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3)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4)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
2、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视频、漫画、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视频欣赏、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渠道搜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更好地与高考全国卷模式相链接。 (4)通过阅读课本及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
3、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学情分析1.已有基础:高二学生之前已学过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关知识以及在影视上对明清的一些制度如军机处有所了解。2.认知能力: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在复习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及素养,更好与高考相链接。 3.身心水平:学生对政治史的内容觉得比较抽象、枯燥,这就需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深
4、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清政治概念,前后联系地分析政治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用辨证、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政治制度。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材料分析法、讲述法、谈话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 (展示图片)设问:请大家观察这几幅图片,看看大臣议事的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坐而论道站而论道跪而论道,说明了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以此导入本课。(二)授课过程 明清时期这里突出的特点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强调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君权的相权,主要是围绕君相问题的解决。(宰相。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宰”的本义为“主宰”,统领百官。“相”的本义是“辅佐
5、”。(相夫教子、吉人自有天相等)这两个字将这个官职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它在不同时期称谓不同。秦汉:丞相;隋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宋:中书门下;元:中书省。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辅佐皇帝,帮皇帝分担,毕竟皇帝是人,不是神,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他还有一职能:统领百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如果宰相野心太大,通过各种手段使得自己人气飙升,把朝廷里的小伙伴们都拉拢到自己旗下(来,快到我碗里来),就很有可能会君权造成威胁。)所以两代统治者都
6、想想尽办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直至明朝将宰相制度废除。一、明朝1.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通过四则材料,让学生总结出明朝废相的原因)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卷59 材料三: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统领各部宰相权力扩大。材料四:胡惟庸独相岁,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
7、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2)措施(启发学生找出答案)(3)影响(通过材料,分析明朝废相的影响)材料: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观念,宰相制度是“贤人政治”的体现,可以适度弥补君主世袭带来的一些弊病。废除宰相之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其恶果在明朝中、后期得到了充分体现。故后人云“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2. 内阁的出现 (通过材料说明废相使皇帝负担加重,于是有了内阁的逐步形成,以此过渡到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材料一: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
8、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材料二:“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1)确立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课本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且脉络清晰,因此可采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表格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又可以锻炼学生梳理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皇帝名号辅佐官员职权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 概念突破:票拟、批红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
9、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由太监用红笔抄出,交付施行,叫批红。(教师分析:比如说班里有好多事情,班主任处理不过来。那么班长就先拟定处理意见,这个停宿走读,这个罚扫地,那个擦窗户之类的,写在便利贴上边。批红就是班主任对于班长这些处理意见的认同与否。最终的决策要看票拟还是批红?批红。都是皇帝说了算。) 设问:内阁首辅能否等同于宰相 (通过材料分析内阁的性质) 材料一:(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
10、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宰相有制度所赋予得决策大权,有辅助皇帝和制约君权双重作用。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结合教材,大家应明白,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本身,不稳固,而是来自皇帝个人的支持和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言,更谈不上制约皇权了。(让学生回归课本:明朝内阁制度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
11、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制VS内阁制(通过表格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并通过高考题进行知识巩固。) (教师简单总结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自然过渡到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明朝通过一废一立(废宰相、立内阁)来强化君主专制,而清朝的君主也不甘落后,所采取的措施则使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到达顶峰的? 二、清朝1. 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君权 材料:“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2. 措施:(1)康熙:中枢分权(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军机处的设立
12、(播放视频,让学生边看视频边找出军机处设立的最初目的、职权、特点、意义等内容,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目的: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 “(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职权: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材料: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特点:简、速、密材料: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本应裁撤军机处,但由于这个机构便于皇帝对军政大事的独裁,结果不但未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其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 王业柱:中学历史
13、教学参考.关于军机处地位的分析 2015年第20期 材料: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台湾】徐宗懋清代军机处组织及职掌之研究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当日事当日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课后思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影响(三)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梳理,并总结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影响。七、板书设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4、的演变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1.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2)措施(3)影响:2.内阁的出现(1)确立过程(2)性质:(二)清朝1.背景:2.措施:(1)康熙:(2)雍正:(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影响八、教学反思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且能够联系现实、使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引用大量的史料,通过分析材料使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全国卷高考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