解析:先审清题干,根据题干中的“1985”明确答题范围,根据题干中的“标志性”明确答题角度。再根据这些信息到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再概括即可。答案: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他认识到必须
20、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8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解析: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答案: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的中国是无可替代的;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9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答:_解析:题干问的是“陈忠实的剥离和
21、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这道题是两问,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意义,回归文本,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知道是多角度的,结合第二题的问题和答案,可以理解为社会与艺术层面的。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到可能,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
22、巨著。三、创新语用1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答:_解析:做好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句式要一致,并且是三句之间构成排比。这道题的句式是“如果害怕,那它永远不能”。其中第一个省略号处应选一名词,第二和第三个省略号处是动词。答案: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矿石如果害怕焚烧,那它永远不能成钢;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1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5个字。(1)概括漫画所反映的一种社会心理。答:_(2)针对漫画中的现象,写一段劝诫的话。答:_解析:概括社会心理时,要针对漫画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写劝诫话语时,要针对漫画中的现象,劝诫闯红灯者。答案:(1)示例:可以集体违规,因为法不责众。(2)示例:红灯停,绿灯行,安全意识定要有;你一言,我一行,规则底线要紧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