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67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63 大小:3.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63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人教版):专题十三 第三讲 标题 主题 探究.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三小说 阅读 第三讲 标题主题探究 考点三部曲考点一课堂四面清考点二考点三专题全练通 标题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小说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7套,其中有3套(全国新课标卷、江西卷、山东卷)考查了此考点。标题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对标题的考查通常能结合到情节、主题、形象、表达技巧等多个考点,因此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已成为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考查形式。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理解小说标题,高考命题者会从两个角度设题,一是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二是小说标题的作用。常见设问方式(1)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3

2、)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4)小说标题有何丰富内涵?小说常见的题目及含义作用:拟题方法 典型例子 含义作用 以事件为题 林黛玉进贾府交代人物、概括故事情节 以地点为题 故乡边城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提供事件发生的范围、渲染环境氛围 拟题方法 典型例子 含义作用 以人物为题 阿Q正传 孔乙己 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以物件(物象)为题 药 项链 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以形象特 征为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祝福 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主旨效果 典例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审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

3、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大爷,可现在”“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

4、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 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 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无定在宽大的沙发

5、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这几张画”“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浑浊两副嗓音。“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那我多等会儿。”“哎哎

6、!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煮烂了,成菜了。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 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 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

7、车 “噢,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朋友。”无定答。“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对。”“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节选自审丑,有删改)“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意蕴丰富 结合全文 你的理解(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题干

8、已经表明答题的方向“意蕴丰富”,只要分析出意蕴丰富在哪些方面,答案就能整合出来。可以从“审丑”本身的含义,人物曾老头、小臭儿、赵无定,标题运用的手法以及小说的主题等角度切入思考,言之成理即可。(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题干要求是“意蕴丰富”,所以只要能言之成理地回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就“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考生甲 送检 样卷 “丑”是全文的线

9、索;塑造了小臭儿的丑态;揭示当今社会一部分不孝儿孙的丑恶现象。得分:2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理解不当 失分探因:“丑是全文的线索”理解不当,“丑”既不是“物”线,也不是“情感”线;答案的第二、三两点只是说了标题意蕴的一个方面,所以只给2分。三考生乙 送检 样卷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以下意蕴:第一,曾大爷相貌丑;第二,曾大爷作为“丑”的模特;第三,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第四,其中的一个人物小臭儿是真正的“丑”。得分:4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答题角度把握不准 失分探因:考生没有区分清答题的角度,导致答案的前三个点是一个方面,第四点是一个方面,所以给4分。(2009浙江高考)阅

1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魔盒 (英)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11、。“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得出你心境不佳。”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殷勤献上的热茶驱散了。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

12、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着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儿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是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恺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仍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

13、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儿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问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14、“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纸盒,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

15、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永远随身带着一老家的气息,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本文有删节)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 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这一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经验与社会阅历去探究分析文本,发现文本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及技巧手法。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的内容,是思想内涵、手法技巧,还是人物形象评价分析;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材料、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自己的阅读实践进行分析,要点要全面,语言要客观,不要过于绝对化,内容要充实,分析部分可

16、以分条作答。对于小说题目的探究,观点不要求统一,应该注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果认为“魔盒”合适,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主题角度来进行分析,“魔盒”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魔盒”一词具有无限诱惑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另一方面,“魔盒”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作者的心情也因为“魔盒”的特殊含义而发生变化;另外,“魔盒”在体现文章主旨方面显得形象生动,“魔盒”象征着家的气息。如果认为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外国小说的某些特点进行分析。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作为线索,贯串全文;形象生动,具有象征

17、意味。(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观点1分,每点理由1分,2点3分,3点4分)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标题,此类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一、思维模式六“是否”第一,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第二,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第三,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第四,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第五,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第

18、六,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二、答题模式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标题的作用:(若是题目对比或互换类,要注意多角度对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小说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7套,其中有1套(浙江卷)考查了此考点。主题是小说阅读的必考点,有些题目虽然没有直接考查对主题的概括或分析,答出该题往往要建立在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也可以说是间接考查了小说的主题。近几年来,以小说的主题理解为主,考查学生挖掘、探究文本内容的考题有趋热态势。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

19、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评价和探究。对主题比较单一的高考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往往以评价、探究的形式考查。常见设问方式(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 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 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对于小说的主题,历年来有两种观点:单一性主题和多样性主题。1单一性: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文章通过记叙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杀

