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781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3单元 9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赤壁赋本课话题换个角度看问题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认为,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而不应把问题绝对化,使自己陷入困境。链接生活中的素材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

2、轿夫的表情。他看到轿夫们坐成一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抱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罗素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壬戌(x) 窈窕(yo)(tio) 横槊(shu)冯虚御风(png) 扁舟(pin) 渔樵(qio)酾酒(sh) 山川相缪(lio) 匏樽(po)嫠妇(l) 愀然(qio) 相与枕藉(ji)舳舻(zh)(l) 蜉蝣(f)(yu) 幽壑(h)举酒属客(zh)第

3、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歌(2)望(3)下(4)如(5)属(6)而(7)则(8)之(9)乎(10)于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朗诵)(2)羽化而登仙(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3)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月光下的清波)(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西望夏口(名词作状语,向西)(7)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8)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4、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10)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11)托遗响于悲风(动词用作名词,声音)(12)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发白,变亮)(13)哀吾生之须臾(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哀叹,为哀伤)(14)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15)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16)方其破荆州(形容词用作动词,攻占)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白露横江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内心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4)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这里指明

5、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译文:本是一位盖世英雄。(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译文:(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译文:我们又羡慕什么呢!(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译文:然而如今在哪里呢?(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译文: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译文:越过那茫

6、茫的江面。(9)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译文:有位吹洞箫的客人。(1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译文:我心里想得很远啊。常识速览豪放乐观的词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等均有造诣,学识广博,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成就卓越的大家。政治上,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当朝臣子。苏轼为嘉祐年间进士。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中进士后累官至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

7、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书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起用新党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享年64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苏轼的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的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的诗篇。其诗今存2 700多首,风格多样,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了词坛上的“苏辛”豪放词派。他散文成就也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

8、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或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又两次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即该篇)和后赤壁赋。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刘勰说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赋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9、,属于文赋。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赤壁赋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脉梳理凭吊古人_由乐转悲议论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对文段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点明泛舟游赤壁的时间、人物,这相当于一篇长诗前的小序。B这一段重点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出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C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

10、诗,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D面对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陶醉其中,表现了主人公的忘乎所以、逍遥自在。【解析】“忘乎所以”不对,应为“怡然自得”。【答案】D2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

11、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解析】D项,“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答案】D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下列句子中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项是()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解析】A、B两项属于正面描写;D项是诗人的歌声。【答案】C4对本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B

12、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D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解析】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诗人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答案】A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对文段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人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连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吾辈!以此来证明自己的

13、观点。B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作者想到自己被贬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C客人由眼前之景追叙曹孟德由此建功立业又随历史湮灭的往事,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并进一步证明了他那种积极进取的思想。D客人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后自我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解析】“积极进取的思想”不符合本语段所表达的苏轼的思想,应为“虚无主义思想”。【答案】C6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客之问,引出悲之所在。B“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

14、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产生了兴亡之慨。C本段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战争的场面,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D作者善于借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解析】A项,“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错,应是“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答案】A四、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7对文段内

15、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4段表达了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B作者认为,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条大江则始终长流不绝。C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代表大自然的美妙风光,这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的精神寄托,从精神上实现了对现实处境、现实心态的超脱。D最后一段从结构上照应开头的“泛舟”“月出”,内容上,表明“客”的思想矛盾虽然还没有解开,但心情却是舒畅自在的。【解析】“客的思想矛盾虽然还没有解开”不对,应为“客的思想矛盾解开了”。【答案】D8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

16、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B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C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人开心地笑了,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D文章的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心态。【解析】B项,应为: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答案】B话题互动话题:苏轼在文中表达了“水逝去而常流

17、,月盈亏而永生”的观点,看上去是洒脱旷达的,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消极的。那么,结合全文,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呢?学生甲:苏轼这番话听起来很超脱,但他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这都是不切实际的,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我的观点:【答案】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不幻想、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

18、巧用抒情,文脉流动赤壁赋这篇文章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再为乐。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整篇文章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2写法指导运用抒情“二注意”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记叙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

19、)“直接抒情”。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音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2)“间接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以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效果;通过状物抒情。这是叙写风物、描摹事物类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运用抒情手法,应注意:(1)抒情要自然。用自己的笔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

20、,让感情在文中自然流露出来。这样,文章才能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2)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美词语,那也只是表面华丽,没有感人的力量。至于矫揉造作地堆砌一些所谓抒情性的话语,就不但不能引起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人感到厌烦。3迁移应用请以“思念”为话题,写两段抒情文字,表达自己对“思念”的深层感悟,不少于120字。【参考例文】思念是歌曲中一个个跳荡的音符,错落跌宕,弹奏着人世间的月圆月缺,悲欢离合;思念是窗台上那株永不凋谢的百合,越开越水灵耀眼,越开越鲜活诱人;思念是江上不灭的灯盏,光芒四射,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思念是伊人如丝如

21、缕的诉说,回肠荡气,让生活溢满甜蜜的温馨和豪迈的激情思念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殷殷祝福。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就像一片云,随着和煦的清风四处飘荡,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子女心头。兄弟姐妹间的思念,有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朋友之间的牵挂不含血缘关系,不掺杂私心杂念,常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保持正确的心态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

22、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轼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应用角度】“达观”“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等。2精彩应用苏轼将潇洒飘逸的语言服务于思想,他用最华丽的文字去书写最理性、最智慧的篇章。他会用他的一句句诗词、一篇篇歌赋来向你证明:人生那失望、失意、失落的苦胆可以用冲天的豪气去

23、稀释,苦难会在阔大的长江、阔大的山川、博大的胸怀前黯然失色。“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豪放铺洒,让豁达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似酒般干冽爽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谪的痛苦蒸发为理性的思索,不让自己迷失在名利场中。“蜉蝣于天地中,放浪于形骸外”,他将自己对于生命卑微与崇高的思考一点点诉说,他把自己大彻大悟后的思想向千年古风传达。不用夸张,他把乐观理性的本色张扬。佳作领悟读懂苏轼黎文雄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

24、欲望。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

25、,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不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

26、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1学开头由国画赤壁赋引出读懂苏轼的欲望,入题快捷。开头方式种种,要入题快捷,求干净利落。本文先抓住特点描述读者熟悉的画面,并设置一个问句“他在想些什么呢”,然后入题,快捷巧妙。2悟结构本文运用排比构思成文。以下三段都提炼中心句“读苏轼,”,放置段首,这属于相同句式构成的段落的排比,这种结构思路的好处是内

27、容明了,层次清晰。3学引用第段旁征博引,彰显文采。这段文字引用苏轼的词文达六处之多,这些文字一方面用苏轼自己的话印证苏轼的豪迈气概,印证有力;另一方面,使文章增添诗情画意,能够熏陶读者,巧妙激发读者兴致。4悟排比第段排比苏轼词句阐释苏轼的多情。所引词句有三个角度:对亲朋的祝福之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这三个角度构成排比,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说明严密透彻。5学递进第段在前两段阐释苏轼豪放胸襟、多情善感的基础上,用“更”字递进到苏轼的爱国情怀。“拙于谋身,锐于报国”是苏轼确立的思想、抱负,尽管其历程坎坷曲折,充满了惊涛骇浪,但他的报国初志始终没有泯灭。读懂苏轼的爱国情结,才算是可能读懂了他,至此,一个豁达、深情、爱国的伟大词人屹立在读者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