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332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 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四)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 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

2、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他者” 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知,包括对一个国家民众自我文化意象的认知;一国民众对自我文化的 认同,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各样“他者”眼中的文化观察作为反观自我的“镜子”。两 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 整体联动。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 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一是根基。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离开根基的建设, 把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仅仅理解为一种设计、传播,便如同在花瓶中插进无根的花枝。文化建 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

3、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 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 98%;互联网 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认清当代中国 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 命力的根基。二是灵魂。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只 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 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4、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 觉行动的一部分。三是持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 国人曾经陷入迷茫。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 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代 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 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四是创新。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 看到,中华民族及

5、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 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 一路向前。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 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五是气度。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 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 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我们

6、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 样 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节选自人民日报)A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建立国 家文化形象的根基。B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 们追求的文化精神。C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善于向世界讲述中 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D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点,学会 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2. 下

7、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且对于 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B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 覆盖率已达 98%,互联网也能传到村一级。C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D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上,也还 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

8、象,必须要从根基、灵魂、持守、 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B第四段举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认 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C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五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主张,即在 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中丰富自我。D“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 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

9、柔软的地面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 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

10、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而且还有病。”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 很美,老爷爷。真的。”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怎么好?”少女不懂。“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

11、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

12、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 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 里”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

13、疼。”“你明天来吗,老爷爷?”“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 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

14、,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 分)()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 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 发生的背景。C文尾少女听说

15、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 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 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5. 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6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 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光明网):中国拥有

16、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 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 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 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 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

17、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 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 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 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 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 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一个小小的

18、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 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 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 “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 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 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

19、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 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 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 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 业创新能力不足,

20、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 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 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 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 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 手。企业首先要

21、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 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 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 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 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 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

22、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 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A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 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B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 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 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

23、精益求精,努力 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E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 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9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永初二年,庆之除殿中员外将军,又随伯符隶到彦之 北伐。伯符病归,仍隶檀道济。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初戍 钱塘新城,及还,领淮陵太守。领军将军刘湛知之,欲相引接,谓之日:“卿在省年月

24、久,比 当相论。”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不负以此仰累。”大明三年,司空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复以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率众讨之。诞遣客沈道愍赍书说庆 之,饷以玉环刀。庆之遣道愁反,数以罪恶。庆之至城下,诞登楼谓曰:“沈公,君白首之年, 何为来此?”庆之曰:“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甚耳。”庆之塞堑,造攻道,立 行楼土山并诸攻具。诞饷庆之食,提挈者百余人,庆之不开,悉焚之。诞于城上投函表,令 庆之为送。庆之曰:“我奉制讨贼,不得为汝送表。”每攻城,庆之辄身先士卒。上戒之曰:“卿为统任,当令处分有方,何须身受矢石邪?”自四月至七月,乃屠城斩诞。庆之居清明门外,有宅

25、四所,室宇甚丽。又 有园舍在娄湖,庆之一夜携子孙徙居之,以宅还宫,悉移亲戚中表于娄湖,列门同闬焉。中兴 身享大国,家素富厚,产业累万金,奴僮千计。再献钱千万、谷万斛,以始兴封优近,求改 封南海郡,不许。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上逼 令作诗,庆之日:“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上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 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上甚悦。众坐并称其辞意之美。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行而前。庆之叹曰:“故是昔时 沈公。”时诸沈为劫首者数十人,士民悉患之。庆之诡为置酒大会,一时杀之,于是合境肃清

26、, 人皆喜悦。(节选自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沈庆之,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 l 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B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C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D上尝欢饮/普令群臣斌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除,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意思是“除去旧职”。文中说沈庆之除去殿中员外将 军之职,与赵伯符跟随到彦之

27、北伐。B奉制,指接受天子的命令。古代帝王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 策、制、诏、诰、戒和朱批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C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内为中,外为表, 合而称之为“中表”。D封,即分封这种制度始于西周,后世继承。分封对象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异姓功 臣宿将。封地所有者拥有这块土地上的税收、征兵等权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沈庆之不逢迎,拒绝拉拢。领军将军刘湛很欣赏他,说他在台省任职很久了,想要推 荐他,沈庆之认为自己会有机会调动官职,严肃地拒绝了。B沈庆之不贪心,拒绝腐蚀

