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020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5页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专题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梳理B 考情解读A-考点一 荒漠化-考点二 水土流失课时作业C-考点三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考点四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考情解读命题规律考点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考查频次卷,5年0考卷,5年0考卷,4年0考山东高考,1年1考卷,5年1考卷,5年0考卷,4年0考卷,5年0考卷,5年0考卷,4年0考卷,5年1考卷,5年0考卷,4年0考考察难度中等中等中等常考题型及分值综合题,14分选择题,12分非选择题,22分命题趋势 本章是高考命题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题的背景材料常关注生态脆弱区域,并围绕区域生态问题进行地理问题探究,考查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综合分析

2、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命题方向集中在“区域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建议)”等方面,强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凸显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考点梳理考点一荒漠化基础导学一、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2.形成:气候异变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3.过程4.表现:1 、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2 。耕地退化次生盐渍化二、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属于非季风区。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示意图植被

3、景观荒漠3 草原年降水量50mm 200mm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荒漠草原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4.5 是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气候异常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人口激增使生态环境压力加大。2.人类活动不当:6 、过度放牧、7 和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的防治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防治原则坚持维护8 与提高9 相 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防止

4、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10 生态平衡经济效益人口增长重难突破荒漠化及其防治1.荒漠化的过程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分析如右图:(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人与自然的协调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威胁;二是

5、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具体措施如图所示:典例剖析【例1】2019年全国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C解析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正确;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误;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

6、条件,B错误;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误。对点训练2020年山东名校高三联考耸立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绵延500多千米,其南段福建省一侧的长汀县,有韩江支流汀江流过县城。离县城22千米的河田镇,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原名柳村,据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森林茂密、柳竹成阴、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的河田展现在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景观。阅读材料,完成12题。1.形成这片红色景观的原因主要是()A.降水多且集中 B.植被破坏严重 C.全球气候变暖 D.矿产资源的

7、开发B2.红漠化地区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其危害远大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因为()A.红漠化地区土壤形成速度慢 B.红壤土壤贫瘠,不易产生肥力C.多暴雨,新生土壤不易存留 D.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强烈C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得出,该红色景观位于江西、福建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类型为红壤。该地区曾经是绿水青山,现在变成了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景观。主要是人类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地表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的,故B正确。第2题,黄土高原黄土深厚,而红漠化地区土层消失,只剩下基岩,下雨时难以保留基岩上的新生土壤,故C正确。考点二水土流失基础导学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8、原因1.自然原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降水11 ,多暴雨;植被12 。集中稀少2.人为原因:森林、草原被毁;不合理利用土地。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2.加剧13 形成,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3.造成14 恶化。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5.影响15 合理、有效的利用。沟壑生态环境水资源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生物措施:因地制宜,16 。2.工程措施沟谷:兴建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坡面:修建水平梯田;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栽培等措施。3.治理模式:以17 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植树种草小流域重难突破1.成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

9、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降水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就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径流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做题时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开矿、开采石料、修

10、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2.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下所示:3.措施水土流失治理,宜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下表所示:工程措施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措施等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生物措施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应用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等典例剖析【例2】2020年全国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

11、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C(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B(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居住用地紧张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B.C.D.C解析 第(1)题,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

12、明治沟造地除了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故选C。第(2)题,该题关键词是“生产条件”,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田间耕作条件差,如多坡、地形起伏大、灌溉条件差、机械化条件差等。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提高耕地肥力不是生产条件改善的主要体现。故选B。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复垦空废宅基”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故选C。对点训练2020年湖北武汉高三起点调研下图示意晋西

13、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刺槐(落叶乔木)、油松(常绿乔木)、华北紫丁香(落叶灌木)等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据此完成35题。D4.研究人员发现种植密度过大的刺槐因缺水普遍生长不良,出现了“小老树”的现象,关于缺水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降水量较小 B.地下水埋藏深 C.下渗作用弱 D.刺槐根系较浅C5.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时,应该()采取拦蓄和引水措施提高乔木密度用灌草结合种植方式培育耐旱品种A.B.C.D.C3.关于三种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种林地深度在20cm土壤含水量相差很大 B.丁香林地土壤水分最大值出现深约100cm处 C.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垂直

14、变化幅度最大 D.林地土壤整体含水量:丁香油松刺槐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与其他深度相比,三种林地深度在20cm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C错误。图中显示,丁香林地土壤水分最大值出现深约60cm处,B错误;图中显示,在三种林地中,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幅度最小,丁香林变化最大,C错误;图中显示,林地土壤整体含水量:丁香油松 刺槐,D正确。第4题,山西西部居内陆,离海洋较远,降水量较小,加上刺槐需水量大,导致当地林地缺水,A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当地地表水较少,密植的刺槐吸水能力强,导致地下水埋藏深,从而导致表层土壤缺水,B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当地为黄土残塬沟壑区,黄土疏松,容易下渗,下

