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 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A. 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B. 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C. 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 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详解】因其母是正后,少子辛是嫡长子,得以继承王位,说明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答案为D项。“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是在夏朝建立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B项;商朝时期没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
2、(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但在当时多妻(妾)制条件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继承中的矛盾冲突。2.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A. 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B. 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C.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D. 汉朝儒家倡
3、导的“纲常名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等信息可知,题干描述了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宗法观念,故A项正确;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候,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
4、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的封国与原居民糅合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并且发展了这种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主要强调了受封国的独立性,所以分封制的实行使封国形成为地方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化旧有的宗族因素,而是强调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A项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政治管理,国家政治管理也由松散趋向严密,B项错误。材料提到“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所以宗族
5、界限并没有彻底打破,C项错误。4.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
6、B项。神权政治是指神权 (也就是教会势力) 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排除C项。5. “三代”姓氏分而为二。“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A. 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B.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C. 民族大融合促进姓氏的发展D.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据材料“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
7、转化为姓男子反而不称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氏”由贵族的分封的标志变为女子娘家姓说明贵族的分封制的瓦解,故B选项正确;“三代”就是男权社会,故A选项错误;姓氏的变化没有反映民族大融合,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姓氏走向规范,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分封制与姓氏的关系,再据材料: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结合秦汉时期的特征可以推断出传统的分封制的瓦解的答案。6. 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说明“
8、制礼作乐”在当时的主要功能是A. 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B. 巩固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C. 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D. 规范广大民众的行为准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强调等级观念,上下贵贱有序,俨然成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的准则,有利于巩固西周社会等级秩序,和谐社会关系,故B项正确,D项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的形成,排除。C项,“制礼作乐”强调了贵贱等级秩序,并非平等,排除。7.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
9、退兵。这说明A. 盟约对租后具有政治约束B.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C. 荣辱与共的宗法宗族观念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从齐国君主退兵,说明认可盟誓有“世世子孙无相害,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的功效,进而得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尚存在着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D项正确;材料中呈现的齐鲁两国因为盟誓而重修于好,但这并不等同于盟约对各诸侯都有约束力,故A 项错误;从时间判断,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必须服从天子分封体系”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是周公,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所
10、谓的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8. 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表明了先秦时期A. 周王天下共主B. 政权借助族权C. 皇权至高无上D. 社会分工明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题干阐述了先秦时期天子建立诸侯国,诸侯、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而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这反映了西周时期分封制依靠宗法制即血缘关系来维护其政治统治,故本题选B选项。A选项与材料描述不符;C选项错在当时皇帝并不存在;D选项与材料无关。9. 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
11、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正确。孔子、孟子、荀子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正确,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错误,BD选项排除。10. “秦汉帝国的结构
12、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摸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A. 皇帝制度B. 世袭制度C. 大一统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材料的含义是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结合所学不难发现只有郡县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可以排除AC两项,这两项秦统一六国之前没有出现过;B项出现在西周时期。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
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大权总揽;“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1.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朝军功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军功的强调与奖赏,也在于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
14、价物”的标示。实际上,这就涉及了秦在非华夏地区的政治统治。从历史深远影响的角度看,秦朝的这种做法体现出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倾向B. 中央集权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推动C. 贵族等级特权被政府废除D. 军功爵提高了秦国士兵的战斗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朝军功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军功的强调与奖赏,也在于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价物”的标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军功爵制推动了大批的庶族地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这批庶族地主不光只有华夏族,也包括非华夏族,这体现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民族的融合,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法律制度的问题,A选项排除;贵族等级特
15、权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C选项排除;D选项属于军功爵制的短期影响,排除。12.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C. 行省制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行省制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知,行省是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行省拥有经济、政治、军事大权
16、,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因此地方权力相对较大,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不会导致地方势力的膨胀,故A项错误。行省制下,行省拥有经济、政治、军事大权,但并不能对中央的权力起到分权的作用,没有起到制衡的作用,故D项错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而不是行省,故B项错误。13.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内
17、、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14. 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时间阶段数量(单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44年间)8多科举制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67强薄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A. 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B. 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C. 使
18、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 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A项正确;B项逻辑关系错误,应该是使相出现是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使相主要在地方,并没有涉及分割相权,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是使相导致战争不断,这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5.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B. 皇
