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素养评价(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914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素养评价(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素养评价(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素养评价(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素养评价(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素养评价(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素养评价(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素养评价(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素养评价(三)(专题三)(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安阳高一检测)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是在() A.“一五”计划期间B.十年探索时期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解析】选A。“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安排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这初步改变了当时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故A正确。【补偿训练】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2、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面貌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解析】选B。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B正确。2.有一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析】选B。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故A错误;根据材料“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通过土地入股等手段,开展农业合作化,进行农

3、业社会主义改造,故B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C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故D错误。3.(2020无锡高一检测)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 A.中共八大召开时 B.三大改造完成时C.1954年宪法通过时D.改革开放开始时【解析】选B。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故B正确。4.下图是1958年发表于某报的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画的跃!跃!跃!。这幅漫画的寓意是() A.当时渔业高产丰收B.经济建设出现“左”

4、倾错误C.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前景D.当时经济上各行各业全面快速发展【解析】选B。从题干时间“1958年”结合图片内容即可知道反映的是“大跃进”。“大跃进”是经济“左”倾错误的表现,故选B。5.(2020六安高一检测)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选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正确。6.下图呈现的数据变化源于()A.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B.实行了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B。新时期以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故选B。7.(2020十堰高一检测)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选C。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可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使企业恢复了活

6、力,其原因是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8.(2020全国卷)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解析】选B。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代背景和题干材料中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的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故B正确;增强企业活力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时间不符,排除A;我国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

7、市场经济体制,而1978年我国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故C错误;材料侧重的是对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利用,与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故D错误。9.20世纪90年代,外媒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C.完成了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已开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A。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正确;B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C是1956年的史实;D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史实,故选A。10.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

8、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选B。1992年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接导致1993年“市场”一词出现频率高。11.(2020新余高一检测)从票证一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二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A.计划经济的盛行B.改革开放的起步C.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D.改革由农村到城市【解析】选C。票证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它的取消和票证二股票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反映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故选C。12

9、.下图是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解析】选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经历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错;该书目录中涉及“经济改革战略的探讨”“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农村工业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10、”,这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的探讨,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它们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农业基础好,工业比较发达。材料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的国内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11、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并分析中国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有利外部条件。(16分)【解析】第(1)题国内背景可以从经济特区设立的成功示范和材料一中“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农业基础好,工业比较发达”几个方面来分析。第(2)题结合材料二中“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及所学可以分析出对外开放的目的,有利外部条件可以结合国际局势的缓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几个角度回答。【易错点拨】(1)国内背景:经济特区试验的成功;经济发展需要对外开放区域扩大。(2)目的: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外部条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2、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14.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

13、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材料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地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材料三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

14、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的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4分)【解析】第

15、(1)题的第一问,表现根据材料一“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概括回答即可;第二问,原因可从材料一关键信息“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国民经济紧运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概括即可。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从1978年起在政治、经济、科教领域所进行的改变即可。第(3)题的第一问,概括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观点即可;第二问,总结该观点对经济体制的影响即可。 第(4)题,总结三则材料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加以概括即可。【易错点拨】(1)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教育体制的调整。(3)表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影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