15、渗作用强,C错误,符合题意;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刺槐根系较浅,导致刺槐缺水而生长不良,D正确,不符合题意。第5题,为了使重建的植被成活和生长,应采取拦蓄和引水措施,来保证生态用水,正确。图中表明,乔木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说明乔木消耗的水量较大,而当地水分和水源条件较差,因此提高乔木密度会导致土壤更缺水,影响植被恢复与重建,错误;根据当地的水分条件,更适合灌木和草类植物生长,因地制宜,应该用灌草结合种植方式重建,正确;因为当地的水分条件较差,因此应该培育耐旱品种来恢复植被,正确,故C正确。考点三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基础导学一、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大气中的18 平衡,有“地球之肺

16、”之称。碳氧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19 。水平衡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2.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1)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受破坏。(2)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将迅速被径流带走,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三、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被毁的原因2.巴西政府对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的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四、雨林的前途重难突破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17、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的影响,使这一生态系统又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其脆弱性的形成如下所示:典例剖析【例3】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

18、老头树”。答案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2)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答案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解析 第(1)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

19、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2)题,根据上题的分析,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脆弱区,尤其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工干预。(1)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对点训练2019江西省赣州市5月模拟橡胶树原产于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我国农艺专家将橡胶树繁育到了西双版纳缓坡地区。橡胶树的根尖及浅层须根会对降水及时“捕获”。专家在西双版纳对四块不同下垫面经济林地进行水土流失过程数据采集,并绘制成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据此完成67题。6.调査发现,西双版纳缓坡地区的橡胶林地,林下灌草层难以形成,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20、)A.水分缺失 B.光照不足 C.土壤贫瘠 D.白蚁侵害A7.据图判断,图示标号与四块橡胶林地种植方式、林下地表状况对应关联正确的是()A.橡胶与茶树间作,有枯枝落叶覆盖 B.纯橡胶树种植,有枯枝落叶覆盖C.纯橡胶树种植,地表裸露 D.橡胶与茶树间作,地表裸露B解析第 6 题,橡胶树原产于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说明橡胶树耗水量大,同时由于橡胶树的根尖及浅层须根会对降水及时“捕获”,说明橡胶树吸水能力强,因此橡胶林地林下灌草层缺乏的原因是水分缺失,A 正确;橡胶林下虽然光照不足,但灌草是喜阴植被,B 错误;为确保橡胶树生长,胶农将进行土壤增肥,而且灌草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C 错误;为减少橡胶树病虫

21、害,胶农也会喷洒农药,白蚁侵害较少,D 错误。第 7 题,通过对图进行分析,同样的降水量情况下累计土壤侵蚀量逐渐降低,说明地表径流量逐渐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据此判断号地块为纯橡胶树种植,地表裸露,水土侵蚀量最大;号地块纯橡胶树种植,有枯枝落叶覆盖水土侵蚀量高于橡胶树与茶树间作,地表裸露情况下的水土侵蚀量;号地块水土侵蚀量最低,说明该类种植方式涵养水土的能力最强,为橡胶与茶树间作,有枯枝落叶覆盖。故选B。考点四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基础导学一、湿地概况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型:湿地包括23 、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24 、稻田等。

22、沼泽湖泊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二、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地位和功能1.调蓄洪水,洪水期洪水进入湿地,可以降低河道和湖泊的水位;枯水期水从湿地中流出,补充到河流与湖泊中。2.自然界中的水源地。3.物种的资源库,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有着巨大的作用。4.“地球之25 ”,生态环境的净化器。肾5.调节26 ,美化环境。气候三、湿地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和保护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2)

23、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1)洞庭湖湿地破坏的原因自然原因:长江和“四水”在洞庭湖相互顶托,水流速度减缓;“四水”进入洞庭湖后,湖面开阔,水流减慢;洞庭湖和长江之间水流交换不通畅等,这些都是洞庭湖淤积的重要原因。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迅速,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方式不合理,如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滥伐森林,导致27 ,湖区28 ,湖床抬升;为了扩大耕地,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少,湖泊萎缩。水土流失泥沙淤积(2)洞庭湖湿地破坏的后果与治理后果:洪涝灾害严重,航道断航,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29 ,退耕还湖,封山育林,平垸行洪,加固干堤,疏浚河道;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

24、,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生态移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的人口容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等。退耕还林2.湿地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区为例重难突破1.湿地的含义、类型与分布(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型:包括沼泽、滩涂、浅海区(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及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2.湿地资源的功能类别主要表现自然原因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的湿地日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人为原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环境压力过度

