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作品孟子(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书)评价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称之为“亚圣”,地位
2、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二)人物轶事孟子与齐宣王孟子跟齐宣王谈话,很讲究技巧。有一次他装着聊天的样子,说:“大王,我有个朋友。在我出差之前,我把我的老婆、孩子都拜托给他了,我朋友说没问题,全包在他身上。可等我出差回来,我老婆、孩子都快饿死了。你说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很简单,绝交啊。这种朋友你要他干什么。”孟子说:“这种人该绝交,那比如说你手下有个官员,你把一个地方交给他治理,结果他把这个地方治理得一塌糊涂,这样的官员你该怎么处理呢?”齐宣王说:“这好办,撤职。”孟子说:“我明白了,不够意思的朋友就该与之绝交,不称职的官员就应该予以撤职,那如果一个国王
3、不合格,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该怎么办呢?”孟子记载:“王顾左右而言他。”不回答这个问题,转而谈其他的话题了。(一)背景链接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迁都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大梁。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接触交谈中,借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
4、政事问答文。(二)常识整理.文学常识“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与其合称为“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该书亡于秦末战火,故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书。“六艺”之说有:(1)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2)“六艺”即六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文化常识古代
5、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乡学:
6、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
7、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2理解文意,理解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一)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今异义词,古义专指黄河凶:古今异义词,古义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于:到(2)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更(3)王好战,请以战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以:用战
8、:古今异义词,这里是“战争”的意思(4)填然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5)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今异义词,跑,这里指逃跑(6)或百步而后止 或:有的人(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翻译下列句子。(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固定句式,“何也?”是“为什么呢?”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凭借跑五十步的行为来取笑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么样呢?(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译文: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状语后置句)(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文:
9、有的人跑了一百步才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才停住脚。(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文:那些人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判断句)环节二:把握文意3能表现梁惠王对国家治理“尽心焉耳矣”的具体做法的一句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解析:选BA项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C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比;D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比后的疑惑。4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自己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理想,所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
10、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B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却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这样说比直接指责他的过失含蓄,使对方容易接受。C孟子用“弃甲曳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等情况对比,让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D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这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解析:选AA项,“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错,本部分只是引出下文的“仁政”思想。(二)阅读课文第57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谷不可胜食也谷:古今异义词,
11、这里指粮食的统称(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养,供养;生,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3)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衣:穿(4)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这里是“认真从事”(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这样却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食:动词,吃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无:通“毋”,不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斯:则、那么2翻译下列句子。(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
12、粮食就会吃不完。(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译文:五亩住宅的场地,在宅地周围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这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状语后置句、省略句)(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认真地办好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状语后置句)(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自己背负或顶着东西了。(状语后置句)(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宾语前置)(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译文: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约
13、束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百姓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判断句)(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文: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固定句式,“何异于”)环节二:把握文意3下面各句中全都属于孟子认为要“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山林鱼鳖不可胜食也ABC D解析:选B是采取“不违农时”后的效果,是“斧斤以时入山林”后的效果,是“数罟不入洿池”后的效果。4下面各句中,属于孟子的“教民”措施的一句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百亩之
14、田,勿夺其时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选CA项是教民的结果,B项是养民的措施,D项是王道成功。5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5自然段中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需要按农时耕种、不滥捕鱼鳖、不滥伐山林,这样就会粮食有余、鱼鳖有余、材木有余。B第6自然段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鼓励饲养、按时耕种,采取这些措施后就会有衣穿、有肉吃、有饭吃。这三种措施与第5自然段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C“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说明统治者并没有“尽心”。D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
15、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解析:选DD项,“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错,“非我也,兵也”中的“兵”是兵器。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教育1从教材中积累本文的内涵既在于孟子的巧妙说理,让梁惠王接受“仁政”的主张,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深刻地意识到对百姓教育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是多好的想法。尊敬父母,敬爱兄长,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百姓在物质上安宁,在精神上安乐,民无怨愤,安居乐业。至此,社
