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阶段检测一、单选题1. 在距今4000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1300多座墓葬中,约1的大型墓中,每座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有鼍鼓、石磬、等礼乐重器和玉器。几十座中型墓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器。上千座小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断定A. 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B. 该遗址就是历史上夏朝C. 陶寺遗址处于奴隶制时代D. 已经形成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表明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都存在很大区别,说明距今4000年前已经存在贫富差别,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故选A;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该遗址就是历史上的夏朝,排除B;陶寺遗址反映的时代是尧舜时期,还没有进
2、入夏朝,没有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点睛】2. 春秋时期,秦穆公西略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亲赐金鼓以致贺。南方楚国在北向争霸的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这说明春秋时期A. 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B. 民族融合加剧了华夷之争C. 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D. 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南方楚国在北向争霸的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可得出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作用,排除A;材料与华夷之争无关,排除B;材料并不是强调分裂割据与争霸战争间的关系,排除D。3. 汉武帝建元六年时,因连续有
3、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这一材料说明董仲舒A. 继承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B. 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 主张极力维护皇权D. 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祖庙失火是上天降下的灾异,杀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是以此批评皇帝过失,指责皇帝放纵宗亲和近臣为非作歹,D正确;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迷信,而非人文主义,排除A;天人感应虽然也有限制君权的内容,但也强调了君权神授,相比孟子是倒退,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限制皇权而非维护皇权,排除C。4. 唐朝以前的政治家和都
4、城设计者,在都城设计上采用封闭式方案,以确保都城内的安全。唐宋之际,都城的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城的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弱化B. 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C. 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必然D. 封建伦理教化的逐步加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都城设计在唐宋之际由封闭式变成开放式,说明城市中容纳了更多的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居住和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活跃,推动了城市建筑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呈现强化趋势,故A不符合题意;儒释道三教融合和封建伦理教化不断加强,但与都城建设没有必然联系
5、,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5.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肌理粗糙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山泉、瀑布、寺庙、骡匹和行人等细节都极其精微:而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占画面大部分的山坡、石块和树木都是逸笔简洁,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灵气,这种变化体现出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 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需求C. “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D. 时代变迁背景下画风世俗化的倾向【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南宋在政治上的积贫积弱和在文化上的繁盛共存的社会背景使宋代文人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宋代文人因此向内心深处寻找心理的平衡,因而宋代画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田园或荒寒郊野,从而在心
6、理上形成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宁静、淡泊、超脱的心境。这显示出宋代理学“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理学精神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南宋相对于北宋,君主专制没有明显强化,故A不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世俗文学艺术的发展,而文人画不属于世俗艺术范畴,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绘画素材仍然是风景,并非体现税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6. 黄宗羲极其重视宰相的职位,他主张将宰相的地位提高到几乎与君主相等。他说“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乎宰相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据此可知,黄宗羲重视宰相职位是为了A. 否定君主专制的合理性B. 批判君主的腐朽昏庸C. 希望
7、健全中央集权机构D. 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可见黄宗羲重视宰相职位是为了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故D符合题意;黄宗羲作为传统儒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故A不符合题意;题目的主旨不是批判君主的腐朽昏庸,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7. 明清时期,儒家的理念、精神不仅没有成为商人谋取物质利益的障碍,没有沦为空泛的道德教条,反而具有很强活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商人的言行。这表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A. 促进了商业经营的有序发展B. 成为
8、商业的行业行为准则C. 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D. 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儒家的理念、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商人的言行”等信息来看,说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促进了商业经营的有序发展,故答案为A项;儒家思想对商业经营有影响,但并非成为商业的行业行为准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8. 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
9、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 更是 1830 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A. 商品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B. 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C. 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鸦片战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在1830年之前就已经被西方人反复论证过,此后随着侵华战争的胜利,这些要求通过不平等条约得以实现,由此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必然性,B正确;工业革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排除A
10、;C与题无关,排除;题干并未列举促成鸦片战争爆发的多重因素,排除D。9. 湖州南浔志中记载当地丝商刘贯经“祖若父及诸父咸佐人丝业,及缀学执业于丝绸店”,“自泰西诸国通商上海,湖丝出口益伙,颐岁可十万包。”他即投身丝绸外贸,“不数年,业翔起,当同治初,已殖财数十万,号巨富。”据此分析可知当时A. 自然经济依然根深蒂固B. 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C. 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D.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丝商刘贯经利用通商机会,与西方国家贸易,最终殖财数十万,号巨富,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题干内容与自然经济无关,排除A;B中的“充分发展”不符合
11、史实,排除;题干涉及的是商业而非工业,因此不能证明当时民族工业开始产生,排除D。10.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开设银行,但数量有限;甲午战争后,开设的银行越来越多,一大批中外“合办”银行出现,纷纷给予清政府大量借款。这些银行的设立A. 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B. 说明西方侵略中国方式有所改变C. 解决了民族工业的资金问题D. 加剧中国通货膨胀影响中国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西方国家在中国开设银行并给予清政府大量借款,都需要清政府以国家利益进行抵押,所以这些银行的设立是西方侵略中国的一种新的方式,故选B;这些借款主要借给清政府,是对中国进行的经济侵略,并不是要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和
12、解决了民族工业的资金问题,排除AC;加剧中国通货膨胀的说法并不正确,不符合史实,排除D。11. 美国史学家瑞恩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下列有关这一“自强”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B. 迈出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第一步C.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D.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是对洋务运动的描述,其中洋务运动兴办的新式学堂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兴办的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迈出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第一步,
