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9876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卷四(第3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检测卷四(第3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2019临川二中检测)1930年秋,泰戈尔对苏联进行访问,他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办法是治病的办法,短期是有效的,但“这种疗法不能持久”。“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B.苏联工业落后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C.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经营引发社会动荡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1930年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在初期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在后期其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2.(2019三明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俄国的

2、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 D.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分析可知,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3.(2019湖北孝感高中检测)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谢叶辛说:“列宁给了人类一种鲜明的典范,即人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有可

3、能在他去世之后,俄罗斯走上另外一条繁荣的生活道路。很遗憾,列宁所实施的这种实践活动最后还是没有继续进行下去。我认为,整个世界失去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机会。”“列宁所实施的这种实践活动”具体是指()A.城市武装起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后来在斯大林时期逐渐被取消,因而列宁的这种正确的实践活动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答案为C项。4. 1922年5月,苏俄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法令还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由此推断当时

4、的俄国()A.实行余粮征集制B.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推行C.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答案】C【解析】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材料是1921年3月颁布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模式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可知反映的是私人可以开办小企业,故C项正确;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5.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在苏俄考察(1920年冬1922年春),著有饿乡纪程,其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的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试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A.基本上反映了当时

5、苏俄的经济探索B.设想在中国实行新经济政策C.证明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是对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答案】A【解析】由“1920年冬1922年春”“共产主义的实验室”“颠之倒之”“社会主义的化合物”等可知,瞿秋白的言论反映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选A项。6.有学者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A.是斯大林的创举,应长期坚持B.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唯一途径C.在一定时期适合苏联国情,有一定的

6、合理性D.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不是唯一的”,排除B项。据材料“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7.(2019日照高一检测)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这表明经济大危机时期()A.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而陷入动荡B.贫富悬殊导致工人运动高涨C.人们对现有社会制度产生怀疑D.法西斯滋长威胁到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社会革命”“将反

7、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可知,材料表明经济大危机时期人们对现有社会制度产生怀疑,故C正确;A、B、D表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罗斯福在1932年总统竞选演说中讲道:“政府责任之一,是照顾那些陷入逆境以致没有帮助就连生存必需物资也得不到的公民,这一职责是每个文明国家都公认的”这表明罗斯福的出发点是()A.调整农业政策B.整顿全国财政金融体系C.稳定社会秩序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答案】C【解析】由材料“政府责任之一,是照顾那些陷入逆境以致没有帮助就连生存必需物资也得不到的公民”,说明罗斯福新政是从民众生存出发,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民众生存的出发点,故B项错误;保障民众生存

8、所必需的物资,便能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民众生存的出发点,故D项错误。9.下图所示情景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该措施是()A.整顿财政金融 B.进行社会立法C.调节农业生产 D.实行以工代赈【答案】D【解析】罗斯福采取修建公共工程,提供就业的方式进行社会救济的以工代赈措施,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10.(2019武汉高一检测)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曾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这里他主要是强调()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对经济进行控制

9、调节 D.权力的制衡原则【答案】C【解析】企业应该公平经营体现了材料“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但它只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不能整体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故A错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针对的主要是美国社会下层民众,而“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主要是针对资本家而言的,故B错误;强调纪律就意味着要对“自由”的经济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调节,故C正确;权力的制衡原则强调的是制衡,故D错误。11.罗斯福在新政不断遭到攻击时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

10、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B.美国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偶然性C.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D.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问题是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A、B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12.下图是一幅关于美国经济的图表,数据表明()A.新政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B.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C.新政对美国的经济作用不大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表格数据可知19291933年美国国民

11、生产总值骤降,但1933年后逐年上升,说明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故B项正确。1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国家干预经济B.反对消费C.主张经济自由放任D.反对经济全球化【答案】A【解析】凯恩斯主张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14.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在20年间获得高速发展;70年代后期,政府住房改革的目标之一调整为鼓励住房自有化,部分质量好的社会住房被购买而成为私产。其主要目的是()A.减轻政府负担 B.改善平民住房条件C.发展社会福利 D.加强

12、政府干预住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出现了社会住房由国家发展转变为私有化,结合福利制度使政府财政开支不堪重负,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减轻政府负担,故A项正确。15.(2019洛阳高一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的平均周期越来越长,与此同时,危机持续的时间却越来越短,所造成的破坏力也大大下降。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B.第三产业的兴起C.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 D.知识经济的兴起【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现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因此应对危机的能力有所增强,故A正确。16.

