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点13 神经调节1.(2014海南高考T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组成。(2)图示信息:骨骼肌活动的反射过程、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选C。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A项中,据图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所以感受器在骨骼肌中,故A项正确。B项中,据图可知b处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则d为传出神经,故B项正确。C项中,从a到d没有效应器,
2、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故C项错误。D项中,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为突触,可检测到神经递质,故D项正确。2.(2014江苏高考T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神经元上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特点。选B。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传递。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则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那么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
3、经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故B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3.(2014安徽高考T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
4、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A项中是“铃声”,B项中是“味觉”,C项中是“新”,D项中是“铃声”和“食物”。(2)关键知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反射弧的结构以及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选C。本题主要考查反射、条件反射及兴奋的产生、传导等知识。根据题意可知,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的分泌均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的分泌这两个反射弧中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均不同,属于不同的反射弧;铃声和喂食的结合能够使狗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因此能够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C选项正确。4.(2014重庆高考T6)获201
5、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突触小泡属于囊泡”。(2)关键知识:线粒体的功能、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神经递质的释放机制。选B。本题考查突触的传递功能。A项,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故正确;B项,同一个体的各种体细
6、胞具有相同的基因,神经元无特有基因,故错误;C项,囊泡与突触前膜的受体(特定蛋白)结合后释放神经递质,故正确;D项,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故正确。5.(2014广东高考T27)(1)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所示。图中传出神经元是。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中枢以及言语区的参与调节。(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
7、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见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D初次免疫再次免疫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1 02433.66172.6合计8410084100注:D为儿童血清经倍比稀释后检出抗体的最大稀释倍数【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反射过程、再次免疫特点及原因。(2)图示信息:题图呈现一个抬手动作完成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知识;明确表格中的对照信息。本题主要考查反射过程、再次免疫特点和图表分析能力。(1)据图可知,c1和c2是传出神经元;b1
8、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说明b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b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大脑皮层中感觉形成于躯体感觉中枢;小红能清晰地描述症状,表明与言语区的S区有关。(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D4的人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小于4的人有1个,占1.2%,所以阳性率为1-1.2%=98.8%。再次免疫的效果比初次免疫的效果好,原因是经过初次免疫后,体内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答案:(1)c1、c2神经递质躯体感觉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2)98.8%差异:再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人体内抗体浓度显著提高。原因:再次免疫时,抗原可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进而分泌更多的抗体。6.(201
9、4浙江高考T31)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请回答:(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中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
10、验的基础上写出第项实验思路。【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思维流程:实验材料为捣毁脑的蛙,通过四组实验来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本题通过对蛙及坐骨神经标本进行不同刺激,观察相应的反应,来探究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1)设计表格时,应考虑三个方面:设计思路,预测结果和结果的原因分析。中因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完整,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发生收缩。从刺激到发出反应需要经过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不同时收缩。中
11、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由于传出神经和腓肠肌肌细胞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而不能反过来,所以刺激腓肠肌的兴奋不能传到神经,故不收缩。(2)欲验证神经中枢的位置在脊髓,则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答案:(1)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思路预测结果结果的原因分析是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否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是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否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2)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
12、其右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7.(2014四川高考T8)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1)图示反射弧中,a是。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直接促进对水的重吸收。(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该图表示反射弧
13、的五个组成部分,其中a为传入神经,b点位于传入神经上,c点为神经中枢中的突触。(2)关键知识:兴奋的传导和突触传递、神经-体液调节、水平衡、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过程及模式图分析能力。(1)根据兴奋由a传入脊髓的神经中枢,判断a是传入神经,也可根据神经节等判断;当兴奋到达b点时,因Na+内流导致膜两侧电位变为内正外负;c点指突触,信号从局部电流的电信号转变成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即诱发突触后膜出现局部电流的电信号。(2)机体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属于神经调节,而肾上腺素作用于靶器官心脏,使其心率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14、,因此全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3)水的重吸收依靠肾脏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受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调节。(4)细菌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进入内环境,首先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发起攻击,然后才是特异性免疫,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其中抗原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答案:(1)传入神经内正外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大脑皮层神经体液调节(3)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4)吞噬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8.(2014重庆高考T7).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刺激类型刺激强度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长相等)
15、产生的感觉类型感觉强度针刺激较小刺痛较弱较大较强热刺激较低热感较弱较高较强(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解题指南】(1)图表信息:.不同刺激产生不同感觉;同种刺激的强度不同,导致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2)关键知识:.静息电位的产生及兴奋的传导。.(1)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K+外流,细胞膜两
16、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而后产生不同的感觉。由题表中比较,同种刺激类型的不同刺激强度引起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的差异,在相同时长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3)此患者整个传入神经功能正常,但不能形成感觉,应该是神经中枢(热觉形成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受损。答案:.(1)外正内负神经冲动(2)感受器频率(3)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知识点13 神经调节1.(2015江
17、苏高考T18)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解题指南】图示信息:神经冲动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离子通道打开。选D。本题以神经递质释放与作用机制的图形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故A项正确;神经末梢有
