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段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天地相通、民神杂糅,人人皆可通过占卜祭祀沟通天神。五帝之一的颛顼“绝地天通”,把沟通神灵、祭祀天地的特权统归于专职巫师,其他人不能参与。这一变化A. 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B. 成为了阶级分化的源头C. 导致了神权王权的分离D. 促成了专制统治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由“人人皆可通过占卜祭祀沟通天神”到“沟通神灵、祭祀天地的特权统归于专职巫师”可知,贵族垄断神权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阶级分化的源头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神权和祭祀的出现,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促使王权与神权的结合而非分
2、离,C项错误;少数人控制神权的远古时期并未建立起专制统治,D项错误。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种“插队”的做法带来的客观效果是A. 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 促进了不同族群融合D. 激化了不同邦国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最,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等信息可知,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亲信所
3、封的诸侯国,其结果是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拓展了周王城的疆域,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C正确;据材料可知,是在“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不能体现“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A错误;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内的诸侯都有相对大的独立性,故“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表述不准确,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材料没有涉及“激化了不同邦国的矛盾”,D错误。3.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下
4、列关于该制度说法正确的是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普及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 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D. 是中国省制管理的开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通过材料“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而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西汉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的推行最终导致了西汉王国问题的出现,故C正确;官僚政治的普及是从秦朝开始,排除A;郡国并行制的推行造成王国问题的出现,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B;中国省制管理的开端是元朝的行省制,排除D。4.唐御史中丞宋璟,常常在朝堂之上评论朝廷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
5、敕璟外任,璟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这说明A. 女性执政受到质疑B. 监察权具有独立性C. 御史制度存在弊端D. 专制皇权遭到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御史宋璟常常评论朝政得失,武则天多次想让他离开朝廷去出使,宋璟提出御史不是国家重臣,如果出使中处事不当,恐怕违背朝廷的意愿,恕我不能遵命。皇帝也无可奈何,从而说明监察权具有独立性,故选B;A不符合题意,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北朝强调军功以抗衡贵族,军功吏治取向成为官僚政治复兴的动力和起点。官僚的考选、考课、学校、法律等制度在北朝都有较大发展。南朝寒人掌握政权其实也是
6、通过军功这一道路。这些措施的出台A. 加剧了此时中国的社会分裂B. 推动了南北方的民族融合C. 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开端D. 加速了门阀士族制度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南北朝时期盛行门阀制度,贵族政治兴盛。依据材料可知,南朝和北朝都强调以军功抗衡贵族,这就加速了门阀士族制度衰落,故D项正确;此时中国社会的分裂和材料信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和南北方民族融合无关,故B错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错误。6.如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单位:员),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表明当时元朝A. 民族融合日益加强B. 汉族地主掌握核心政权C. 实行四民平等政策D. 注意发挥汉族地
7、主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元朝时期官吏主要是以汉人为主,说明元朝注重发挥汉族地主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民族融合,排除A;元朝统治时期,汉族地主并没有掌握核心政权,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排除C。7.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如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时期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枢密院掌握军事权,三司掌握财政权,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正确;汉朝时期,内朝主要是掌握政策的决策权,不是执行权,排除A;隋唐时期三省之间权力分散,相互牵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
8、制,近代西方分权制衡的原则是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排除B;宣政院主要是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机构,排除D。8.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征发永顺、保靖、西阳等土司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明末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征贼”、“平叛”战争,冉氏土司将治下的重庆酉阳李溪官坝、钢鼓潭等称为“忠孝坝”,土司衙署称“忠孝堂”、“忠义堂”。这反映出当时A. 汉族与其它民族间的隔阂消除B. 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的确立C. 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D. 朝廷注重提高土司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土司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忠孝坝”“忠孝
9、堂”等信息可知,明朝土司家族参加沿海抗倭战争、镇压农民起义,体现了明朝土司家族的国家认同感,将治下的地区、衙署改名,可看出明朝土司家族的文化认同感,即体现了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C项正确;明朝土司家族参加沿海抗倭战争、镇压农民起义,看出土司家族对明朝的贡献,以及汉族与其他民族间联系的加强,A项错误;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确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B项错误;材料可看出朝廷与土司家族联系加强,并无法看出朝廷是否注重提高土司的地位,D项错误。9.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
10、演绎得有声有色。”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表述理解正确的是A. 内阁于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决策B. 相权发挥依赖于皇权的支持C. 内阁可以灵活机动地处理国政D. 内阁地位提升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服从于君权,故选D;内阁无决策权,排除A;内阁首辅不是宰相,排除B;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权力受到制约,排除C。10.密折是奏折的一种,创建于康熙年间,雍正帝即