13、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答案】B【解析】材料无法体现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故D项错误。17.“据欧盟统计局统计,芬兰对工薪者征收的所得税,加上雇主为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在2001年占到工薪者工作收入的44.2%。芬兰的

14、各种税收加在一起,在2001年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6%。”这则材料说明()A.福利国家的高福利是建立在高税收基础之上的B.福利国家因财政负担加重而竞争力下降C.福利过度发展,会使人们懒惰成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D.福利国家鉴于开支巨大,纷纷放弃福利制度【答案】A【解析】芬兰是一个社会福利程度很高的福利国家。而材料表明芬兰也是一个高税收的国家,芬兰的社会福利是建立在高税收基础之上的。18.凯恩斯因有效解决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问题而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而到了70年代“滞胀”出现后,他又被称为“战后滞胀病之母”。凯恩斯主义失灵从侧面说明了()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并非万能B.计划经济和

15、市场经济不可调和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倒退D.应不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答案】A【解析】凯恩斯主义应对了自由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危机,但是又导致经济“滞胀”的局面,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并非万能,故A项正确。19.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GNP: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19681972年4.3%3.2%4.8%19731975年2.4%5.3%9.4%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有()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削减社会福利开支A. B. C. D.【答案】A【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197

16、31975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失业率增加,物价上升,这说明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为了走出困境,这一时期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20.1984年,撒切尔夫人对企业领袖说:“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改变英国,从仰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认为英国应该()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C.出售大型国有企业 D.加大经济干预力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赖他人”指的是福利政策,故“转为自力更生”指的是削减社会福利开支,B项正确。21.赫鲁晓夫的孙女赫鲁晓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其祖父不应成为

17、一个罪人,甚至认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20世纪俄罗斯四起重大事件之一(其他三件为1917年十月革命,1945年战胜纳粹德国,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赫鲁晓娃观点的历史依据是()A.赫鲁晓夫最早破除个人迷信B.赫鲁晓夫推出“玉米运动”C.赫鲁晓夫导演了古巴导弹危机D.赫鲁晓夫扩大了企业自主权【答案】A【解析】赫鲁晓娃肯定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做法,认为其是“20世纪俄罗斯四起重大事件之一”,主要是因为秘密报告最早破除个人迷信,促进了改革的进程。22.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

18、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答案】A【解析】材料中信息“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原有苏联模式,故A项正确。23.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趋向却是朝着回归苏联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答案】B【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

19、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故B正确。24.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 B.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C.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答案】B【解析】材料中“改革就意味着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表明戈尔巴乔夫意图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借助市场调节经济,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C项错误。A、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第25题12

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28题14分,共52分)25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各种危机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失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仅民政工程署在短短的时间修建、改建了80万公里公路、4万所学校、1 000个机场。在许多地方,那些工作的人们第一次领到工资后争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赚到的钱购物。材料二2008年11月,意大利政府通过了800亿欧元的一

21、揽子应对金融危机的计划,其中166亿欧元用于基础建设,24亿欧元用于补贴低收入家庭。同月,英国通过200亿英镑的新一轮刺激经济的计划,将增值税税率下调2.5个百分点,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另外设法使银行向消费者发放贷款。以上材料皆选自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世界博览2009年01期(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6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当前意、英等国应对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答案】(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

22、;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2)相似之处:国家干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消费。(3)认识:面对危机,应积极应对,要因时而变,因势而进。【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第二个省略号前的内容层意,从中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其作用结合材料一中最后一句话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其相似之处要从国家干预经济的各项措施中总结概括。第(3)问,为开放型题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概括。26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

23、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

24、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4分)【答案】(1)积极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

25、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与统一的国家主权。【解析】 第(1)问“意义”,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改革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第(3)问“错误”,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说明放弃社会主义思

26、想;根据材料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说明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说明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与统一的国家主权。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图三1913年沙俄工农业产值比例图图四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比例图材料三图五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以1913年产值为1)(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到1937年苏联经济发生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具有的特点。试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及其对后来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答案】(1)变化:苏联工业产值在全世界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由

27、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强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特点: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慢;在工业领域内部生产资料的生产高于消费品的生产。原因:在帝国主义敌视的国际环境中,出于安全考虑,首先发展工业;苏联经济落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积累资本,只能集中国内财富,集中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影响:由于集中发展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制约了后来苏联工业的发展速度;由于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调控经济,导致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中两组图片分别从苏联

28、经济工业产值的世界地位和不同时期工农业比重上归纳思考。第(2)问,根据材料三中图片信息从工农业发展速度和生产与消费方面归纳其特点;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归纳其原因,从工农业发展和经济体制上思考其影响。28关注民生, 关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列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

29、转。材料二国家支出的社会福利费一般由工人和企业主共同负担。由工人缴纳的部分,是从工人工资收入中直接扣除;由企业主缴纳的部分,实际上也不是从企业的利润中支付,而是同支付工人的工资一样计入商品成本价格的,也就是说那是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只是在形式上,这部分劳动力价值没有直接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而是作为社会福利费上交给了国家。因此,无产阶级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财政赤字激增,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

30、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与材料一相关的措施及其作用。(8分)(2)有人根据材料二得出结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全是一种骗局。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福利制度的认识。(4分)【答案】(1)措施: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作用: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购买力,刺激消费,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对后来福利制度的出现产生影响。(2)不同意。虽然福利制度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并不是资本家、国家对人民的恩赐,

31、但是它仍然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是一种保障,有积极意义。同意。福利制度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并不是资本家、国家对人民的恩赐。(3)认识: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民众和政治团体既要照顾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帮助“难以为生的公民”和“低收入的工人”两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性题目,实际考查学生对福利制度的评价。如果选择不同意,主要结合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分析;如果选择同意,主要结合福利制度的实质和局限分析。第(3)问,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主要从福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国情相结合等角度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