20、仇、逼上梁山的故事,反映了官僚恶霸的凶残狠毒、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人民只有奋起反抗才有生路的道理。通过这篇文章的主旨概括,我们可以知道要概括小说主题,需要梳理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变化等。2多样性:如边城 关于边城的主题思想,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观点一:一幅世外桃源般的自然山水画 沈从文在边城中首先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作者不惜笔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边城如诗如画的独特风景。这里远离所谓的“城市文明”,也没有连绵烽火、腥风血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时代背景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原生态的栖身之所,似梦似幻,韵味幽深。边城告诉我们的是如何回归人生的纯真状态,如何返璞归真,

21、成为自由的人。湘西的山山水水,在他那里并不单单是一种田园美色,而是一种具有隐喻特色的符号,一种精神的暗示。观点二:一帧趣味盎然的湘西人情风俗画 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捉鸭子等湘西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活而富有生活情趣的风景线,使边城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学色彩。作者把人物揉进一种浓厚的风俗环境中,利用风俗来推动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湘西地区原始古朴的民族风俗。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边城的一大亮点。观点三:一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悲剧 翠翠与傩送之间美丽而忧伤、令人神往而又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其实在小说前面部分就设置了一个潜在的“引子”,那就是在翠翠父母

22、身上发生的爱情悲剧。作为“美”的精灵和化身,翠翠从情窦初开、少女怀春,到与天保、傩送相遇、相识,直至发生情感的纠缠、爱情的萌发和滋长,这当中,引起了读者美好的遐想,潜意识中认为他们之间肯定会有一段美好的姻缘。可结果却是,爱恋她的两兄弟,一个沉船丧命,遗憾终生,一个外出他乡,归期渺茫。小说结尾处,作者“毅然截断了翠翠爱情的生命之流,让她在渡口无望地等待。这是采用了民间文学结构的特有收束方式,使翠翠跟传说中的望夫石、阿诗玛一样,成了作者心中石化了的永恒的美的塑像。”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看出要探究小说主题,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典例 (2011浙江高考)阅读第9车厢(文本见第

23、一讲考点一“类型二”典例),完成下面的问题。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第9车厢 结合作品 你的看法(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从作品中挖掘思考点,再结合作品本身谈感受。第9车厢的故事中,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没有错,但都没有真正尽到自己的职责,是思维定势、思维僵化所致。(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能在原文中找到生发点,再结合作品谈两点以上感受,并且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

24、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考生甲 送检 样卷 做事应该有所创新,不能按照老套路走。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都按老套路走,最后错误越来越严重。得分:1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审题不清,内容把握不准,表述不清 失分探因:考生审题不清,“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既然是“哪些”,就不能是一点。再者,“第9车厢的故事”看不出创新的意味;同时,也不是“老套路”,而是思维定势。考

25、生乙 送检 样卷 思考一: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故事中的任何一人如果有追根究底的精神,都不会有这样的错误。思考二:做事不能有定势想法,不能先入为主。得分:3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表述不严密 失分探因:此考生的两个思考点在原文中能表现出来,但是表述都不够严密。前一思考点能结合原文,但“都不会有这样的错误”是“哪样”的错误,表述不严密;后一思考点,没有结合原文。(2010.广东高考)阅读面包(文本见第一讲考点一“类型一”典例),完成下面的题目。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答:_ _ 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理解这篇小说,一定不能忽

26、略故事发生的背景。文本后面的注释告诉我们,这篇小说“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由此切入,小说就容易理解了。生活困苦,食物匮乏,丈夫是忍不住饥饿才去偷面包的,而妻子却没有责备丈夫,反而把自己的面包拿出一块来给丈夫。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相互理解,难中依存,相濡以沫,充满爱怜,这篇小说要告诉读者的不正是这样一个主题吗?至于分析,则要回到文本中,通过故事情节甚至一些细节来具体剖析。参考答案:主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渡过困境。分析: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

27、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小说主题”类题,不论概括型,还是评价探究型,都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思维趋向三“从”一“联”1三“从”(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 福。(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 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 会意义。如本讲“考点二”典例第9车厢可以 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理解作者所要揭示的不负责任、思维定势的危害。(3