16、会和谐而长治久安。2从历史中积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对自己孩子的要求是:事业上永无止境,思想上谦虚诚实。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你的弹琴成绩,叫我们高兴。对自己的父母不用怕有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同时分析一下弱点,把别人没说出而自己感觉到的短处也一齐告诉我们。把人家的赞美告诉我们,是你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但同时必须深深地检讨自己的缺陷。这样你写的信就不会显得过火;而且这种自我批评的功夫也好比一面镜子,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与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的印象深刻。你觉得我这段话对不对?”3从现实中积累
17、学生群殴老师,学校为高考不报警2014年5月30日,是长武县中学高三学生在学校上课的最后一天,下午他们就将放假回家,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但从上午10点多开始,一场疯狂的撕书活动在高三教学楼上演。由于担心学生们从楼上往下扔东西存在安全隐患,学校特意安排老师制止学生的疯狂行为。该中学教研处副主任曹老师(48岁)在教学楼A区巡查时,发现学生计某将试卷从三楼教室窗户朝外扔下,便对计某进行了批评教育,责令其捡拾扔下的纸张,并在计某离开教室时朝其后脑勺打了一巴掌。计某打扫完卫生后,叫了5名同学,告知他们自己要打曹老师的想法。上午11时许,计某等人看到曹老师准备下楼离开时,迅速拿着事先踩断的拖把杆,追至楼梯
18、拐角处对曹某进行殴打。被打过程中,曹老师一边用手阻挡,一边慌乱还击。等到其他老师闻讯赶来制止时,曹老师的头上和脸上全是血,衣服也被整个染成了红色,光擦血的卫生纸就扔了半纸篓。而学生用来打人的三根拖把杆,也已断成了好几截。事发后,“为了不影响这6名学生参加高考,经过教育局和学校协调”,被打伤的曹老师“已答应暂时不报警,等高考结束后再处理”。在这起事件中,主事者鼠目寸光地充当“和事佬”,既违反了社会公德,也伤害了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丧失基本伦理,容忍学生违法,把这样的人“培养”成“大学生”,不能算学校对社会的奉献。学生冲动到群殴老师,老师却选择“暂不报警”,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这会给其余几千名在一
19、旁看着的学生极为不良的价值导向。4从名言中积累(1)教育植根于爱。鲁迅(2)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3)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4)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爱因斯坦(5)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赫钦斯(6)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洛克(7)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
20、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苏霍姆林斯基5从佳作中积累(1)教育,由“教”与“育”组成,“教”是“教授、传道、授业、解惑”,“育”是“培养,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连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教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合成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有不少人误解了这两个字,有人将其单纯地理解为“教授知识”,有人却将其理解为“培养品德”。“教授知识”能提升人的知识内涵,若单纯地只有“教”,那即使错教、杂教甚至乱教,也似乎无可厚非。“培养品德”是用尽一切方法将人发展成无损国家、无损人民的人,可是如果这个社会的人都只会空喊口号,毫无才干,毫无专长,那么这个社会还能发展吗?
21、(2)对教育,其改革趋势是好是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一步一步地改变,于前人不至于叹息,于后来者不至于绝望。更不要因畏惧失败而静止不前,纵然看不清脚下的路,我们也要抬起脚去试探。前面,可能是深泽绝壁,但停止不前,则必然无法抵至巅峰!(二)这样运用素材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当代教育的缺失孟子认为,学校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面,就是要贯彻其修养理论,通过教育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健全和完善人格,说到底就是要人成为完善的社会人,以区别动物,这种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领域,更是“爱人”的深层表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衣帛食肉”,在兵连祸结的战国时期,那可
22、是一个美丽的梦幻。孟子不遗余力地描绘着这种梦幻,并希望有成为现实的可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要实现这种理想就需要“谨庠序之教”,借此“申之以孝悌之义”,来达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体现了教育对人的道德修养的作用。可是,反观现在我们的教育实情和社会的现状,人们往往舍本逐末,一味关注“教”的知识性成果,却忽略了“育”的潜在性影响,造成了“人才”知识与修养上的失衡。事实上,知识不等于修养,知识好比武器,而修养则是知识内化后人们面对武器的态度和运用武器的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成才,先要成人。这已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可如今的教育,常常是迫切
23、填鸭、急功近利式的。三岁习得琴棋诗画,五岁要学奥数英语,十几岁包揽下国际奖项。孩子们一度尚未成年,便高度近视,身形佝偻,不堪重负。他们被急切地推上那条通往“成功”的金光大道,被现实和虚荣的光环包绕,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翻滚。而那看似“成功”了的教育背后,却是“名校学生退学荒废人生、复旦才子投毒杀人”这样惨痛的真相。西湖边每年挂出的横幅“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更是刺痛了行人的双眼。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答案我们都清楚,我们有的仅是知识而非修养。孔府大门前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匾额,两侧楹联上书曰:“富”字无头,文“章”通天。这是古人学习知识修身养性的态度,不图名利,只是为了心中所爱胸中所寄
2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孟子看重品性的养成,希望达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境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知识储备固然决定着生产力,而人们若以此为由,放纵欲望,无尽求索,心中没有“仁义礼智”的基本涵养,那与只会吃喝不懂爱与义的行尸走肉又有何异?领悟古今对比,由古看今,由文本中的“孝悌”看当今中国教育对学生教育重“知识”,轻“修养”的现状,来分析当今教育的缺失。对文本深入思考,联系现实,也是运用素材的一种方式。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的。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
25、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了经久的感动。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的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
26、,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了岁月的回声。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的做人,影响着我们的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
27、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8、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佳作赏析作为儒家的经典,孟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它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美文,作者从五个方面赞颂了孟子的思想、学识、人格和文采,表达了对孟子的礼赞之情。文章气势酣畅,语句精美,引用广博,见地深刻。写作借鉴1学拟
29、题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拟题,形象生动地概括出孟子其人的丰富文化内涵。2学总领开头段总领全文。“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从四个方面概括出孟子这座“文化宝藏”的内涵,总领着全文。3学引用第段至第段都大量引用了孟子的经典名句,好处有三:第一,引用名句增添文章文采,使整篇文章的语言文采飞扬;第二,丰富文章内容,所引名句多是千百年来孟子的浓缩和精华,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第三,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权威性。4学整句全文大量使用整句,如第段的“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句式整齐,声韵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文章流光
30、溢彩,活力四射,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5学结构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了排比式结构,五个“这是一个的孟子”分别作为五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放在段首,内容明晰,层次井然,结构优美。6学总结第段的四个“作为”照应了开头提到的四个方面,总结有力,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翻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明理知义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
