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468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七 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45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考点一商鞅变法基础梳理一、背景1.经济:(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2)各国进行变法。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二、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1)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2)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3)军

2、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2)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三、作用1.政治上:(1)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2)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经济上: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局限性:(1)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重农抑商成为明清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3、归纳提升一、商鞅变法的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4.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沉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二、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2.废除井田,

4、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基础梳理一、背景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赋税繁重,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4.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

5、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2)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二、内容及作用措施内容作用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实行俸禄制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之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6、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归纳提升一、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主要内容(1)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实行连坐法;(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3)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1)经济上推行均田制、租调制;(2)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3)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4)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

7、通汉婚、说汉语、改汉制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封建化改革成功原因(1)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2)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的要求;(3)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4)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2)改革措施全面;(3)冯太后支持;(4)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续表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进步性(1)它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2)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

8、产生了深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二、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巩固了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

9、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考点三王安石变法基础梳理一、背景1.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政策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的形成。2.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起义不断。3.民族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4.有利条件:(1)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2)面对财政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二、内容及具体作用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

10、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军事: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政治:育才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

11、才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三、评价1.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改革实质上是地主阶级推动的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部分调整。2.显著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2)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善“积贫”的局面。(3)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3.不足:(1) 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新法实行过于急进。归纳提升一、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发生在封建社会中期根本目的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

12、建立新制度挽救北宋王朝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实质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确立了封建制度,废除了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法也基本被废除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2)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3)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

13、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1.(12分)材料汉代教育领域的改革汉初汉沿秦制,于诸子百家各立博士,其数多至数十人。朝廷所崇信的学术,黄老之外,便是申韩,对于儒家思想并不重视汉文帝时采纳贾谊的主张,以礼乐教化转移风俗,儒家思想才渐渐抬头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增置五经博士,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50人,以受经术,期限为1年。弟子员主要选自民间18岁以上的子弟。毕业后,能通一经以上的可补“文学掌故”,等第高的可充任郎

14、官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到汉代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发展教育的政治背景,并说明其影响。(6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武帝增置五经博士,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结合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局面,从思想学派的数量方面可知,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材料“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50人等第高的可充任郎官”,结合战国时期儒学关注政治现实的史实,从儒学的教育功能方面可知,教育的政治功能越来越突出;结合战国时期教育领域是私学兴起,以及汉代创办太学和地方教育体系等史实可知,从私学兴盛到禁止私学,发展官学。第(2)题第一问背景,

15、结合汉武帝发展教育是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实现加强君权、消除王国威胁、维护大一统的政治目的等史实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第二问影响,结合汉武帝发展教育的内容是独尊儒学可知,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压制了其他各家思想的发展;从材料“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50人,以受经术,期限为1年毕业后,能通一经以上的可补文学掌故,等第高的可充任郎官”,从教育培养的对象可知,为政府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官员。答案:(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私学兴盛到禁止私学,发展官学;教育的政治功能越来越突出。(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政治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

16、题。(3分)影响:为政府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官员;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压制了其他各家思想的发展。(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宋代城市经济活跃,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等问题出现。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爆发的中心。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

17、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葬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至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建立城市防疫制度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的城市防疫制度。(6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宋代城市经济活跃,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可知,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据材料“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城市土地、水源等资

18、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等问题出现”以及“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爆发的中心”可知,城市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据材料“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可知,城市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可推知传统防疫制度的缺失;据所学汉代到元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可知,宋代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据所学宋明理学的知识可知,统治者受儒家重民爱民思想的影响;据所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可知,中医等科技的进步等。第(2)题据材料“宋代城市经济活跃,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

19、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可知,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据材料“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葬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可知,措施全面;据材料“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可知,效果明显等。答案:(1)背景: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传统防疫制度的缺失;宋代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受儒家重民爱民思想的影响;中医等科技的进步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2)评价: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措施全面;效果明显等。(6分)【备选习题】(1

20、5分)材料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进行爵制改革,开始推行实封的王爵、开国爵与虚封的散爵并行的爵位制度。孝文帝实行的散爵是承袭北魏前期虚封的五等爵制而来的。而实行的实封爵,则是新推行的爵制。由于虚封的散爵制与实封的王爵、开国爵制并行,所以,尽管散爵的封地依然与北魏前期五等爵的封地一样,都具有虚封的性质,但在实封爵封地存在的影响下,却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这种变化不能改变散爵封地的虚封性质,但北魏国家要使散爵封地适应两种不同性质爵制同时并存状况的做法,构成北魏国家封授散爵封地的一些特点。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散爵封地由原来以晋代郡、县为名称,改为以北魏所设郡、县为名称。并且,由于散爵封地由郡太守、县令

21、进行治理,还可以被作为开国爵的封地来封授,散爵的封地与爵位等级已经没有联系。但散爵封地的封授与开国爵相同,也实行籍贯回避。总体而言,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以实封爵为主导的分封制,散爵封地的封授只是这种分封制的补充。摘编自张鹤泉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孝文帝实行的散爵是承袭北魏前期虚封的五等爵制而来的”可知继承与发展;据材料“散爵封地由原来以晋代郡、县为名称,改为以北魏所设郡、县为名称。并且,由于散爵封地由郡太守散爵的封地与爵位

22、等级已经没有联系”可知有一定效果;据材料“但散爵封地的封授与开国爵相同,也实行籍贯回避”可知受汉制影响;据材料“但北魏国家要使散爵封地适应两种不同性质爵制同时并存状况的做法,构成北魏国家封授散爵封地的一些特点”可知保留民族特色。第(2)题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可知,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材料“总体而言,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以实封爵为主导的分封制,散爵封地的封授只是这种分封制的补充”可知其本质是对分封制的补充,并没有改变分封制所带来的弊病。答案:(1)特点:继承与发展;有一定效果;受汉制影响;保留民族特色等。(答出三点给9分)(2)影响: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本质是对分封制的补充,并没有改变分封制所带来的弊病等。(答出两点给6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