28、)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 键性词语来把握。如本讲“考点二”第9车厢中 的“正常人”。2一“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二、答题模板 1概括主题 通过塑造人物的形象(描绘的情景),赞扬(贬斥)精神(陋习)。2分析评价主题 本文的主题是,理由是 3探究主题 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再分点证明。采用小议论文的形式。特别提示 在评价、探究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时,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

29、套,导致评价探究缺乏针对性。探究命题指数 命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小说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7套,其中有4套(安徽卷、江西卷、江苏卷、辽宁卷)考查了此考点。近年来探究的方向有所变化,已由原来注重个性化解读慢慢地转移到注重文本深层意蕴的分析上,探究题中不一定出现“探究”字眼,答案的开放性也有所减弱。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同时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

30、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于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纵观近几年高考小说探究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探究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1)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 的意图。(2)小说的人物形象,都充满丰富的个性,你认为主人 公是哪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 解。2探究情节 常见设问方式(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 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 法,请申述你的理由。(3)有人说,文中

31、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 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3探究主题(上一考点已经探讨,此处不再讲解)对必修教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的形象历来众说纷纭,真可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王熙凤”。那你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呢?形象 思维方式 分析 刁钻、泼辣、善于逢迎 常规 思维 本专题第一讲 坦率直 爽、能 干、热情 逆向 思维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前前后后只说了短短的五六句话,她热情夸赞黛玉长得标致,她叮咛黛玉要吃要玩,“只管告诉她,丫头老婆不好了,也只管告诉她”,表现了王熙凤的坦率直爽、热情。王熙夫人的那几句话,又说明了她的能干与想得周到。形象 思维方式 分析 独具特性的女性 辩证思维

32、书中不仅看到她狠毒狡黠的一面,还要看到她热情活泼而又能干的一面。她是一个“毒妇”,也是一位“女中豪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评价人物时,我们要努力把握人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客观公平地来评价她,要结合文章而不限于文章,要紧扣故事情节,在情节发展、矛盾斗争中解读人物的性格。同时,可发挥想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看法能找出有关情节做印证且合理即可。典例 (2011江西高考)阅读晚秋(文本见本专题第一讲“考点一”师生共研考题),回答下面的问题。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8个关键

33、点:高潮 如果 没有出现 瓦萨卡 会不会 据为己有 结合全文 理由(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考生应结合全文内容,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进行合理的分析探讨。无论是支持哪种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观点明确2分,理由分析5分,不结合文意,特别是不结合人物性格的酌情扣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示例一)不会据为己有。理由:瓦萨卡的性格使然;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34、示例二)会据为己有。理由: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视为己有。考生甲 送检 样卷 会据为己有。因为瓦萨卡的妻子病了,急需用钱;自己也有病,他去同学那里也是为了借钱。得分:3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理由不充分 失分探因:此考生观点明确,但陈述理由不充分,只从情节方面分析了理由,没有从人物性格、心理、情境等方面深入分析。所以给3分。送检 样卷 不会据为己有。因为瓦萨卡的

35、性格决定了他不会据为己有:(1)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2)“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得分:5分 考生乙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思维不深入,要点不全 失分探因:此考生观点明确,但思维不够深入。“瓦萨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据为己有”,“瓦萨卡”有什么样的“性格”,没有分析;同时,没有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如因对妻子不满的自责、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自己的“一阵轻松,如释重负”等,所以扣2分。必修教材上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偷听”这一情节是合理真实的。林冲刚到草料场时,看到崩坏的草屋,于是打算等雪停后,到城中

36、找泥水匠修理。这就为打酒回来大雪压倒草屋预先埋下伏笔。打酒去的路上看见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则为草屋被雪压倒后,林冲到此过夜预先设下伏笔。草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作者将这个细节写得如此细腻,为后文草料场失火无由,必定有人纵火埋下伏笔。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搬来一块大石头顶住庙门,是为陆谦等人放火后,推不开庙门,在门口谈论陷害林冲的阴谋全被林冲听到埋下伏笔。这一系列重要的情节都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不但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表现小说的主题“被逼上梁山”,同时还塑造了人物性格(林冲的精细及苟且偷安),而且使作