11、位后,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密折制度,使用密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防驻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使地方官吏能及时将地方情况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手中。由此可知A. 密折制度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B. 雍正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C. 密折制度威胁到军机处的权力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防驻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使地方官吏能及时将地方情况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手中”可知,表明密折制度的发展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这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密折制度的发展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但
12、不能表述为“有效防止了”,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密折制度与军机处的关系,无法得出密折制度威胁到军机处权力的结论,C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僵化”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1.如表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对表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A. 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影响行政区划B. 统县政区均由高层政区演变而来C. 州的层级变动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D. 县级政区创始于秦朝并最为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层级变化可以看出,管理层级,管理幅度影响地方行政区划,故A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州的变化,反映了中央加
13、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县级政区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D。12.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舰突破虎门要塞,珠江两岸聚集数万民众,以冷漠、平静的神情围观战事。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官兵纷纷跳水时,两岸民众如看马戏看到精彩处一样发出嘘嘘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A. 国人民族国家意识淡薄B. 农民起义爆发的必然性C. 中英武器装备差距悬殊D. 民众已经抛弃华夷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战败,而两岸的居民并没有感到同情,说明他们并不站在清政府这一边,并没有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外之间的民族战争,说明民族意识淡薄,故选A;材料没有出现农民起义问题,B错误
14、;材料没有体现武器差距,排除C;材料是说民族意识问题,不是华夷观念问题,排除D。13.1852年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失意举人左宗棠前往谒见太平天国领导人,进献攻守建国之策,但未受重视;容闳(中国第一个留美人士)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过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或良策,但都未受重视。这说明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A. 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B. 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C. 不能接受先进理论的指导D. 严防清政府的文化围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左宗棠、容闳等人对太平天国提出有益建议,但均被拒绝,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故答案为B项;
15、太平天国领导人不是因为重视农民阶级本性而拒绝这些建议,排斥A项;材料中的具体建议不是系统的“先进理论”,排斥C项;这些建议与清政府没有关系,排斥D项。1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追究战争的失败和议和的辱国、惩办李鸿章;另有部分国人省察中国自身:“二百年来,官守成法,士耽俗学,习熟见,以为当然,塞聪蔽明。冥冥长夜,胥十八行省四百兆人而成为不仁之疾。”这可以说明A. 国人已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B. 国民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高涨C. 制度变革成为民众的普遍认识D. 国人的反思已呈现理性化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二百年来,官守成法,士耽俗学,习熟见,以为当然,塞聪蔽明”
16、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原因并主张变革,这说明国人的反思已呈现理性化倾向,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国人已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故A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高涨”表述欠妥,故B项错误;“普遍认识”说法欠妥,故C项错误。15.“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成功。”材料表明A.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B. 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C. 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D. 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答案
17、】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是在清廷对11国宣战后,东南各督抚公然违抗清廷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与英美等帝国主义达成的协议,是清末地方汉族实力派官僚对满人朝廷的公然反抗,显示了地方实力人物的割据化倾向,故选C。义和团运动并不是促成东南互保的直接原因,排除A;东南互保是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帝国主义达成的协议,与清政府无关,排除B;东南互保有利于保护南方各省免于战乱,但不能促进南方各省的繁荣,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东南互保,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选项中程度词、动作实施主体等与材料是否匹配的问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16.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
18、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一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A. 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C.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使列强获得京津地区驻军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指的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烧杀抢掠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列强获得了在中国北京地区和天津地区驻扎军队的权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士兵在中国烧杀抢掠
19、,体现不出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破坏;C选项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与法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7.1909年,广东省咨议局(清政府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首次进行议员选举,广州府合格选民共1600余人,真正投了票的仅有399人。该府各属计设85个投票所,其中有一所得16票,算是较多的,有60处仅有一票。由此可知,当时A. 预备立宪违背潮流B. 南方革命思想宣传深人C. 清朝统治日益孤立D. 政治改革缺乏群众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广州府合格选民共1600余人,真正投了票的仅有399人。该府各属计设85个投票所,其中有一所得16票,算是较多的,有60处仅有一票。”可以得出,