13、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无关,A符合题意。故选A。12.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契,輦教之下,烽烟浙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保。”该传教士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海防设施落后B. 中央集权弱化C. 行政效率低下D. 民众愚味无知【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今旅顺失矣,盛京危契,輦教之下,烽烟浙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保”可知,该传教士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朝中央集权弱化,故B正确;材料未点出海防设施落后、行政效率低下和民众愚味无知,故ACD错误。13. 夏衍在懒寻旧
14、梦录中写道: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 人们封建忠君思想浓厚B. 晚清农村交通闭塞,通讯不畅C. 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D. 清政府封锁戊戌政变的消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闭塞的乡村,戊戌政变不为人知,但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却是“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C正确;“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百姓皇帝和皇太后驾崩不等于百姓忠君思想浓厚,排除A;B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D。14. 瓦德西说“
15、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 实为下策”。材料不能说明A. 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B. 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C. 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D. 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其灭亡中国的企图是不可能放弃的,故B项符合题意;由材料“故瓜分一事, 实为下策”可知,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因为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而破产,故A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因为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西方列强于是改变了侵略中国的方式,转而以扶植清政府的方式“以华治华”,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5. “作为一场政治运
16、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百日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A. 促进了国民觉醒B. 推翻了专制制度C. 挽救了民族危亡D. 实现了主权在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国民的觉醒,A正确;B是辛亥革命的成就,排除;百日维新最终失败,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排除C;百日维新并未实现主权在民,真正实现主权在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16.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上述观点能够用
17、来评价( )A.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B. “中体西用”的思想C.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D.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说明近代思想家借助古代的思想或形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或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外衣进行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其“托古改制”的行为符合材料信息,D项正确;“三民主义”借鉴的是西方民主思想,排除A;“中体西用”与题干中“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的说法不符,排除B;新文化运动主张
18、彻底推翻传统文化,与题干中“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不符,排除C。17. 中华民国建立后,最初想模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后来又改为责任内阁制。但按照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议会多数党党魁出任内阁首相后,阁员由首相任命。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责任内阁的阁员,必须由参议院审定后方可任命。这一规定A.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C.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D. 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野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是内阁与议会的关系,“中华民国责任内阁的阁员,必须由参议院审定后方可任命”这一规定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C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人民行使权力的问题
19、,排除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B;临时约法未能阻止袁世凯坐大及称帝,排除D。18.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意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的历史潮流在政治方面的主要体现是民主政治的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了形式上的共和,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A正确;B中的“持续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辛亥革命推翻
20、了帝制而非封建制度,排除C;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19.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的启蒙运动”的“革命性”在于倡导()A. 自强与求富B. 民主与共和C. 改良与革新D. 民主与科学【答案】D【解析】【详解】陈独秀领到了新文化运动,相比于孙中山,其提出“民主与科学”的主张,D正确;A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是孙中山的主张,排除;C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20. 如图是“1913年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材料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经济特点是A. 重工业有一定发展B. 轻工业有较快发展C. 经济结构比较合理D. 工业发展领先世界【答案】
21、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3年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可知这个时间段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呈上升趋势,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轻工业发展,不是重工业,A项错误;没有体现其他行业,及经济结构,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际工业发展,也没有比较范围,D项错误。21. 据统计,从19121932年的20年里,在中国各种机器进口数额中,农业机械始终只占12%左右。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 资本主义各国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减少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C. 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D. 中国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
22、知识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这一经济形态是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的根本原因,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2. 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中国成了不出兵的参战国。中国参战后,政府并没有派军队赴欧作战,只是派出10余万劳工,输出劳务,到法国、俄国等协约国打工,客观上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也使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之一。材料中的中国政府是指A. 南京临时政府B. 北洋政府C. 广州国民政府D. 南京国民政府【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7年时的中国政府是北洋政府,故选B;南京临时政府存续于1912年,排除A;广州国民政府
23、组建于1925年,南京国民政府组建于1927年,排除CD。23.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作用是A. 推动经济近代化B. 推动政治近代化C. 推动思想近代化D. 推动教育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符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其推动了思想近代化,C正确;洋务运动推动经济近代化,排除A;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推动政治近代化,B正排除;D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作用,排除。24. 有学者指出,儒学曾长期与君主专制联系在一起
24、,即所谓“制度的儒家化”和“儒家的制度化”,因而新文化运动时其被视为“人权与科学”的对立物。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 批儒意在批专制B. 否定传统儒学C. 消除了儒学羁绊D. 首倡民主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正是因为儒家长期和君主专制相结合,因此被新文化运动视为人权与科学对立物,说明新文化运动反对儒家思想的目的是批判专制,A正确;B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排除;C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就已经提出了民主,排除D。25. 当时全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人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洪流之巾。特别是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以商业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工人带头,全市六