37、品的结构针线绵密,无懈可击。可见,要探讨情节结构,需要从情节本身、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等方面寻找证据。典例(2011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怪人(乌拉圭)比亚纳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在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 燃烧,火焰冲天。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们发出一阵吼

38、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烙!”一个人叫道。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 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 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

39、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

40、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 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

41、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 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 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 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 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朱景冬译,有删改)注 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

42、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6个关键点:两个片段 更精彩 你的观点 内容 形式 陈述理由(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进行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目时,考生需要从情节本身构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展现等方面,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和概括,明确观点,并由此展开,展开时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文中挖掘理由。(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43、给6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二者相辅相

44、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考生甲 送检 样卷 马乌罗“救童”这个片段形式上扣文章的题目“怪人”,内容上展现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品格。得分:3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审题不细,理解有偏差 失分探因:此考生审题不细,题干两问,所以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但此考生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先回答了形式上的理由,并且形式上的理由也有偏差,“怪人”的“怪”是在他救人之前交代的。所以只得3分。考生乙 送检 样卷 马乌罗“救童”这个片段更精彩,因为

45、:(1)这一片段使人物形象瞬间伟大起来,如果没有这一片段,马乌罗的形象和其他烙牛者没有多大差别。(2)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特别是细节描写,给人一种逼真感,并且结尾戛然而止,让人震撼。得分:6分 专家 评卷 失误类型:答案要点不全 失分探因:此考生观点明确,陈述理由能从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技巧的运用两个方面回答,但是这一情节对主题的作用没有写出,所以扣2分。1、(2008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

46、,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

47、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

48、荡的。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 部的情况怎么样?”“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

49、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

50、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答:_ _ _ _ _ _ 解析:本题看似对某一观点的探究,其实是对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探究。此题需要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考生既可以同意某种观点,也可以反驳某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均能得分。参考答案:(示例一)鲍勃值得同情。鲍勃作

51、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不忘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不顾安危,出现在纽约街头,这表现了他性格中重情守信的一面。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他选择了“情”,结果被捕,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鲍勃值得同情的地方。如果联系到鲍勃在西部“发迹”的背景,当时美国西部法制混乱,鲍勃的罪行可能没有多么严重,这个人物就会更多了几分让人同情的因素。(示例二)鲍勃罪有应得。鲍勃毕竟是警方通缉的罪犯,无论他多么有人情味,犯罪动机多么值得同情,犯罪情节多么轻微,都不能成为他逃脱法律制裁的理由。对于吉米,鲍勃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通缉犯。法不容情,鲍勃逃避法律的惩罚罪加一等,鲍勃被捕是理所当然的。(示例三)吉米忠于职守。对于鲍勃

52、,吉米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警察。他如期赴约,同样表现了重视友情的一面。他发现二十年不见的朋友竟然是通缉犯,内心的矛盾冲突是难以言表的。“情与法”的对抗交战,在他身上体现得最为激烈。他不忍心亲自逮捕自己的朋友,又不能徇私枉法,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一个便衣警察代他逮捕鲍勃,既避免了亲自逮捕朋友的尴尬,又恪尽职守,履行了一个警察的责任。(示例四)吉米背叛了友谊。虽然吉米如期赴约,却没有与朋友相认,表现出理性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尽管他没有亲自逮捕朋友,但鲍勃毕竟是因为被他认出而被捕的,而且是因为与他约会而被捕的。何况,吉米并没有当着鲍勃的面“现出原身”,没有以朋友的身份劝他去自首,也没有试图在

53、法律上对他施以正当的帮助。(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给6分)2、(2009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

54、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叮叮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城里人胃嫩。”“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多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

55、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

56、。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得骄傲了。“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写咱遗璞村了吗?”“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

57、说开了:“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以后还能来吗?”“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但愿他们能来。”“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但愿”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小

58、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情节安排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本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鉴赏原则,这道题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环境。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有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在答题时不能脱离文意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这道题的答题角度注意有两个,一个是情节的结构思路,一个是文章主旨。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要考虑思想主题和结构思路两个方面。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

59、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

60、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所谓“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指的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思想内容,包括作品的主题及某些语句、文段、形象的内容;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包括作品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所谓“作品的丰富意蕴”,包括作品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伦理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等。这类探究题常常考查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以及对作品形象的感受和对作品深刻思想的领悟等。比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要求阅读阿城的溜索,文后的探究题是:“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61、要结合文中所写的人、景、物及其相互关系,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要言之成理。1.从深刻意蕴探究,可答:(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 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一样、像骏马奔驰一 样,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2.从情感取向探究,可答:(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二、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