20、人民的参政意识较为薄弱,说明民主政治缺乏群众基础,故D正确。AB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18.如图为近代漫画家杜宇所作,名为贪食小犬,死不足惜。漫画中左下方之手粗壮有力,袖口有“抵制日货”字样;右上方之手细软无力,袖口有“政府”字样;鱼身上有“青岛”字样。该漫画A. 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 讽刺了袁世凯政府卖国的丑陋嘴脸C. 鼓舞了广大群众民族觉醒的爱国热情D. 批判了巴黎和会不尊中国主权的行径【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抵制日货”、“青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作于五四运动时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引发了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是民族觉醒的
21、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时期促进民族觉醒,不是强调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漫画中的政府为北洋军政府,排除B;由漫画标题可知,该漫画主要在强调民众的强大力量,批判巴黎和会显然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D。19.在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杭州西湖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要求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是,“大多数与会者反对马林的提议,认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共党员加入进去,与资产阶级混合,会丧失党的独立性”。材料说明当时A.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间的关系十分紧张B. 共产党对当时国民党性质缺乏理性的认识C. 资产阶级已经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D. 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时
22、局的判断严重错误【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时期的国民党还是革命的政党,是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党。大部分共产党员“认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共党员加入进去,与资产阶级混合,会丧失党的独立性”,这说明好多共产党员对当时国民党性质缺乏理性的认识,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此时国共关系十分紧张,排除A项;此时资产阶级是革命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排除C项;共产国际要求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是对中国革命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D项排除。20.下表是中国革命档案里收藏的一份文件这一文件精神的贯彻A. 阻碍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B. 强化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C. 脱离了中国民主革命
23、的实际D. 巩固了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占领一个或几个工业的、行政的中心城市”、“加紧组织和推动城市工人的大规模政治斗争”可知该文件贯彻的是城市中心论的思想,这一文件精神脱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故选C;材料内容不能确定具体时间,并不能表明对国民革命运动的阻碍,排除A;这一文件精神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相悖,并不能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地位,排除BD。故选C。21.1941年初,日本对华长期作战计划称:“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迹,为此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的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此后日军不得不从华东下面抽调兵力到华北,同时推迟了南进太平洋诸国的计划。这反映了A
24、. 百团大战极具战略和政治意义B. 日军侵华的重心由南向北转移C.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D. 日军试图阻止中国军队入缅甸作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1941年”“为此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的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日军不得不从华东正面战场抽调兵力到华北,同时推迟了南进太平洋诸国的计划”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百团大战的反应,符合中共发动百团大战的战略和政治意义,A正确;题干并未强调日本侵华重心的变化,B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对中共敌后战场发动百团大战的反应,与正面战场无关,C排除;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出现于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25、成立后,D排除。故选A。22.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如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A. 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D.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的革命任务一致,都是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答案为D项;只有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前没有建立起统一战线,排除C项。【点睛】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独
26、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双重社会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势力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从而中国人民在反抗本国封建势力追求民主进步的同时,还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即反侵略(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23.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要在战争的第三年内,用最大努力克服各根据地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这样做是为了A. 加强统一领导实施战略决战B. 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
27、移C.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 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在1948年9月召开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主要为了加强领导,实施战略决战,故A项正确;B项是指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排除;从材料“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中可以看出,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排除;D项是1947年6月战略反攻,排除。24.伯里克利曾连续32年当选将军,其中14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掌握国家政权。他善于通过诱导式的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因此,同时代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评价雅
28、典“表面上看实行的是民主政体,实际上是一个人统治的国家”。据此可知,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政治A. 本质上是个人专制B. 体现了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C. 运行机制严重失灵D. 已沦为政治家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伯里克利通过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并因此连续32年当选将军,其中14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等说明了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政治,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A项错误;伯里克利通过选举掌握国家政权,通过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不能说明雅典政治运行机制失灵,更不能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是政治家争权夺利的工具,CD