25、七万工人罢工。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这一系列的正义之举A. 主要原因是外争国权的失败B. 促进了反帝爱国民族力量的凝聚C. 配合了国民革命军胜利北伐D.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关键语句为“全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入到这场如火如茶的洪流之中”“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等,就此可以判断这些行动是五四运动时期上海各界为声援北平爱国学生的斗争而进行的,促进了反帝爱国民族力量的凝聚,B正确;北平学生的罢课、游行示威活动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的不断加深,排除A;配合北伐军的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排除C;D与题无关,
26、排除。26.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游红色旅游景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了十一国庆假期出游的热门项目。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A. 中共创立,开天辟地B. 武装起义,八一建军C. 秋收起义,转战农村D. 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成立了中国共产党,A正确;南昌起义建立军队,不在上海,排除B;湘赣边秋收起义,不在上海,排除C;甘肃会宁会师,不在上海,排除D。27.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摘自新民主主义论)对“适
27、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最合理的解释是,孙中山A. 推翻清政府统治B. 提出三民主义C. 提出新三民主义D. 领导护国护法等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能根据时势变化革新自己的理论,提出新三民主义,顺应了国民大革命需要,C正确;推翻清政府统治、提出三民主义在广义上都属于辛亥革命范畴,与题干中“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排除A、B;领导护国护发运动与题干中“合乎人群之需要”不符,排除D。28. 某学者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还没有能够从批判旧世界中找出新世界”,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对于中国
28、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B. 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C. 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D. 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已经对干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無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故选B项;A项不符合材料表达的主旨;材料未体现出五四运动传播新文化的启蒙运动,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的是五四运动与其他革命运动的传承关系,未明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传承关系,故D项排除。29. 下表是在不同时段新青年杂志刊发的相关文章中
29、“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率最高,其原因是起止时间19151918年19191922年19231926年文章篇数770631128“革命”出现的频率0.78%2.45%25.14%A. 南昌起义的爆发B.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C. 国共合作出师北伐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数据可知,1923年至1926年,新青年发表的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北伐运动蓬勃发展,因此“革命”一词出现频率较高,C正确;南昌起义爆发是在1927年,排除A;1921年中共成立,与题干“革
30、命”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不符,排除B;D是在1928年之后,排除。30. “冲击反应”模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据此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对应不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变化B.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企业C. 甲午中日战争百日维新改革教育D.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开启思想革命宣传民主科学【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但是开始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这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前,故D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31、中国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后来清政府为了自强进行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争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了百日维新,内容中涉及到改革教育,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1.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让陈独秀意识到,要“从根本上取消这蔑视公理的强权不可”,“我们不可主张用强力蔑弃公理,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用强力拥护公理思想旨在A. 反思中国的外交失败B. 抗议列强的经济欺凌C. 抨击军阀的黑暗统治D. 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答案】D【解析
32、】【分析】【详解】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后,陈独秀提出了“用强力拥护公理的思想。这体现了陈独秀用武力维护公理的意图,其目的是在唤醒广大民众的救亡意识,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思中国的外交失败,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针对列强的经济欺凌和军阀的黑暗统治,故BC错误。32. 阅读下表。表中数据呈现以下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19271936年上海华商纱厂数及设备统计年份192719291931193319351936纱厂数242828313131纱锭数684204810978100532811020329084461105408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B. 南京临时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 南
33、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为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之所以能获得较快发展,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故选C项;清朝在1912年就已经结束了统治,故A项不可能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原因,排除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而非南京临时政府,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一战在1918年就结束了,故这一时期的欧洲列强并未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D项。故选C。33. 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他在发言中说:要规定大中地主的标准,同时也要采取
34、一定的办法解决小地主问题,根本取消地主所有制,“如此方可以安民”。毛泽东的这一主张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B. 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C. 与土地革命路线具有一致性D. 为南昌起义提供了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毛泽东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根本取消地主所有制,这与后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土地革命路线内容基本一致,故C项正确;此时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并没有提出给农民分配土地问题,排除B项;南昌起义发生在八七会议之前,故排除D项。34.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
35、的直接原因是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B. 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C.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D.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描写的是长征过程中的事件,而进行长征的,选项C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间是1931年,长征时间是1934年,两者时间不符,排除A;选项B是主要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长征在1936年结束,选项D是1937年事件,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判断出反映历史事件是长征,同时区分长征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
36、因。35.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B. 长征的胜利结束C.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D. 遵义会议的召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评论的是遵义会议,故D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时,毛泽
37、东还未取得领导权,故AC项错误;长征的胜利结束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故B项错误。36. 它是“一批体制外的知识精英由于受到有强烈变革倾向的皇帝的特殊眷遇,迅速进入体制最高决策层而进行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是指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清末“新政”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组织了变法,与题干中“一批体制外的知识精英由于受到有强烈变革倾向的皇帝的特殊眷遇,迅速进入体制最高决策层而进行的一场变革”相符,B正确;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是体制内的群体兴起的变革,排除A、C;辛亥革命并未得到皇帝支持,排除D。37.
