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5年广东省六校联考第四次模拟测试文综历史测试题 组题学校:珠海一中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有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
2、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I卷 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答案】D考点:宗法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清明时节祭祀自己的祖先的习俗是受宗
3、法制的影响,所以本题答案是D。13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题干中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比喻为哑铃,那么两头应该是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因为官营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家庭手工业则是分布广泛、人员众多,而民营手工业则受到官府的压制而属于哑铃的中间细长的部分,故选B。 14“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材料中“变乱
4、”指的是A鸦片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 D 辛亥革命【答案】D考点:辛亥革命。从材料“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可以看出这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翻了帝制,改阴历为阳历,故选D。15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中曾描述“这几年,好比是尼罗河的大泛滥,跟着来的是大群的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他们在那狂猛的文学大活动的洪水中已经练得一副好身手,他们的出现使得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期顿然有声有色!”材料中的“这几年”A维新思潮广泛传播 B 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C马克思主义逐渐受到国人关注 D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答案】C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材料“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的
5、后半期顿然有声有色”可以看出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主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引起了更多中国 人的关注。故选C。16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考点:日内瓦会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访晤英国”、“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1953年的日内瓦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朝鲜和印度
6、支那的和平问题,故本题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17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全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 B C D【答案】A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口号。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项是文革时期;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项是改革开放后的1992年,故选A。1819“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如果没有任何亲属,遗产应交给他那一族的人。”该法律条款最早可能出自A十二铜表法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7、【答案】A考点:罗马法。结合所学知识罗马于公元前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其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方面,由此可见其最早涉及到了财产的继承问题,所以选A。19教授马克壵谈到一场革命时说“它的斗争对象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而是一个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一革命后为下列哪一政体的建立提供前提?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共和制 C议会共和制 D 开明君主制【答案】B考点: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建设。从材料“它的斗争对象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而是一个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国家”可以看出这事
8、说的美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对的对象是英国,美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故选B。20“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答案】D考点:工业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题干材料的理
9、解能力。BC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表述错误,主义的泛滥早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所以泛滥不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主义的泛滥是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大量出现的,所以说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所以D正确。21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需要先进工人进行大规模“十字军讨伐”, 到所有一切生产粮食和燃料的区域去,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
10、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答案】A考点:根据第一段材料中“需要先进工人进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可知,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从而排除D;根据第二段材料中“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可知,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从而排除B、C,并再次否定D。22“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以下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19291933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B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C斯大林体制的僵化 D古巴导弹危机的出现【答案】D考点:自由和秩序是对立统一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因为经济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法国大革命是因为缺少了自由;斯大林体制是因为
11、高度集中,这些都是因为没有自由或者是秩序的其中一个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古巴导弹危机是因为美苏冷战,在全球争霸,和自由与秩序无关。23墨西哥小说家富恩特斯说“如果有什么事在今天世界上正在发展的话,那就是人民决定不再简单接受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而是寻找能将技术力量与他们自身传统的活力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材料中“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指的是A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B西方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C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D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答案】B考点:当今的发展模式,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寻找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冷战时期,只有两种发展模式,美国模
12、式和苏联模式,各国的发展模式或多或少受到美苏的控制,故选B。38.(28分)中西两大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泛,广绰庞繁,其中有亲和、有碰撞、更有交汇与融合。两大文化体系也在这亦抑亦蓄、共拒共融中伴随着东西方两大文化共同走向鼎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前一个时期。 材料综合自李翠玉中西文明交流的历
13、史考察材料二 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为中西文化之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存。在此过程中,一个古老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版)原著中文版序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东学西渐”的途径、主要特点。(6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西文明冲突与适应的重大事件?(8分)(3)材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14、?(4分)(4)和平与暴力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有人认为“文化交流中和平比暴力好”,也有人认为“暴力比和平来得快”。请依据所学做出评价。(6分)【答案】(1)途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2分)主要特点:没有大规模的展开;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交流的层面大多停留在物态文化,如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4分,任答二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原因: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成功地实现了文化转型;而中国由于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禁海锁国及资本主义萌芽微弱等原因,致使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文化未能充分发展。(4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2)冲突: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5、、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经济:自然经济顽强抵抗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适应:政治:总理衙门设立、海关总税务司设立;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经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思想:新思潮的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潮、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马克思主义。(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3)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2分) 理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得分)(4)评价:上述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具体论述分三个层次给分。层次一(单点论述):文明交流的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流形式
16、。无论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间, 还是各国之间, 或者是民间的商旅、教旅、学旅之行, 和平形式的交流, 一般占主导地位。(2分)层次二(双点论述):在层次一基础上的分析,非和平交流的背景是文明间存在矛盾、分歧、对立,乃至最终因不可调和而致的战争;战争是非和平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暴力交流。(4分)层次三(多点论述):在层次二基础上分析,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和平交流与非和平交流相生相伴,如影随形。纵向看,文明间既没有绝对的和平式交流,也没有永久的非和平式交流。二者通常是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各自文明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进行文明交流(6分)考点:近代中西方交流;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全球化等。(1)16世纪
17、以前,东方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西方,主要是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和路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的,此时的传播只是就中国的科技等传播到西方,范围小。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等,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原因要从文化方面中西方的不同进行分析。(2)近代中国中西方交往中,冲突与适应方面主要是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为了适应列强侵华的局面,便于同西方打交道,在政治上清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改革。(3)从材料“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可以看出是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进行分析的。概括材料可以得出作者的观点,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整合。(4)很明显,材料中二者的说法
18、都是片面的,文明之间的交往是要充分的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动荡和稳定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具体的分析。39(24分)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
19、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公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
20、,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裕仁天皇)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
21、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比较两种版本对抗日战争初期情况的表述有何变化?(6分)指出终战诏书中的的错误,并简析理由。(6分)(2)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6分)(3)概述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其中一种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概述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证。(4分)【答案】(1)变化:变化一:正面战场失
22、败的原因表述:2003年版本表述失败原因为片面抗战路线和国民政府的腐败。2012年版本表述为敌强我弱。 变化二: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表述:2003年版本表述不明确。2012年版本表述为正面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变化三:两个战场的各自地位与关系表述:2003年版本没表述。2012年版本表述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各自发挥重要作用。(每点2分共6分)错误:“已阅四载”(2分)说明日本的天皇政权只承认“向美、英两国宣战”即珍珠港事件以来这短短的4年战争,(2分)只承认对英美“终战”,而对中国自1931年的九一八及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全面侵华和东南亚一系列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他根本不予承认。(2分)(2)意
23、图:图1以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为主题,意图告诉大家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美国通过援助复兴西欧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图片解说1分,意图2分,共3分)图2把英法德等国的国旗排成风车状,并强调共同前进,其意图是肯定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图片解说1分,意图2分,共3分)(3)任意选择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观点一:“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依据:“包产到户”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合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4分)观点二:“包产到户”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2分)依据:“包产到户”使农业
24、经营较为分散,不利于现代机械化生产; 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导致农民生产力量较为薄弱,不利于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和现代化。(4分)观点三:兼顾以上两种观点亦可。(观点2分,依据4分)考点:抗日战争;马歇尔计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及其特点、原因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所学,另一方面要结合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认识,不可人云亦云。两个战场都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要注意区分阶段及每一个阶段两个战场的抗战态度及其结果。(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图片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两幅图片中的文字提示及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尤其是时间提示,在结合所学的有关马歇尔计划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内容分析归纳总结。(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用全面的观点,辩证地分析认识,同时注意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认识。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囿于某一种固定观点。-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