62、和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和新考纲都强调考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鉴赏中,除了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外,还要能领悟作品的本质、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尤其要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包括哪些?1.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在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2

63、.中华民族心理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1)富于凝聚力;(2)富于同化力;(3)尊崇自然,追求光明;(4)主静,爱好和平;(5)中庸、稳重;(6)一统性;(7)知足。3.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上述内容自然没有定论,适当知道一些,有助于把握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比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要求阅读许辉的小说碑,文后的探究题是“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

64、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许辉的这篇小说原文六千多字,安徽卷经过压缩,成了现在的一千六百多字。罗永才死了妻子(在原作中还死了女儿),一年了,还生活在痛苦中。现在他想给妻子立个碑,于是围绕着洗碑,小说展开了非常简单的故事情节:定碑、看碑、运碑、立碑。我们来看看罗永才看到了些什么,或者说作者描写了些什么。一是罗永才看到的景物,即自然环境。“春阳更暖,鸟雀啾啾”,“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这些景物明显是在暗示,不要总把自己埋在痛苦里,去感受生活的春意吧,生命自有其深厚的趣味,不必停留在过去的痛苦中。当

65、然,还有“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样的句子,也是在暗示,他虽然感受到春阳之暖,痛苦还在心中生着寒气。二是罗永才接触的人,这是所谓的社会环境。罗永才接触了两个人,一个是王石匠,一个是挑担的老人。王石匠,“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看样子,这是一个把生死看得平常了的见怪不怪的人。人本来就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上,经历生老病死,再赤条条回去,确实应该看得淡些。从王石匠身上,罗永才似乎得到这样的启示。还有一个挑担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老伴还是个瞎子,生活上完全靠他。即使这样的生活境遇,他还是这

66、么乐观健谈,这不也同样给了罗永才以生活的启示吗?总之,无论是自然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小说都在用朴素的语言含蓄地暗示我们:生活中总免不了痛苦灾难,我们应该淡然对待这些痛苦和灾难,乐观豁达,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一点从结尾可以得到验证:“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见仁见智。可从选材、结构的角度谈,可从内容、主旨的角度谈,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可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谈,可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谈答题时注意不能脱离“小说”这一体裁。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

67、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涵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

68、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一条是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地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所谓“个性化”,必须是立足自我,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所谓“有创意”,指的是见解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当然,见解的独创性不要求就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无论是“个性化阅读”还是“有创意的解读”,都要求建立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努力感悟和体验文本,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2010年高考辽宁卷对王安忆

69、小说洗澡的考查,设计的探究题是:“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意在鼓励考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毫无根据地“随便说”,如题干中有“结合全文”的提示。也就是说,探究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方面考虑,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因此答案仍要回归文本。1.从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富方面,可答:(1)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风俗人生;(2)透过“洗澡”引起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

70、思考;(3)“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2.从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方面,可答:(1)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2)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中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3)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3.从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方面,可答:(1)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2)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3)

71、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意味层次丰富,针对面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套从未成交的二手房 宽军 我是一名职业炒家,炒过股票、期货,也炒过古玩、字画,如今瞄上了房子。房子这东西,只要看准了,保你赚个盆满钵溢。最近,我看中了一套二手房,18层,带电梯,建筑面积120平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这人,时不时地还会蹦出一两句诗,也许你不相信,我以前可是个小有名气的诗人。我炒房已有五六年了,如今一看到房子,就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条街上的房子,有些买进卖出已好几茬了,只有这套房有点特殊,因为它已经在这里挂牌出售好几年了,却从来没成交过。更令人叫绝的是这套房没有标价,上面写着“

72、价格面谈”。中介所的小姐一提起这套房,脸上就露出鄙夷的神情,说那套房闹鬼,说以前有位买主,曾出到70万,这可是那个楼层里卖得最高的价了,可那老头儿就是不卖,说非得80万,真是神经病,10万可是一辆车的钱。我笑眯眯地说现在不只值80万了。那小姐诧异地看了我一眼,说你能知道两年后发生的事?除非你是鬼。我嘿嘿一笑,没吱声。我已经收集了许多有关那老头儿的情报,男,68岁,是某大学退休教授,几年前沉溺于股市,据说赚了七八十万,有个儿子,定居国外,妻子几年前死于非命,据说是自缢,死因不详。对于老头儿的生活起居,我也了如指掌,没看出什么异常,每天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购房者从他屋里进进出出,却始终没能撬动他的嘴,

