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030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推荐》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

2、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

3、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他答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

4、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

5、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答案】A【解析】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

6、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D.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答案】C【解析】“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虽体解吾

7、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文中引用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证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答案】C【解析】文中引用材料的目的是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横穿诗经的河流洪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

8、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

9、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

10、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

11、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

12、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

13、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B.第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C.第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分别写到“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D.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答案】A【解析】B项“那

14、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项“否定和厌恶之情”不恰当,这里作者只是表达忧虑之情。D项“如”字以下列举的那些语句有的表意并不晦涩。5.联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1)第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贫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贫血”?(3分)答:_(2)文末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深刻含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答:_【答案】(1)“贫血”的意思是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2)说明诗经是一部

15、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答:_【答案】(1)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2)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3)增加诗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

16、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

17、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

18、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

19、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

20、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

21、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

22、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从主创者的角度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答案】B【解析】A项“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

23、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

24、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答案】A【解析】B项“第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侧重从主创者的角度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6分)答:_【答案】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

25、词,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6、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

27、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攀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郡

28、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B.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C.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D.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答案】A【解析】根据文意,“渊明”“我”在句中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C两项;“请”的主语是陶渊明的下属,其前应断开,排除D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弦歌:孔子的学生子游任武

29、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B.三径: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此处指隐居。C.彭泽令:彭泽县的县令。因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故借指陶潜,后世也用来指隐士。D.谥号: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功绩作的概括性的评价。【答案】D【解析】“功绩”错,谥号是对一个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褒也有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

30、,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潜率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答案】B【解析】“亲人去世”错,应该是“双亲年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译文:_(2)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译文:_【答案】(1)贤

31、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参考译文】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写五柳先生传来自比,当时的人说这本书是实录。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后来他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但)陶渊明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也)没有接受。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

32、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拿开。陶渊明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出任一个县的县令来筹集过隐居生活的资产,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陶渊明让人把官府的公田都种高粱,并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末,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33、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赋。义熙末年,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他没有接受。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交情很好,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拜访陶渊明。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

34、就能喝酒。他曾经在九月九日没有酒喝,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了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元嘉四年,陶渊明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为靖节先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4.下

35、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交代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指各种杂草。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D.这首五律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答案】D【解析】“五律”说法错误,律诗是唐代以后出现的诗歌体裁。15.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形成一种“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

36、统一起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致云雀中作者将边飞边鸣的云雀比作“_”。只闻其声,却不见其形。(2) 致云雀开篇的呼告:“_,_”。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尽情挥洒而出,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 (3) 致云雀中诗人探讨了云雀歌声充满魅力的内蕴所在:它是“_”,是对“_”,是对生命和世界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和追求。【答案】(1) 昼空里的星星(2) 你好啊!快乐的精灵!(3) 对同类的爱 痛苦的绝缘第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先秦到南北朝期间,儒家独尊的地位被动摇,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各

37、种思想在相互冲击中不断交汇融合。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诗经中有不少描述男女爱情的诗歌,记载了怨男痴女从_相逢相知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离骚中主题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情愫。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及奸佞掌权者的排挤压制,屈原宁愿_也不苟延残喘,长太息掩涕,哀民生多艰。胸怀大志的曹操,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_,渴盼天下贤才能士齐聚身边,助己实现一统四海的霸业。面对官场的黑暗,五柳先生宁归隐山林也不与官员_,如羁鸟、池鱼一般回归山林,实现“性本爱丘山”

38、的夙愿。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B.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这个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C.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D.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答案】C【解析】“围绕着为中心”句式杂糅;后半句缺少谓语动词,可在“在思想”前加“创作出”;“可堪”词语重复

39、,可去掉“可”。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及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B.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C.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D.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及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答案】B【解析】补写时要注意:与前文内容的照应,前文先分析社会思想变化,然后叙述诗人的尝试与创新;弄清句间的因果关系,“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是“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的原因。19

4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黄发垂髫客死慨当以慷同流合污B.总角之宴 溘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C.总角之宴 客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D.黄发垂髫 溘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答案】B【解析】总角之宴:幼年时期愉快地玩耍。“总角”指代幼年。黄发垂髫:老人和儿童。“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垂髫指儿童。客死:死在他乡或外国。溘死:突然死去。慨当以慷: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慷慨陈词:意气昂扬、情绪激动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

41、事。20.下面是同事老王给王老师留的便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王老师:惊悉您的小女考上大学,我万分荣幸,您的寒舍肯定是高朋满座,蓬荜生辉,此时打搅多有不便,留片语聊表寸心。老王年月日答:_【答案】“惊悉”改为“获悉”;“小女”改为“女儿”;“万分荣幸”改为“十分高兴”;“寒舍”改为“家中”;“蓬荜生辉”改为“气氛热烈”(或去掉)。21.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答:_【答案】(示例)考生查分后,查询分数线。同时上国家线和学校线的考生进入复试,复试成功则准备入学。如考生仅未上学校线通

42、过调剂可参加复试。所有考研不成功的考生可以选择其他出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个人、行业乃至国家,都有秘密,保守秘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历史、自然、宇宙也有秘密,科学探秘已经变成时代热潮。【写作提示】如本则材料的中心词是“秘密”,而对“秘密”的态度有两个,一个是“保护”,一个是“探寻”,第一个指向是从人际关系、国家行业的角度而言,强调“隐私保护”;第二句话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强调的是“寻幽探秘”。材料由两个分句组成,从第一个分句来看,个人、行业乃至国家都应该保守秘密,因为保守秘密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知识产权、行业信誉、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说,当一些秘密危及他人和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我们就有揭秘的责任。从第二个分句来看,探秘历史、自然、宇宙,对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人类需要不断地发现历史、认识自然,探索宇宙;另一方面,人类需要尊重历史、守护自然、敬畏宇宙。在探秘的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保护规则。也可结合上述两个角度,综合思考“秘密”的类型和不同内涵,揭示人类在面对不同“秘密”时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认知。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或写保护个人隐私、行业乃至国家秘密,或写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要依据审题来立意、构思、作文,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