18、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故B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对Na+或Cl-的通透性,故C项正确;若为兴奋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则Na+内流,若为抑制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则Cl-内流,故D项错误。2.(2015浙江高考T4)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
19、低,表明膜外K+浓度下降,静息电位降低,造成动作电位相应降低,兴奋减弱。(2)关键知识: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原理,K+浓度与膝反射的关系。选D。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A项,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入肌纤维内部,故错误。B项,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对K+的通透性减小,故错误。C项,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与Na+进出细胞膜有关,故错误。D项,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膜外K+浓度降低,增大了膜内外的K+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故正确。3.(2015北京高考T29)为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
20、行了如下研究。(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传至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与
21、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多选,只填序号)。a.种类相同b.种类不同c.数目相同 d.数目不同e.序列完全相同f.序列完全不同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
22、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2)图示信息:D鼠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的大鼠。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实验分析。(1)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兴奋,在细胞内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当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小体)时,会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或者抑制。(2)本实验中,要探究酶A活性抑制剂对D鼠的影响。从题目分析可知,当D鼠对药物依赖后,表现为按压给药杆次数达到一定程度,并且
23、脑内酶A含量增加。若要观测到D鼠对药物依赖的变化,只能通过观察D鼠对药杆按压次数的变化,所以需要记录在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对药杆的按压次数。抑制酶A活性后,降低了D鼠对药物的依赖,表现为对药杆按压次数少,所以抑制剂组的D鼠表现为对药杆的按压次数少。(3)在实验过程中,要维持单一变量,本小题实验要研究RNA的影响,则该小段RNA与研究者设计的RNA进行相同的处理,用溶剂M溶解。该实验同样需要对照组,对照组的RNA应该和设计的RNA中的核苷酸种类和数量相同,但序列要完全不同。答案:(1)神经冲动/兴奋神经递质后膜(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明显少(3)溶剂Ma、c、f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
24、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4.(2015山东高考T25)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消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人胃肠道的部分神经支配示意图如下。(1)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引起末梢内的 释放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图中b处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 和突触后膜。(2)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增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维持血糖稳定。(3)严重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引起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保持体
25、内水分平衡。(4)过敏性胃肠炎是由于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该抗体与再次侵入机体的同种过敏原结合,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神经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2)图示信息:图中a表示神经,b表示突触结构。(1)当兴奋沿着神经a传至突触前神经元末梢时,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引起胃肠道的平滑肌收缩。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当血糖浓度增加时,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以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26、,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从而促进饮水;另一方面刺激下丘脑分泌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4)抗体是由浆(效应B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答案:(1)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突触间隙 (2)胰岛素 (3)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 (4)浆(或效应B淋巴)5.(2015福建高考T27)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注:
27、“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 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3)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填“能”或“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
28、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2)关键知识: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主动运输的特点、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及其区别等。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细胞呼吸和主动运输以及生物实验结果分析等有关知识。(1)由题干信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缺氧时间。(2)因为静息电位的特点是内负外正,图中静息电位为负值,所以它是把细胞膜的外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故以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缺氧时间从10 min延长到20 min时,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
29、V,单细胞的阈强度变大,说明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引发神经冲动需要更大的电刺激强度,即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了。(3)由图中数据可知,在缺氧处理20 min时,单细胞的阈强度大约是34 pA,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达不到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值,神经细胞不能兴奋,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氧化分解有机物不彻底,释放的能量少,ATP合成量减少。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维持过程中有离子跨膜转运,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行的,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这是缺氧
30、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答案:(1)缺氧时间(2)外降低 (3)不能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主动运输6.(2015广东高考T27)人体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对各种应激刺激(如寒冷刺激、病菌入侵等)做出反应。(1)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在该过程中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并在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2)受寒冷刺激后,人体通过下图所示途径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其中激素A、B分别是、;过程的调节机制称为。(3)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
31、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程是: ,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冰水浇湿、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2)关键知识: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图示信息: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调控是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1)人体突然被冰水浇湿,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以电信号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
32、导,在突触间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导致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躯干、四肢的骨骼肌战栗,从而增加产热。(2)受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了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体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达到一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其分泌调控机制是分级调节、反馈调节。(3)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结核杆菌侵入人体时,刺激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结核杆菌侵入人体细胞后刺激记忆T细胞产生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答案:(1)下丘脑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突触(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负)反馈调节(3)浆细胞被结核杆菌侵染的细胞刺激记忆T细胞,引起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凋亡 - 13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