19、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魏征属于门下省,而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转程序门下省是可以参与决策程序的,是有权阻止最高指示下达的,所以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门下省本身的职权所决定的,即由于当时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已经制度化所决定的,“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是不符合魏征时期的事实的。门下省是不可以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的,门下省并不具备此项职能。分割相权不是为了避免君主独裁而是加强皇帝的权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20、。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16.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 枢密副使D. 知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枢密副使掌握军权,位同宰相,选项C正确;转运使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地位低于宰相,选项B排除;知府是地方官员,排除D。17. 汉旧仪载: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从西门入。即薨,移居第中,车驾往吊。赐棺、敛具、赠钱、葬地。葬日,公卿
21、以下会送”。在汉代,丞相这种权益的获得已成规制,这实质上反映了A. 君主专制严重削弱B. 君臣呈现单向交流C. 皇帝权力部分让渡D. 官僚工作效益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和材料“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可见丞相地位高,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丞相权力大,但这种权力最终来源于皇帝,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君主专制是加强的,故排除A。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君臣呈现单向交流,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官僚工作效益提高”的信息,故排除D。18. 北宋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阙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
22、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答案】C【解析】宋代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通过增设职位、分化事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材料中的“率一官而三人共之”“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答案为C项。这种现象是宋代政策带来的后果,排除A项;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9.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
23、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20. 唐太宗时期编撰的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定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24、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D 宗法制得到完善【答案】A【解析】由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可以看出新兴庶族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新兴氏族依靠科举制度,才可以入仕做官,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有关信息,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信息,故排除C;宗法制度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调整、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排除D。21. 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
25、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据此可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A. 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C. 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D. 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答案】B【解析】“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等字眼意在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权势者们、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工具,所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而非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以及 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等三个选项,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2.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
26、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 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C.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D.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体现的是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限民田”“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由此可知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故D正确;董仲舒和孟子的主张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虽然减轻人民负担,但是不能等同于代表人民的利益,A错误;“限民田”“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但是孟子主张中无法体现抑制兼并,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认同两者思想,C错误。【
27、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限民田”“塞兼并之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A. 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B. 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C. 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 提出了学校议政方式【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A项正确。B项与题干不符,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其思想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排除。C项与题干不符,题干未体
28、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与题干不符,题干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4.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理论属于意识形态方面,它根源于经济基础。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的原因25. 在近代
29、欧洲的某个时代,乐观的情绪逐渐成为主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成为人们的座右铭,君主们普遍以“开明”自居。这个时代可能出现于A. 智者运动影响下的古希腊B. 文艺复兴熏陶下的英国C. 宗教改革深化下的德国D. 启蒙运动洗礼下的法国【答案】D【解析】材料“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是启蒙运动时代康德的主张,这个时代可能出现于启蒙运动时期,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智者运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宗教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材料“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30、。26. 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在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教会研究开始重视科学B. 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C. 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D. 人们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答案】C【解析】【分析】由材料“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在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可知当时意大利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故选C;文艺复兴时期,教会没有由研究神学转向科学,
31、排除A;B只是文艺复兴的条件之一,排除;当时神学还没有推翻,人们的思想没有彻底解放,排除D。【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7. 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A. 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B. 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C. 坚持王权高于教权D. 批判神学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故选A;B提倡理性、科学的主要是启蒙运动,排除B;坚持王权高于教权符合宗教改革而不符合文艺复兴,排除C;宗教改革仍坚持宗教信仰,故排除D。28
32、. 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A. 多数人的利益表示B.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可知,卢梭认为主权者只是集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只能代表他自己,而且平等权利不能丧失,这说明公益社会应该是建立在对个人权利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而且是共同体
33、中每一个成员的理性意志,故B项正确,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公意是共同体的理性意志,并非统治者,排除D。29. 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C.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D. 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答案】B【解析】【详解】牛顿力学定律证明了自然界的规律,从物理学上否定上帝地位,“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划时代变化,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动牛顿力学定律的形成,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