25、开发利用湿地的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的严重污染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4.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湿地目的大河中下游湖泊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内陆干旱区湖泊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保护水源和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湿地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典例剖析(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答案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

26、,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答案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例 4】2020 年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1)(2)题。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如图),海拔 1 8752 106 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

27、源地。解析第(1)题,湿地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形角度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西大河、东大河河流可以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且湿地位于断层处,地下水沿断层出露;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湿地位于盆地低洼处,易积水形成湿地。第(2)题,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地。据图可知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夏季洪水期可以拦蓄洪水;湿地位于低洼处,受地下水补给,水源稳定,在枯水期可以为水库稳定供水;湿地水流较慢,利于泥沙沉积,可以减少泥沙进入水库,湿地可以降解污染物,对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了入库径流,提高入

28、库水质。对点训练2019年东北育才学校高三月考盐沼即盐碱化沼泽,是沼泽的盐碱化结果。我国松嫩平原西部盐沼广布。读松嫩平原水系图,完成89题。8.松嫩平原西部盐沼区气候特点是()A.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量较多 B.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量较少C.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量较多 D.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量较少D9.沼泽盐碱化破坏了沼泽的生态功能。下列治理措施合理的是()A.开采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 B.蓄洪灌溉,以淡压咸C.开渠排水,改良土壤 D.取水晒盐,降低盐度B解析第 8 题,由图示的位置信息可知,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季节变化较大,自东向西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

29、雨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故D 正确。第 9 题,盐沼即盐碱化沼泽,是沼泽的盐碱化结果,开采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和开渠排水,改良土壤,以及取水晒盐,降低盐度会使沼泽水位下降,沼泽的生态功能也会随之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沼泽盐碱化的合理措施是蓄洪灌溉,以淡压咸来调节、控制水盐运动,故B 正确。课时作业1.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B.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C.大风日数多 D.不合理人类活动D2.该模式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有()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太阳能电池板遮挡阳光,减少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增加该地区的年降水量,

30、改变气候条件A.B.C.D.A2020 年山西省吕梁市一模早在 3 000 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中国某集团公司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沙漠应用“治沙+种植+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如下图),开创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读图,完成 12 题。解析第 1 题,早在 3 000 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剧增的一个历史时期,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植被造成巨

31、大破坏,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D 正确。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大风日数多、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属于自然原因,不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A、B、C 错误。第 2 题,库布齐沙漠应用“治沙+种植+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开创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光伏板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土地,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利于植物生长;光伏发电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缓解荒漠化;正确。影响气候的因素特别复杂,该项目的影响地区也有

32、限,因此对年降水量的影响并不确定,也不可能改变气候条件,错误。故选A。2020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三调研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35题。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C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A5.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

33、.彻底退耕还林B第 5 题,江西丘陵自然条件特点是:丘陵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强降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低山丘陵地区既要保持水土又要发展经济,需要结合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相结合,B 正确。大力开荒种田和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破坏植被,会加剧“红色荒漠”,A、C 均错误。彻底退耕还林不符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D 错误。解析第 3 题,江西省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其自然原因从外力作用看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故选C。第 4 题,“红色荒漠”主要分布于

3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土地区。该区域人口密度较大,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土层变薄,土壤极易被侵蚀,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红色荒漠”的形成与环境污染无关,A 正确,D 错误。“红色荒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土地区,该地区植被以林地为主。过度放牧主要发生于我国牧区,B 错误。开山取石与“红色荒漠”的形成关系不大,C 错误。盐地碱蓬地块和裸地地块060cm土层土壤盐分动态图2020 年河北“五个一”名校高三联考盐地碱蓬作为滨海重盐碱地植被演替的一种先锋植物,其生长对土壤盐分降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冀东某地位于滨海重盐碱地分布区,该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浅且矿化度高,土

35、壤盐碱化极其严重,土壤含盐量高。下图示意该地盐地碱蓬地块和裸地地块0 60cm 土层土壤盐分动态变化。据此完成 67 题。B7.推测盐地碱蓬的生长降低土壤盐分的主要过程为()A.盐地碱蓬通过根系吸收的盐分,随着水分一起蒸腾散失B.盐地碱蓬的生长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C.盐地碱蓬的生长改善土壤结构,加速土壤水分入渗,促进土壤盐分淋溶D.盐地碱蓬的生长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土壤中的盐分C6.关于该地盐地碱蓬地块和裸地地块0 60cm 土层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裸地地块土壤盐分呈增加趋势 B.盐地碱蓬地块0 10cm 土层,盐地碱蓬降盐作用最为显著 C