38、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 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C.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D. 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戊戌变法时期,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但并未考虑到这些诏令能否实施,带有较为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说明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中涉及的是戊戌变法中改革政令实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未提及变法的社会基
39、础,而且民众是否支持变法和实施者急切发布命令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排除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并不能导致维新变法短时间内发布大量政令这一现象,排除C。38. 王树增在长征中指出: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是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可见,作者的主张是A. 长征是理想不朽的象征B. 长征保存了革命力量C. 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D. 长征使红军转危为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长征”抽象概括一种精神即“长征精神”“是走向
40、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A项正确;“长征保存了革命力量,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长征使红军转危为安”都是长征的具体历史意义,B、C、D错误。39. 如果把“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是A. 侵略与反抗B. 近代化的探索C. 民族政权并存D. 民主革命斗争【答案】A【解析】【详解】由“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等内容可知,涉及的事件是烟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入侵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意志,A项正确;火烧圆明园没有体现近代化的探索,B项错误;民族政权并存没有体现,C项
41、错误;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不符合民主革命,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首先为人们所发现、所接受的是文化的最外层物质层次;进一步接触时,才逐渐认识到中间层次心物层次;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心理层次。摘编自安宇冲撞与融合一中国近代文化史论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只从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地主阶级科技近代化、资产阶级制度层次近代化、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等阶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
42、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 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做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摘编自汪林茂中国近代化历程纵横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主题提炼材料的主要论点,并提供相应论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的含义。(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进所体现出的特点。【答案】(1)论点: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论据: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师夷长技;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制度。(2)“人”的近代化:指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所
43、领导的新文化运动。(3)特点:由被动到主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解析】【详解】(1)论点:由材料“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心理层次”可归纳为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论据:结合所学可从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史实进行举例说明。(2)“人”的近代化: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分别是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这刚好对应材料几个阶段的相关描述,故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阶段指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3)特点:由材料“首先为人
44、们所发现、所接受的是文化的最外层进一步接触时,才逐渐认识到中间层次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可知,其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材料“只从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地主阶级科技近代化、资产阶级制度层次近代化、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等阶段”可知,其特点是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41.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和文化载体的双重角色,参与了时代建构工程,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
45、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材料二 梁启超说:“洋务派译出各书,多二十年之旧籍,彼中人士已吐弃不道,且屡经笔舌,每失其意。”“彼中群学,日新月异,新法一出,而旧论辄废”。他批评一些讲洋务的人,“其于西政非不少有所知也,而于吾中国之情势政俗,未尝通习,则其言也,必窒碍不可行。”康有为想要仿效俄国、日本的“以君权雷厉风行”,至于俄国、日本的变法“条理虽多”,也只是适当进行选择。摘编自汤志钧戊戌维新与学习西方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
46、点形成的原因。(2)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思想相对于洋务思想的进步之处。【答案】(1)主要特点:既有传统文化背景的烙印;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救亡图存。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外来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2)进步之处:引进西方最新成果;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对西方文化有选择性地学习。【解析】【详解】(1)主要特点:根据“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可得出有传统文化背景的烙印;根据“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可得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救亡图存。原因:根据“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可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社会矛盾、民族危机、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学说的影响、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角度概括。(2)进步之处:根据“日新月异,新法一出,而旧论辄废”可得出引进西方最新成果;根据“而于吾中国之情势政俗,未尝通习,则其言也,必窒碍不可行”可得出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根据“康有为想要仿效俄国、日本的“以君权雷厉风行”可得出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根据“至于俄国、日本的变法“条理虽多”,也只是适当进行选择。”可得出对西方文化有选择性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