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课后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085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课后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课后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课后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课后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课后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课后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010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文本见本节“备考技巧”【例5】),完成文后问题。1. 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B. 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C. 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 D.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解析:枝蔓状城市指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而成的城市体系;据第二段,应是“市区”即主城区。答案:B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2、意(2010安徽蚌埠质检)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生活对于民族的每个成员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

3、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

4、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

5、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分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有改动)2. 下列对划线句“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句中的“其”指的是“传统的一个新成分”。B. “与原型的同异”中

6、的“原型”指所学的外来文化。C. “虽未必面目全非”,意味着“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后有可能是“面目全非”的。D. 整个句子强调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解析:强调的是变化后的文化传统与原来的不同。答案:D考点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

7、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

8、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

9、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

10、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3.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B. 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C. 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D. 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

11、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解析:论语可靠地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错。答案:D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B. 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C. 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D. 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

12、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解析: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答案:B考点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0安徽巢湖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从“变话”看六十年变化李勇人民解放军进北京后不久,老同盟会会员、南社创始人、诗人柳亚子先生呈诗毛泽东,开首两句是:“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毛泽东唱和一首,最末两句是:“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两位诗人以独特的话语方式交流,其背后的深意,则需在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语境中去体会。而在今日,人们的交往话语却是另一种风格。你可能接到朋友的这类短信:“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收短信后可能

13、这样回复:“只要老哥你埋单,我打的飞速赶到。”这番对话,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大体保持稳定。而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发端于民间,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中国社会巨变洪流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捕捉、深刻理解了这种话语变化趋势,逐渐形成了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方式,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革命年代不断号召和凝聚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伟人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全新的话语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整个社会话语激情澎湃,呈现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的特点,如“抗美援朝,

14、保家卫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在极“左”时期,从“坚决打退”发展到“横扫一切”,连恋人之间的通信,也充斥着这类语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话语表达进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变化期。这种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呈现的特点是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以及“经济建设为中心”语境下对财富的追求。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南西北中,发财在广东”等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下海”“申奥”“入世”、炒股、买房、“奔小康”、依法治国一长串热词相继涌现,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而由于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社会语言的流

15、变也由点到面,由一隅走俏到风行全国。如广东方言词汇“的士”“搞定”“埋单”和东北方言“忽悠”,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为代表的新话语日益深入人心。而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也使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成为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在网络时代,年轻的“新新人类”创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话语,如“东东、美眉、雷人”等等。这些话语创造,虽然还有争议,但已经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丰富内涵,映照出人们心

16、灵世界的多彩变幻,构成了60年中国社会历史巨变的别样风景。(选自200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5.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而此前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保持稳定。B. 社会的发展会引起语言文字的变革,这些变革发端民间、顺应历史,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C.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D. 建国60年来,从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话语、尊重知识和追求财富话语,一直到网络新话语,这些“变话”现象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解析:A项应是“曾数千年大体保持稳定”;B项以偏概全;C项的逻辑关系混乱。答案:D.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