28、。他率军讨伐竟陵王刘诞,刘诞派沈道愍来劝说他,并送他 玉环刀;沈庆之拒收其礼,;并斥责了刘诞造反的罪恶。C沈庆之不惜命,身先士卒。尽管己是白首之年,但在攻打广陵城的战斗中,他总是冲 锋在前,以至于皇帝都告诫他应以指挥为重,不必上阵冒险。D沈庆之不吝啬,大方捐赠。他拥有娄湖宏大的园舍,享受大型封国,家产丰厚,奴仆 甚众,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能慷慨解囊,多次捐献钱谷,数额巨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耳。(2)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行而前。(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行舟忆永

29、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长 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 路途遥远。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 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C颈联

30、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 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 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 永。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共 5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1)蜀道难一文中,虚写映衬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句

31、子是 , 。(2)曹刿论战中既表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又是曹刿认为应战的决定因素 的句子是 , , 。第 II 卷表达题(80 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日本宇航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的航天技术不以为然,事实上“长征”运载火箭已发射了 100多次,而日本的主力火箭“H-2A”执行发射任务才不过 13 次。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 此玲珑剔透又如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的教育体系也登堂入室,私塾成了布满

32、历史尘蠹的老朽,科学成了新宠。平时如有什么思考,应该及时地把它写出来,不能只是在口头上与人交谈,如果述而 不作,时间一长,先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就会忘掉了。那时他虽已被撤职罢官,但是“身在江湖,心悬魏阙”,仍心系国家大事,关注政局的 变化。二战爆发后,一直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1940 年春天,多 数下院议员都明确表示政府无能,首相应当辞职。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惨遭失败。 随后,丘吉尔临危受命,在困难时期挑起了国家的大梁。ABC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洪崖洞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掐丝壶瓶、根雕作品、蜜蜡手串、内画鼻烟壶等多 种工艺品,使人应

33、接不暇,惊喜不已。B. 昨天下午,王大爷突然晕倒在世贸天阶 AJ 旗舰店的大厅里,后经迅速赶到的 120 急 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旗舰店保安、在场顾客的救护下,王大爷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 离了危险。C在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 55 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 中医学习班,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D我真后悔,怎么为一时的意见不合,就和自己共患难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您借走古文观止已有数月,望能璧还于我。 B拙作奉上,深感不安,请不吝赐教。 C获悉贵店开张,家父特备薄礼一份,敬请笑纳。 D母校将迎来百年庆典,期待

34、您拨冗光临。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6 分)在 1955 年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元帅军衔及勋章授予典礼上,林彪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虽然本人未到场), 。纵观林彪的一生,其成功, ; 其失败,也是政治上野心膨胀的结果。军事上,他战功卓著,在长征、抗日战争,尤其是解 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所以位高权重,成为党内的二号人 物。其后期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与中央相左,反对毛主席,甚至要杀害毛主席已达到自己 篡党夺权的目的。给党和国家在国内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林彪一 辈子也没超越自己的老师

35、聂荣臻和叶剑英。21. 下面的图表是一家研究机构对 20 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数据,请根据要求答题。(5 分)类别身高(平均)体重(平均)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 100)70 年代155.5 厘米41.3 公斤99.0480 年代158.6 厘米42.1 公斤97.3790 年代160.6 厘米46.5 公斤90.86(1)根据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3 分)(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 20 字)(2 分)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不久前,一则关于中国游客在泰国餐厅

36、抢虾的新闻引爆舆论,一些网民纷纷指责中国游 客“素质”低。可没过多久,相关媒体却爆出,这段热传的视频至少有两年的历史。更关键 的是,视频中的中国游客之所以“抢虾”,是因餐厅其他食物太少,只有虾能随意取食,但是 取食钳又太少,而旅行团又在催促游客尽快就餐。在这件事情中,某些媒体显然充当了“造 谣者”的不光彩角色。然而,一则毫无价值的旧闻,何以能成为热门话题?更重要的是,类似事件,近年来已 出现多次。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针对网民、造谣者、中国游客或其他相关方的行为写一篇 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

37、018 届高三周测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1.【答案】C【解析】原文中,“通变智慧”“自强意识”“实干品质”等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 明体现”,由此可见创新不仅停留在理论上,也要表现在行动上。2. 【答案】B【解析】范围失当。原文“我们初步建成了”,选项表述“已经建成了”。3. 【答案】C【解析】全文为总分关系,最后一段不是对前文的总结。(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4【答案】C【解析】没有画完,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应是运用心理描写)5【答案】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

38、表现 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 其内心的淡定从容;描写少女对落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 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任意答对三点即可)6【答案】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伦理 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 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地看落日,乐观平 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 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7.