31、于此。鱼被困在河滩上,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它们也终于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唐太宗赐绢惩顺德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
32、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翻译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会贪婪到这个地步呢?”但还吝惜他有功绩,就不惩罚他,只是在大殿中当众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
33、益处呢?”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其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范蠡出身贫寒,年轻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他与楚宛令文种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的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后来吴国大败越国,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他向勾践概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订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
34、“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范蠡亲自跋山涉水,访到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终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勾践灭吴之后,范蠡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齐国海边结庐而居。他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其贤明能干为齐人赏识。齐王把范蠡请进国都,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
35、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范蠡第三次迁居至陶,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之法,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人生教益优秀的人才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来发挥才干。辅佐原本就站在巅峰的君主成就霸业并不困难,难的是范蠡能在越王穷途末路之时挺身而出,帮助越王实现从一败涂地到春秋霸主的华丽“逆袭”。这足以证明范蠡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才能。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选BA项,“无”通“毋”。
36、C项,“颁”通“斑”。D项,“涂”通“途”。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违农时违: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C谨庠序之教 序:秩序D谷不可胜食也 谷:泛指粮食解析:选C序:指学校。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CA项,加:更;夸大。B项,直:只是、不过;通“值”,价钱。C项,兵:兵器。D项,胜:尽;超过,胜过。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填然鼓之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王无罪岁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解析:选BA项,鼓:名词作动词,击鼓。C项,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D项,衣:名词作动词,穿。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
37、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解析:选DD项,“可以”,意思是“能够”。古今同义。A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B项,无望,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C项,然而,古义:为两个词,“然”是代词,这样;“而”是连词,却。今义:为一个词,用在句子开头表转折。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展开之初,梁惠王的疑问是:“,?”(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实行“王道”或“仁政”的措施中,表现渔业方面的措施和结果的句子是:“,。”(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实行“仁政”的措施中,
38、表现林业方面的措施和结果的句子是:“,。”答案:(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
39、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寡人愿安承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
40、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御之?”(选自孟子见梁襄王)精读设计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厌恶(2)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恶:怎么(3)兄弟妻子离散 妻子: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妻子和孩子(4)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靠近,走近(5)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通“猝”,突然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此率兽而食人也 而:连词,表承接,来(2)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以:介词,在3.指出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
41、, 以为耻,感到耻辱(2)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3)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4.分析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杀人以梃与刃。句式:状语后置句(“以梃与刃”作“杀人”的状语,后置)译文: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2)其无后乎!句式:固定句式(“其乎”译为“大概吧”)译文:大概会没有后代吧!(3)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句式:固定句式(“如之何”译为“怎么”)译文: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4)王如施仁政于民。句式:状语后置句(“于民”作“施仁政”的状语,后置)译文: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42、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解析:选C这段话是梁惠王陈述以前的晋国和当下的晋国,根据语意及句末语气词“焉”“也”,以及句中语气词“于”,可以对比各个选项,确定答案为C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仲尼,一般指孔子
43、,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D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尊重兄长。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解析:选B“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9下面对两篇文章
44、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D从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解析:选CC项,“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不是孟子的意思。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45、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译文: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译文: 参考答案:(1)(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2)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
46、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大概会没有后代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的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
47、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选自寡人愿安承教)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
48、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选自孟子见梁襄王)三、
49、语言表达专练11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话题,仿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怀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施行“仁政”,他高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游说于诸侯国。将此内容依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进行组织即可。参考答案:孟子游说诸侯,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2文中有“数罟不入洿池”的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请针对这一共识写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答: 参考答案:呵护环境,取用有度;持续发展,希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