34、A项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学上否定上帝造人说,对上帝的认识上产生划时代变化,B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物理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C项错误;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不具有划时代影响,D项错误。30. 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的引导宣传B. 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C. 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D. 自然经济的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主要是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重视家
35、族观念,侧重于耕读;而近代,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主张实业救国的思潮等兴起,故选C。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排除A;B项仅是古代家训形成的原因,排除;D项是变化产生的背景性因素之一,但与C相比不是最佳答案,毕竟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是发展的主旋律,排除。31. 1921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中说:“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权利;男女同工同酬等。”导致上述思想主张产生的因素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国家建立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
36、女子政治、经济和受教育地位的提高。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推动了女性的解放,故正确;中华民国的成立,民国政府倡导女性解放,故正确;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平等自由观念,推动了女性的解放,故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不符合材料时间,故错误,故本题选择A。32. 法国画家卡米耶毕沙罗擅长以补色体现景物的明暗变化,用原色做适当调整。以细碎的笔触体现光的颤动,造成模模糊糊的形象。与这一风格特点相似的作品是A. 格尔尼卡B. 向日葵C. 自由引导人民D.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7、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国画家卡米耶毕沙罗“擅长以补色体现景物的明暗变化,用原色做适当调整。以细碎的笔触体现光的颤动,造成模模糊糊的形象。”是印象派画家风格,B项风格与之相似;A项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C项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D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故选B。【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3.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不断转型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答案】C【解析】【详解】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
38、要原因,既有外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因素,也有内部中国社会变化和逐步转型的因素,故C项正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侵略和西学涌入,仅仅反映出外部的变化,故A、B两项错误。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仅仅反映出内部的变化,故D项错误。34.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
39、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认为,毛泽东的成功是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确立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所以材料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5.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
40、之分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C. 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D.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体现的是政策制定同国情相结合,说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A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历史人物不起决定作用,C选项排除。二、材料解析题36.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
41、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编自赵子平与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
42、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两个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答案】(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2)理由:西
43、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史实: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文化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等。【解析】【详解】(1)黄宗羲:根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根据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等可知其反对君主专制;由“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要求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卢梭:根据
44、材料一“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可知其反对专制暴政;由“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主张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等。(2)理由:根据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权力和国家统治传统等方面
45、,分析说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史实:按照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经济状况、思想文化内容中,寻找历史依据,作进一步说明,比如中国之小农经济对比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理学强化和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唐玄宗347唐肃宗164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宋朝北宋722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南宋6348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
46、比较研究等材料二 通常以 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
47、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唐宋选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答案】(1)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其它入仕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入仕途径更多样化。原因:科举制的发展;士族衰落,庶族崛起(社会经济、政治变化);宋代重文轻武国策等。(2)不同:西方一些重要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官员分为两类,政务类官员随执政党变动,业务类官员基本稳定。作用: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
48、政治发展需要;扩大选才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防止独断专权、有利公正廉明;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据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1)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经变化趋势,可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和入仕途径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原因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及相应的统治政策等方面来回答。(2)第一小问与唐宋选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据材料 “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
49、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等归纳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从文官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对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对官员素
50、质的提升及工作效率的提高等角度概括。【点睛】科举制的评价。积极作用:(1)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扩大官吏来源。(2)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3)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文学的繁荣。(4)把选拔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地方的稳定。消极作用:(1)考试内容束缚思想,导致士人长期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2)人才成为维护皇权的忠实奴仆。 (3)过分注重不切实际的学问,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开放性试题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
51、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
52、流。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
53、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解析】【详解】根据问题要求可知,本题答案由“提炼观点”、“阐述观点”与“总结观点”三部分组成。现以示例一为例进行解析。步骤一:提炼观点。根据题意要求,紧扣“时代与知识分子”的双向关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如下观点,即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步骤二:阐述观点。可以选取“春秋战国时期”和“清末”两个时段来阐述其观点。每一个时期的阐述应该注意紧扣“时代与知识分子”的双向关联,体现其历史贡献与时代局限
54、。具体阐述如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步骤三:总结观点。可以再次强调“时代与知识分子”的双向关联,同时坚持历史地的评价原则,反对苛求古人。即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