39、【答案】A【解析】“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 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8. 【答案】BE【解析】A.“不在而在”说法绝对;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 个小小的圆珠笔”;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 充分条件“只要 就”。9. 【答案】问题:技术上有差距。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 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必答归纳,答满 4 点得 2 分)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0、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答出两点既可,1 点 1 分,共 2 分,言之成理既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10【答案】D【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 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 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句中,“

41、庆之”是人名,作主语,其前应断开,副词“辄”表承 接,不可与其后内容断开。11【答案】A【解析】“除”的意思是“任命、授予官职”。选项以今释古。12【答案】D【解析】“多次捐献”错误,原文“再献钱千万、谷万斛”,“再献”是两次捐献。选项重点词 语解释错误。13【答案】(1)朝廷认为您狂躁愚蠢,不值得劳烦年轻人,所以就让我来了。(5 分)(2)沈庆之通达显贵之后,同乡旧人中过去轻视沈庆之的人,后来见到他都跪行到他面前。(5 分)【解析】重点词语:“以”“劳烦、麻烦”“仆”“既”“素”“膝行”。(二)古代诗歌鉴赏(11 分)14【答案】B2 分,E3 分;【解析】B 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

42、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 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 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 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15【答案】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 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 想之情。(事情 1 分,对“南来”的分析 2 分。意同即可。)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 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典故 1 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 2 分。意同即可。)(

43、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5 分)16. 【答案】(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 【答案】B【解析】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这里应改“不以为意”。玲珑剔透,正 确。其形容的对象有两个,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形容人聪明伶俐。把“登 堂入室”误解为“进入”。望文生义,“作”是创作的意思。“述而不作”是指只阐述前人的理论、 演说,而自己并不提出新的见解。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 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 假隐士。

44、属多义成语,正确。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注意区别“临危授命”。18. 【答案】A;【解析】B.固定搭配失当,应为在下(或经的救护)。C.介词位置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在” 放在“屠呦呦”后面。D.介词残缺。在“就”后面加“与”。“和”只是第四级句子结构中的介词, 不可当第一级句子结构的介词用。19. 【答案】A璧还:敬辞,原璧退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A 项语境应用谦辞。20. 【答案】(1)超越了他(在黄埔军校的)老师聂荣臻和叶剑英。(2)是军事上与政治上双 重发力的结果。(3)政治上,他紧跟中央,拥护毛主席。21. 【答案】(1) 80 后、90 后中学生,平均身高、体重都较 70 后增加

45、了,但身体机能综合 素质却下降了。(3 分,把握三个“比较”;出生类别、身高体重、机能综合素质,分别 1 分, 意思对即可)(2)生活条件好了(营养好了),但身体锻炼少了。(2 分,其他理由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四、作文。(60 分)22.【试题分析】【易错警示】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材料方面,要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对立性、真实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给驱动任务”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不能离开此要求,离开则属离题。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写作角度。写作任务是什么?一定分析透彻,否

46、则累死也无功。例如这则作文,写作任务是让 考生针对针对网民、造谣者、中国游客或其他相关方的行为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因此,考生千万不能脱离材料所给的驱动任务而另立炉灶,否则很容易 跑题。例文:谣言止于智者更当止于真相一些“大 V”成为“大谣”的传声筒和扩音器,这种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和警惕。“秦 火火”等人为什么能推出 3000 多条谣言,公然声称“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原因之一就在 于他们善于“借力”,把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大 V”当成了自己的传谣渠道。古人云:“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在网络信息实现快速、高 效、全面传播的同时,网络谣言也像是“

47、流行性病毒”,通过一个个不明真相的“感染者”扩 散至社会各个角落。传播网络谣言的大军中,甚至不乏较高知名度的“大 V”。一些制造谣言 者名不见经传,他们“制作加工”的谣言也本无兴风作浪之机,但某些“大 V”不探明真相甚 至借传播谣言之机博取关注成为“大谣”,便助长了网络谣言传播的势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秦火火”们毫无底线地炒作热点、制造谣言,“大谣”们毫无 责任感地评论转发、煽动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样“一根绳上的蚂蚱”影响了社会稳定,损害 了国家形象,无耻利用网民的热情和正义感,理当受到“重拳整治”。然而笔者也不禁要问, 打击网络谣言势必要给“秦火火”们一些颜色看看,给“大谣”们一些滋味尝