36、.0 60cm 土体中,盐地碱蓬地块各土层盐分均大于裸地 D.10 20cm 土层中,盐地碱蓬地块土壤盐分月变化幅度最大 解析第 6 题,根据图示信息判断,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裸地地块土层盐分呈减少趋势,A 错误;在 010cm土层,盐地碱蓬地块和裸地地块土壤盐分差异最大,说明盐地碱蓬对盐分的改善作用最大,B 正确;060cm土层中,裸地各土层盐分均大于盐地碱蓬地块,C 错误;盐地碱蓬地块土壤盐分月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层深度为010cm 土层,D 错误。第 7 题,盐地碱蓬通过根系吸收的盐分,会储存在碱蓬的枝叶中,不会随着水分散失,A 错误;盐地碱蓬的生长会增强水分的蒸腾作用,增加土壤水分的散失,B

37、 错误;盐地碱蓬的生长增加土壤孔隙度,进而提升了滨海盐土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促进土壤盐分的淋洗,利于土壤表层脱盐,降低土壤盐分,C 正确;盐地碱蓬的生长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不会直接影响土壤盐分的含量,D 错误。2020年四川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810题。林地类型孔隙度(%)有机质含量(%)饱和持水量(吨/公顷)总孔隙非毛管孔毛管孔针阔混交林59

38、14454.62503常绿阔叶林6316473.18648楠竹林5212402.08312灌木林7317567.791 8338.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B9.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D10.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A.植物种类多 B.枯枝落叶多 C.地表径流大 D.年均温较高C解析第 8 题,“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在材料所给的四种林地类型中,楠竹林的毛管孔隙

39、度最低,说明楠竹林的林地土壤蓄洪作用最小。这表明,水土保持作用最小的是楠竹林。故选B。第 9 题,“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说明土壤饱和持水量越多,产生的径流越多。表中显示,四种林地类型,饱和持水量最大的是灌木林,所以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灌木林。故选 D。第 10 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物种类多,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枯枝落叶多,将更多的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地表径流大,会加大对地表有机质的侵蚀,搬运等作用,导致有机质降低;年均温较高,化学和生物风化增强,有机残体归还较多,有利于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故选 C。

40、11.2020年山东高三新高考仿真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西蔡家川流域为黄土高原典型的小流域。某地理研学小组选择该地最有代表性的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作为观测样地,探讨不同植被状况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下表为该小组观测的两种类型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统计数据。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统计数据深度(cm)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30150土壤含水量(%)人工刺槐林地 12.31717.41517.4 19.6 17.41614.61814.41216其他次生林地 12.1 20

41、.3 14.4 17.3 17.4 16.1 20.5 20.22525.22631.531答案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土壤水分蒸发。(1)一般认为在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可增加土壤含水量,请对此加以解释。答案(3)针对人工刺槐林地与深层土壤含水量的矛盾,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适当降低人工林密度;种植耗水量小、耐旱的树种;采取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方式。(2)据表中信息,补充完成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折线图。(绘图可用2B 铅笔作答)解析 第(1)题,一般认为在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可增加土壤含水量,这主要是因为植被通过枝叶干截留雨水,减慢

42、雨水的汇流速度,给下渗留下充足的时间,从而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植树造林会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直接与大气接触的面积,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的提高。第(2)题,据表格信息,补充完成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折线图,主要注意三点:一是根据已经绘制的折线确定好水平横坐标;二是根据已经绘制的折线部分绘制好图例;三是根据表格信息补绘人工刺槐林地 80cm 以下(深层)的土壤含水量折线。第(3)题,图表信息表明,人工刺槐林地的深层土壤含水量远低于其他次生林地,表明人工刺槐林地消耗深层土壤水量较大。要缓解人工刺槐林地的深层土壤含水量低问题,首先应减少人工刺槐林

43、地耗水量,可以适当降低人工林密度的方式实现;其次,植树造林时尽量少使用人工刺槐林这种耗水量大的树种,应种植耗水量小、耐旱的树种;再次,由于其他自然状况生长的次生林深层含水量较大,因此当地恢复植被时,应多采取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方式。图1图212.2020 年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 1 356km2(图 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 5 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

44、、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答案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

45、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答案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答案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

46、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任选一区作答即可)解析 第(1)题,“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是风沙区,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据此分析,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第(2)题,根据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可知,3月份雨带没到达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河

47、流,积雪融化缓慢,河流水流增加较慢,流速较缓,输沙能力弱,因此输沙率小;而7、9月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为主,此次降水强度比融雪大,流速较快,侵蚀力强,输沙能力强,输沙率高于3月。第(3)题,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沟道坝系,采取固沟措施;对缓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改变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疏,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护坡林、沟头防护林等,蓄水拦沙。风沙区位于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风沙。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低平,河道蜿蜒,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为农田提供肥沃土壤,减少泥沙入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