29、两项错误。25.罗马法中私人财产权中的私人指的是家父,家庭所有财产属于家长所有,家属的法律行为与奴隶一样只能增加家长的利益,而不能使家长蒙受损失或承担义务,其不具备法律主体的资格。材料反映了罗马法A.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权B. 旨在维护奴隶主利益C. 强调对家长权的保障D. 不尊重个体独立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法中保护家长对家庭财产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占有与控制,反映了罗马法强调保障家长权力,C项正确;保护私有财产权、不尊重个体独立权利,与材料的核心和主旨不符,AD两项错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26.罗马共和国末期,控制政权的军事将领一方面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行,另
30、一方面又不经任何法律手续拟定“公敌宣告”名单,宣告名单上的人为公敌,任何人都可直接杀死“公敌”并获得赏金。“自然法之父”西塞罗就因被列入名单而遭刺杀。材料反映出A. 罗马统治者缺乏法律观念B. 自然法精神不利于罗马的扩张C. 罗马法的效用受制于强权D. 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将领可以不经任何法律手续拟定直接处死“公敌”的“公敌宣告”,这说明当时罗马军事强权限制了法律的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控制政权的军事将领一方面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行”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统治者具备法律观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31、自然法精神对罗马扩张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共和制的评价。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7.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B. 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C. 尊重传统是英国政治的突出特点D. 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人重视习惯和政治传统,所以他的宪政体系,是一系列历史法律的总和。故答案为C项。A项,英国的宪法
32、不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它也有成文法律,排除;B项,英国并不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排除;D项,材料看不出英国人理解的差异,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8.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民主政体是动乱和争论的图景,同个人安全或财产权不相容共和政体就不同了,它能保证我们正在寻求的矫正工作。”这表明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A. 摒弃代议制民主政治B. 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C. 倡导联邦制中央集权D. 维护有产者群体利益
33、【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民主政体是动乱和争论的图景,同个人安全或财产权不相容”可知,麦迪逊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以此来维护个人安全或财产权,即维护有产者群体利益,故选D。材料中的麦迪逊只是认为要用共和制来弥补民主政体所带来的弊端,而非否定民主政治,A项既曲解了材料,也并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描述权力的运行机制问题,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中麦迪逊论述的是单纯实行民主政体的弊端,并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主政体是动乱和争论的图景,同个人安全或财产权不相容”,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切记要严格依托材料规定情
34、境进行合理推论。29.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街道上的女裁缝、女鱼贩和洗衣妇纷纷拿起武器,撩起裙子,高声尖叫着加入了攻占巴士底狱的行列。”10月5日,以妇女为主休的群众发动“凡尔赛人游行”,迫使路易十六接受人权宣言。这反映出当时法国妇女A. 成为革命的核心力量B. 政治参与的意识不断增强C. 实现男女平等的诉求D. 追求民主共和的愿望强烈【答案】B【解析】【详解】法国大革命中妇女踊跃参与,说明当时法国妇女政治参与的意识不断增强,故选B;妇女参与革命并不能说明其成为核心力量,排除A;C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3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
35、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说明A. 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B. 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C. 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D. 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答案】A【解析】【详解】德意志帝国宪法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择业等方面限制均取消,这就从根本上为德意志的发展提供了保障。A正确;B项材料只提到犹太人的权利,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专制传统和军国主义色彩,排除。故选A。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吕氏乡约
36、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乡人相约,勉为小善”。吕氏乡约的宗旨在于使邻里乡人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氏乡约要求乡民按照“长幼有序”原则遵守相关礼仪规定,列举了酗酒、赌博、斗殴、失信、造谣等不良行为,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吕氏乡约规定“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乡约乃私人之自由组织而非地方之自治政府。且所约四事,偏重道德。经济教育诸要务,均在合
37、作范围之外。衡以近代之标准,实非完备之自治。”选编自侯少龙传统乡约与古代乡村治理研究等材料二 抗战前的中国乡村,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与世俗的政治权力相结合,构成了乡村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1941年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根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或农教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陆续建立,这些团体取代了过去地主士绅的地位,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与边区人民特别是与工农劳动大众密切联系起来”,到1942年,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
38、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由此,集“官授权力、地主士绅、家长”于一体的传统乡村权威被取代。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宋吕氏乡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治理调整的意义。【答案】(1)特点:起源早;制度成文;影响深远;宗族色彩浓厚;定期聚会;自由组织;民主选举;民主议事;赏罚分明;重道德,轻经济教育。(2)意义:瓦解了传统的乡村宗法秩序;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
39、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北宋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可以得出起源早,制度成文,影响深远;根据材料“要求乡民按照长幼有序原则遵守相关礼仪规定”可以得出宗族色彩浓厚;根据材料“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可以得出民主选举;根据材料“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可以得出赏罚分明;根据材料“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可以得出定期聚会;根据材料“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可以得出民主议事;根据材料“乡约乃私人之自由组织”可以得出自由组织;根据材料“偏重道德。经济教育诸要务,均在合作范
