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9822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D.汉朝时耦犁已在上述各地推广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

2、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3、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源于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4、宋刑统:“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食材以肉类为主B.重视食品安全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5、在谈到明

3、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6、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3.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10.

4、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7、右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8、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

5、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9、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据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体面地保留了封建王室及其待遇 B.演绎了一场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C.是资产阶级以和平手段夺取政权 D.以法律手段有效限制了君主权力10.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

6、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11.“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A.救亡图存 B.实现民主 C.发展经济 D.解放思想12.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

7、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13、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孙中山提出一系列新的主张,如:“唤起民众,导之以奋斗”;“农民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这些新主张表明孙中山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C.改变了革命的奋斗目标D.对过去革命的失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4、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

8、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A.南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国民革命运动1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

9、,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C“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D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

10、营”17、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选项史实结论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C尼克松总统访华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18、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

11、一枪”。小岗村的做法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确定了土地归农民所有C.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19、“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出现了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20.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

12、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8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2分,共计60分。21、(8分)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二: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

13、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人教版教材2007版材料三:“仆诚赖天之录,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王守仁王阳明全集材料四:此三代以上之法(最初的法律)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黄宗羲原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2分)(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的立法思想是什么?(1分)(3)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社会政治背景。(2分)

14、(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法制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3分)22、(14分)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城。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中国史博学人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

15、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材料三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

16、、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都城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3分)(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

17、异”?(4分)(3)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三,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5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2分)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人教版必修I材料二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宋论材料三 明初朱元璋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

18、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 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材料四 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

19、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孙中山五权宪法材料五 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两种表现。(2分)(2

20、)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3分)(3)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3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监察,我国在建国初期确立了哪些相应的政治制度?(2分)(5)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现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3分)24、(13分)中产阶级是一个处于社会中间的阶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周晓红中产阶级:

21、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周晓红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材料三 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什么是个体户呢?个体户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细胞。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8分)(3)材料三中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模

22、式是什么?1978年后,促使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3分)25、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人类思想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黄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材料二 我国民报之产

23、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三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

24、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在当时的功用和对今天的现实意义。(3分)(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5分)(3)据材料三,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2分)(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345678910CCBBADADCB11121314151617181920ABDACDDDC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

25、小题。第21题8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2分,共计60分。21、参考答案:(1)核心:为政以德或以德治民(1分)。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谐社会人际关系。(1分)(2)思想:减轻刑罚,断狱从轻。(1分)(3)内容:致良知。(1分)背景:明代中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1分)(4)主张:法律要为天下人谋利;君民上下都应遵守法律,反对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2,影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1分22、参考答案:(1)现象:市井娱乐生活繁荣。(1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文人阶层的壮大和市民文化

26、的发展。(任意一点1分,共2分)(2)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3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封建社会传统习俗(1分)(3)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2分)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3分)(4)习俗的变化实质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任答2点得2分,若言之有理即可)23、参考答案:(1)一是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二是谏官纠正皇帝决策失误。(2分)(2)特点:机构完备;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3分)(2)认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

27、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三权分立重要的补充。说明: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即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3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4)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监察官的执政能力;加强人民群众监督。(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24、参考答案:(1)背景: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主体地位;农耕经济发达。(任意一点得1分,共1分)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和发展;宗法制的影响;科举制的促进。(任意一点得1分,共1分)(2)影响: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

28、,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实业家创办民族工业,实业救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产阶级还引领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近代化。(任意一点得2分,共8分)(3)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分)原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等。(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25、参考答案:(1)是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径;是神话皇权、宣扬宫廷威仪的重要工具;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3分)(2)特点: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盛行于维新变法前后;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影响巨大。(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的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外情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3)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4)认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沟通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2分,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