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整合通史概览历史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历程(19491976年)(1)中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2)从1956年中共八大开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3)1966年,“文革”的内乱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并举;探索主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和挫折,成功与失误并存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至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2)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3)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寻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专题线索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及其原因、核心内容、结果时间转变原因核心内容结果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1)照搬苏联模式(2)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3)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
3、成工业化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了外国经验,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
4、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横向链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之处项目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和使用权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后果不同经营方
5、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例1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最重大、最深刻的变化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每5年机器和工具平均年进口值单位:1 000海关两时间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15 9561180.741917192139 2697982.031922192643 0743900.911927193155 1929981.81A国民政府的倡
6、导B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C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减少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答案B解析分析表格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农机具在进口的各种机器和工具中所占比值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因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体现的数量增长的主旨;19121916年和19171921年这两个时间段中,农机具进口呈上升趋势,但此时国民政府还没成立,故A项错误。形成材料反映的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民族经济虽产生并取得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答案为B项。例2民族工业的萎缩民族工业的兴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
7、、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由统计示意图可知,抗战期间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有增有减,A项错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开办的工厂数量远远超过了19371940年的工厂数量,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介绍沿海工业的发展概况,C项错误。大后方工厂开办主要是满足抗日的需要,政治目的比较显著,D项错误。例3近代社会生活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1872年,上海
8、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当时在上海租界交通流量日渐增大的背景下,制定了车辆行人一概左行的交通规则和十字路口要慢行的基本准则,体现了维护人身安全的近代人权意识,由此说明了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故应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没体现。例4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民主政治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证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广东继昌隆缫丝厂上海鸿盛机器碾米厂南通大生纱厂材料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一战”前后两个阶段获得发展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答案(1)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产阶级倡导振兴实
10、业;政府鼓励兴办实业。(2)特点:主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政府投资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成因: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差距拉大;受列强侵略的影响;民间资本不足。历史认识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层次。在高考命题中,这个层面的试题占的比重不是太大,但常被顾及,因此,在审题中,仍要加以关注。1 特点、特征常见句式:根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指出特征(特点)。实例1:2013年全国卷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实例2:2013年山东卷第29题第(2)问: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实例3:2013年山东
11、卷第28题第(1)问:据表,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审题方法指导(1)“特征”与“特点”只是命题用语的不同,没有必要去细分字面的意思,审题时可等同对待。(2)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所依据的信息源不出两类:一是试题提供的材料,二是所学知识,尤其注意二者的结合,“特征”往往在平时学习教材时得出,要注意知识的迁移。(3)“特征”具有“特有性”,它与比较思维有关,要注意在比较中总结。(4)“特征”是答题的实质性用语,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前边的多是提示性、限制性用语。无论前边的用语如何变化,一定要围绕“特征”去总结。表述时文字要有概括性、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2 认识、
12、启示、评价常见设问句式:根据谈谈你的认识;从中,你有何启示?根据对予以评价。实例4:2013年全国卷第40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实例5:2013年山东卷第39题第(4)问: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实例6:2013年全国卷第40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审题方法指导“启示”“认识”“评价”都属于历史认识类,是高层次历史学科能力。解答这类设问时要注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是历史结论性的东西,结论应在材料中和史实中有所体现,是从材料中和史实中得出的东西。所以“启示”和“认识”必须与材料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切忌不切实际的空发议论,凭空写出一大堆无关主题的“启示”。“认识”的观点应符合主流历史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