40、围之外”可以得出重道德,轻经济教育。(2)意义,依据材料二“这些团体取代了过去地主士绅的地位”可得出瓦解了传统的乡村宗法秩序;“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与边区人民特别是与工农劳动大众密切联系起来”可得出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等信息可知,有利于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以及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经验。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
41、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谊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席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席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
42、所。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影响。【答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2)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解析】(1)从“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可以得出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从“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
43、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体现出先试点后推广的特点;从“任命谊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从整体来看,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2)结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改革首先是对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有积极作用。从经济文化角度看,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33.材料 在军队官僚体系的痛疾促使下,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决定在缺乏1/3作战航母与舰载机的情况下强行发动中途岛战役。美军拦截日本情报,完全了解了日军的作战计划。1942年5月27日,美军确定简
44、洁有力的战术规划让中途岛与各舰队指挥官有着充足的指挥权与自主权,航母和作战飞机的行踪都让日军很难抓住规律。日本人本来为侦察美军舰队制定了多项计划,但却全都成了摆设,最终日本舰队为了躲避轰炸而不得不反复规避,队形混乱,导致三艘航母最终躲闪不及。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获得毫无争议的大胜。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自以为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途岛海战终结了其疯狂的攻击行为,向世人证明了日军已经后继乏力。此战之后,美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摘编自周渝等决战中途岛(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途岛海战的影响。【答案】(1)原因:日本军队官僚体系存
45、在病疾;日本自大轻敌,准备不足;美军战前获取了日军作战计划,战备充分;美军战术战略简洁有力,指挥有效;日军作战计划和作战策略上有失误。(2)影响:削弱了日本海军实力,使日本对外战争转向被动;美军取得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军民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军队官僚体系的痛疾”可以得出日本军队官僚体系存在病疾;“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决定在缺乏1/3作战航母与舰载机的情况下强行发动中途岛战役”、“自以为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以得出日本自大轻敌,准备不足;“美军拦截日本情报,完全了解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可以得出美军战前获取了日军作战计划,
46、战备充分;“美军确定简洁有力的战术规划让中途岛与各舰队指挥官有着充足的指挥权与自主权,航母和作战飞机的行踪都让日军很难抓住规律”可以得出美军战术战略简洁有力,指挥有效;“日本人本来为侦察美军舰队制定了多项计划,但却全都成了摆设,最终日本舰队为了躲避轰炸而不得不反复规避,队形混乱,导致三艘航母最终躲闪不及”可以得出日军作战计划和作战策略上有失误。(2)影响:依据材料“中途岛海战终结了其疯狂的攻击行为,向世人证明了日军已经后继乏力。此战之后,美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结合所学,可从对日本、对美国以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分析。34.材料 伍连德(18791960)祖籍广东,出生于马来西亚,著名公共
47、卫生学家,我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1911年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他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经路,并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上,伍连德当选为主席,向来自日本、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和中国11个国家的医学专家系统介绍了中国这次防治鼠疫的经验。1918年,伍连德担任北京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1926年,伍连德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担任第一任校长。1937年,伍连德出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首届会长。
48、中国海港检疫始于1873年,但半个世纪里海港检疫权与海关主权一并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由外籍医生担任检疫医官,为外国人服务。辛亥革命后,伍连德多次呼吁“自己办检疫”,向有关当局提出收回检疫主权、统一全国检疫事宜的主张。1930年,上海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伍连德任管理处监督,接管了外国控制的海港检疫机构,为中国卫生事业开拓了新境界。1959年,伍连德在鼠疫斗士自传序言中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逝世,享年82岁。选编自
49、管成学赵骥民鼠疫斗士:伍连德的故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医学博士伍连德的主要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伍连德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答案】(1)贡献:控制鼠疫流行,挽救人民生命;国际防疫会议介绍中国抗疫经验,传播中国声音,扩大中国声誉;担任医院院长,救死扶伤,造福人民;出任医校校长、医学会会长,培养医学人才;参与收回海关检疫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一生爱国,家国情怀深厚。(2)精神: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担当的精神;严谨科学、创新的精神;临危不惧的救死扶伤精神和献身精神。【解析】【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他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经路,并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
50、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可以得出控制鼠疫流行,挽救人民生命;根据材料“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上,伍连德当选为主席,向来自日本、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和中国11个国家的医学专家系统介绍了中国这次防治鼠疫的经验”可以得出国际防疫会议介绍中国抗疫经验,传播中国声音,扩大中国的声誉;根据材料“伍连德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担任第一任校长。1937年,伍连德出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首届会长”可以得出担任医院院长,救死扶伤,造福人民和出任医校校长、医学会会长,培养医学人才;根据材料“伍连德多次呼吁自己办检疫,向有关当局提出收回检疫主权、统一全国检疫事宜的主张。1930年,上海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伍连德任管理处监督,接管了外国控制的海港检疫机构,为中国卫生事业开拓了新境界”可以得出参与收回海关检疫主权,维护国家利益;根据材料“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可以得出一生爱国,家国情怀深厚。(2)时代精神:依据材料中伍连德的活动,紧扣其时代特征可以得出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担当的精神;严谨科学、创新的精神;临危不惧的救死扶伤精神和献身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