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历史试卷注意:1.选择题在会课平台直接作答。2.主观题写在自己设计的答题卷上,31题、32题和33题分别拍照上传,注意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传。3.主观题答题字体工整,答案要点化、序号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1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常见某“小臣”从事农业管理,或对平民进行管理的例子。“臣”的身份本是商王或贵族身边的仆役,这类辞例显示了商王使用自己的家庭参与国事工作。据此可知,早期政治的显著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B.逐渐形成了内外朝制度C.具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D.宗法家族色彩比较明显2. 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
2、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 ( ) A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B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C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 D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3. 郡县制是秦代以来中国地方政治的基本制度。虽然元代确立了行省制,但实际上其仍是郡县制度的延续。这主要是因为郡县制( )A. 使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在中央 B.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C. 确立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D.奠定了国家版图基本格局4.汉景帝在位期间,预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
3、以“高帝”之约反对。汉武帝时期,丞相田蚡更是“荐人或起家至两千石,权移主上”。针对这一问题,西汉制度创新是( )A.颁布推恩令 B.建立中朝 C.推行盐铁官营 D.实行郡国并行5. 早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就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唐玄宗时频繁地派宦官访查羁縻州。这说明( )A.地方势力鹏胀威胁中央 B.监察具有垂直性 C.唐朝开始出现宦官干政 D.监察具有高效性6. 下表是有关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叙述中,可以看出西汉司马迁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改革开放前某学者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报复。近
4、年来的最新研究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A历史叙述无法反映历史的真实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C历史研究要辨别史料的真伪 D时代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7. 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一反隋文帝的“前代品爵,悉可依旧”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8. 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
5、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血缘纽带关系强化C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尖锐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9. 南京条约中,“英夷”已改成“大英国”。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内京外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材料说明( )A.传统的夷夏观念被打破 B.中国外交体制日益近代化C.中英间交往趋向平等化 D. 中国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10. 1844年清政府和法国签订的黄埔条约规定:“凡有佛兰西人与中国人争闹事件,或遇有争斗中系佛兰西人,由领事官设法拘弩,迅速讯明,照佛兰西例治罪,其应如何治罪之处,将来佛兰西议定立矣”“佛兰
6、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该特权(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破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使中国沦为殖民地 D.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11.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说:“对于许多未做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 D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12. 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
7、,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生活常识和启蒙性的教育居多。两个月后,其讲演的报告涉及到“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这说明( )A民众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B社会性质发生改变C五四运动爆发,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 D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13. 马林在讨论国共合作的杭州西湖会议上强调:“孙中山先生的国民党是中国现在一个有力量的民主和民族革命的政党,不能说它是资产阶级的政党,而是一个各阶层革命分子的联盟。”在马林看来国民党( )A具有自己的宗旨目标 B是革命性强的资产阶级政党C具有自己的阶级基础 D是一种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14.下图是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图中革命根
8、据地这种分布特点( ) 15. 据统计,抗战八年来(自七七事变)中共领导的对敌作战达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30余万人,民兵达268万人,建立了约100万平方公里、近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该统计主要强调( )A抗日战争改变了国内力量对比 B中共的壮大主要得益于抗日战争C中共已成为抗战中的重要力量 D敌后抗日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16. 1939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英译本序言中指出:“抗战在武汉、广州失守后正向着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中国不利于日本的新的阶段发展,这个阶段就是敌我相持阶段。”这一论断( )A.扭转了正面战场的颓势 B.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C.阻止了日
9、本的进攻势头 D.鼓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17.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美国干涉朝鲜内战,派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这一切都表明( )A巩固人民政权的紧迫性 B开创和平外交的重要性C新中国面临一穷二白的困境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18. 1953年3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选举法后,全国首次开展民主普选。尽管人民对选举没有了解,但据当时统计,本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这说明( )A政协会议职能日益扩大 B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C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19. 中国1978年宪法的序言第五段写道:
10、“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准备对付社会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对我国的颠覆和侵略。”这说明1978年宪法( )A为后来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B正确分析了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C纠正了过去有关阶级斗争的提法 D仍然未能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20. 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出发点是 ( )A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C保障两岸关系
11、的稳定繁荣 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21. 克里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A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按等级选出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C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血缘部落选出D前者基于社会等级选出,后者是对所有公民开放22.罗马法规定:“故意杀害他人”处以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被长期沿用。由此说明罗马法(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 B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C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 D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23.光荣革命后
12、的一百多年里,议会一直由贵族控制,因此国家政权亦掌握于贵族的手中。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到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很多新兴工业城市却没有选举资格。据统计,19世纪初,在英国49个新型大城镇中有21个不是选邑。这样,就造成了极不合理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A.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必要性 B. 进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C.进一步完善君主立宪制,进行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D.强化内阁权力的必要性2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
13、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 B民主制 C分权制 D联邦制 25. 1851年,正当伦敦世界博览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 该事件是指( )A.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B.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D.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26.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
14、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和平法令中的规定B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C土地法令中的规定D“四月提纲”中的主张27.1918年3月,列宁在联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就说到:“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如果我国的革命始终孤立无援,如果其它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这一认识使苏联(俄)开始关注并支持中国革命,其最主要表现是( )A促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 B支持中国共产党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C策划组织中国先进分子发动“五四”运动 D支持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8. “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美国威胁,我们和苏联结盟。后来针对苏联威胁,我
15、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在“一条线”战略时期,中国( )A.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 B.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C.改善了与西方国家间的关系 D.形成了“求同存异”的新思维29.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威胁着和平,但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得美苏称霸的企图严重受挫。到60年代末期,以两极格局为基础的美苏争霸难以为继,材料反映出整体世界发展过程中( )A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 B和平将取代战争与动荡C美苏因争霸削弱了实力 D多极化呈现明显加强趋势30.下图是二战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对漫画最准确的信息
16、解读是战后美苏两国( )A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 B共同分享世界主宰权C以冷战形式进行对抗 D争夺重点地区在亚洲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0分,其中31题16分,32题14分,33题10分)31. 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材料
17、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材料三 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
18、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主要意义。(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毛泽东这个
19、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葆世界的持久和平。”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材料二 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
20、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当代中美关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 1714年,新任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内阁会议由指定一名大臣来主持。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任首席财政大臣,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3
21、2年 议会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1841年,罗伯特皮尔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命其组阁。 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两党制形成后,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18871897年,政府议案 占下院工作时间由83%增加到845%。1905年,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内阁长官正式被授予“首相”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的主次关系。 摘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发展呈现出的特点(4分)和历史意义(6分)。 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5
22、:CDABB 610:DCAAB 1115:ACDCC1620:DACDD 2125:CBCDA 2630:DACA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0分,其中31题16分,32题14分,33题10分)31.(16分)(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分)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4分,任答两点得4分) (2)主要意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的影响; 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每点2分,两点即可得4分) (3)说明:政治上:
23、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分)主要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民族凝聚力增强。(2分。任答一点得2分)32.(14分)外交政策:“一边倒”。(1分)原因:国际上出现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每点2分,三点即可得6分)(2)重大变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1分)影响:使中美两国外交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导致苏联与西欧国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欧洲国家的压力;中苏对抗不利于两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每点2分,三点即可得6分)33.(10分)特点:内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内阁权力不断加强;首相地位不断攀升。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意义: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欧美等过的民主政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每点2分,三点共6分)-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