73、着实令人兴奋。不过,我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高手对决,一击毙命。我掰着手指等那个黄道吉日。也真是神,一个月没下雨,那天却阴云密布。老头儿瘦瘦长长面容清癯,眉目之间透着几分儒雅,他给我沏了杯茶,开始东拉西扯,我边陪他神聊边打量这房子,三室一厅,布局合理,装修豪华,果然是件宝贝。大爷,你开个价吧。我忍不住打断了他的话,看样子,这是个难缠的主。你报个价吧,我掂量掂量。老头儿见招拆招,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大爷,18层,你不觉得楼层不吉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地狱,单凭这一点,减2万。你砍价还真有一手。老头儿呷了口茶,笑眯眯地说。屋子死过人,阴气重,减5万。我咄咄逼人,虽然触人伤疤不道德,可生意场上与人为善等

74、于找死。你打听得还真周全。老人目光黯淡了下来,笑得有些僵。老伯,还有一点,不知你清不清楚?我咽了口唾沫说。我准备使出杀手锏,成败得失,在此一举。愿闻其详。老人不慌不忙地回答。明天起开始征收个税,也就是说今天你卖不掉房的话,至少损失5万,给你考虑的时间还剩3个小时,也许只有两个小时,因为还得除去交割的时间。你煞费苦心想买这房,是自己住吗?老头儿漫不经心地问。实话跟你说吧,我是个专业炒房手,三个月前就盯住了这套房,一个月前就联系好了下家。我得意忘了形,差点陷进沙发里去。这破沙发,不知陷进过多少像你这样的人,小伙子。我也实话跟你说吧,这房子,你出多少钱我都不卖。不卖?那你上中介公司挂牌干吗?我急得跳

75、了起来。你看,这么大的房子,一个人住还真觉得寂寞,一直想找人聊聊天儿,打发打发时间。老头儿讪笑着解释。你骗谁呢?别卖关子了,给个实价吧。我差点冲他吼起来。小伙子,我本来可以出个天价,把你唬走,今天就破回例,告诉你真相。老头朝我挥了挥手。他随手打开卧室的门,里面竟布置着一间灵堂,灵堂上挂着一幅女人的画像,和蔼慈祥。我妻子,死于抑郁症。那天,我抛掉了所有的股票,准备跟她安度晚年。小伙子,奉劝你一句,有时候,钱买不来幸福。老人神情凄惨地对我说。我目瞪口呆,手机里,传来下家急切的催促声。1小说开头极力铺写“我”这“职业炒家”的本事有什么作用?(6分)答:_ _ _ _ 答案:极力铺写“我”的精明,说明

76、“我”对拿下这套房子充满信心,(3分)与后文意想不到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文章波澜起伏。(3分)2.对应考点一 本文题目“一套从未成交的二手房”,文中有多处扣题,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7分)答:_ _ _ _ 答案:(1)因为它已经在这里挂牌出售好几年了,却从来没成交过。(2)每天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购房者从他屋里进进出出,却始终没能撬动他的嘴。(3)这破沙发,不知陷进过多少像你这样的人。好处是使小说前后呼应,收到全文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找出扣题地方4分,好处3分)3.对应考点二 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4分)答:_ _ _ _ 答案:通过老人奇特的“卖”房行为,表现老人的孤独寂寞,突显亲情的温暖、可贵,告诉人们金钱买不来幸福、要珍惜亲情的道理。(答亲情可贵可以,答金钱买不来幸福也可以)4.对应考点二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探究。(8分)答:_ _ _ _ 答案:主人公是老人,其中的“我”是线索人物,也是侧面烘托老人的。前面写房子的“特殊”,其实就是写老人的特殊;中间写“我”调查老人的背景,是借“我”交代老人身世;最后通过老人之口点出本文主旨。(明确主人公2分,点出与另一人物的关系2分,分析4分。答主人公是“我”亦可,但要言之成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