48、尝,但这些就 足够了么?1947 年产生了一条著名的谣言决定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也就是 说,谣言产生跟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模糊性成正比。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 几率和效应越大。我们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重要性和模糊性其中一个要素趋向于零,谣 言便不容易产生。所以,披露真相、消除模糊性是“根除”谣言的一剂“良药”。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谣言传遍天下,真理刚刚穿鞋;当谣言已经深入人心,真理开始 上跑道;当谣言已经深入骨髓,真理开始全方位出动做工作,老是慢半拍,所以事倍功半。“秦 火火”之流叫嚣的“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其中有各种势力的“搅拌”,但为何独独真相缺席?谣言

49、止于智者,更当止于真相。要使谣言无立锥之地,还需真相在纷纭的网络生态中生 根发芽。这其中需要政府、媒体、网民的协调努力,共同维护真相的尊严。【参考译文】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永初二年,沈庆之被任命为殿中员外将军,又随着赵伯符在到彦之的率领下北伐。赵伯符生病后返回,仍从属于檀道济。檀道济回朝告诉太祖,称 赞沈庆之忠诚谨慎通晓军事,皇上让他担任领队防守东掖门。(后来沈庆之)出京戍守钱塘新 城,等到还朝,兼任淮陵太守,领军将军刘湛知道后,想要他从中引荐,对他说:“你在台省 年月已经很久了,早该当相了。”沈庆之严肃地说:“下官在台省十年,自然应该有所调动, 不再因此仰仗劳累您。”大明三年,司空竟

50、陵王刘诞占据广陵反叛,皇上又任用沈庆之为车骑 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率领军队讨伐刘诞。刘诞派遣门客沈道愍带着书信去劝说沈庆之, 送给他玉环刀。沈庆之让沈道愍回去,斥责了刘诞造反的罪恶。沈庆之到了城下,刘诞登楼 对他说:“沈公,你白头之年,为什么还到这里来? ”沈庆之说:“朝廷认为您狂妄愚蠢,不 值得劳烦年轻人,所以就让我来了。”沈庆之诸塞了护城河,挖掘进攻的通道,建造行楼、土 山和准备各种进攻器具。刘诞送给沈庆之食物,提送的有一百多人,沈庆之并不打开,而把 它们全部烧掉。刘诞在城上投下函表,让沈庆之为他转送。沈庆之说:“我奉命讨贼,不能为 你送表。”每次攻城,沈庆之总是身先士卒。 皇上告诫他说

51、:“卿担任统帅,应当是指挥有方, 何须自身承受弓箭和石头呢? ”从四月到七月, 终于杀进城中,斩了刘诞。沈庆之住在清 明门外,有四所宅院,房屋非常华丽。又有园林在娄湖,沈庆之一夜之间带领子孙迁居到那 里,把宅院还给了公家,把内外亲戚都迁到了娄湖,各家的门都开在同一巷子里。中兴后他 享受着大型的封国,家财一向丰厚,产业累计万金,奴仆数以千计, 两次捐钱一千万,谷一 万斛,因为始兴郡的封地质量好、距离近,请求改封南海郡,(皇上)没有批准。皇上曾经饮 酒饮得很高兴,便让群臣通通地作诗,沈庆之粗略地有点口头表达能力,但是不会写字,每 当要签署文件的时候,则遗憾眼不识字。皇上逼着让他作诗,沈庆之说:“臣不会写字,请让 我口授给师伯。”皇上就让顏师伯执笔。沈庆之口授说:“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 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皇上非常高兴,在座众人都称赞他的辞意美 妙。沈庆之通达显贵之后,同乡旧人中过去轻视沈庆之的人,后來见到他都跪行到他的面前。 沈庆之叹息说:“(我)还是从前的那个沈公啊。”当时姓沈而做盗贼首领的有几十个人,民众 都把他们当作祸害。沈庆之假装为他们设酒举行大型宴会,一下子把他们全部杀掉,于是全 境太平,人们都很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