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毁历经“安史之乱”的狂风暴雨,昔日盛唐的繁华已销声匿迹。唐王朝一派满目疮痍的景象。此时的帝王,并没将精力用于经邦治世,反而一味任奸用佞,以致朝纲荒废,民不聊生。满朝文武无人敢言是非得失,唯韩愈慷慨陈词,批龙鳞,逆圣听。于是原毁原道原性原人原鬼五篇议论针砭时弊,应运而生;“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些正直敢言的文章把韩愈推向了学术的顶峰和政治的风头浪尖,但韩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践行着他的理想:“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心术苏洵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作文的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施之于今”;他虽未列朝班,却有一整套政治革新的理论,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尚威”,破怠
2、惰之气和苟且之心。苏洵还“喜言兵”,十篇权书和审敌御将兵制等都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智慧,一篇六国论让我们看到苏老泉针砭时弊、振兴北宋的赤子之心。这篇题为“心术”的策论,又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体现出苏洵“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一片苦心!鞭贾“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那是一个崇尚华而不实的社会,有谁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分辨出事物的真假?那是一个流行自欺欺人的社会,有谁能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里发现人性的荒谬?“黔之驴”的传说依然如影随形般讽刺着那些表面上看似不可一世、实则百无一用的庞
3、然大物,“鞭贾”的故事又如针如芒般直指人心,嘲讽着追逐浮名、不务实际的浮夸之风。还是那位边官柳宗元,给那个江河日下、声色犬马的唐王朝以无情的嘲讽。兴贤还记得那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曹操吗?还记得那个谆谆告诫蜀主“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诸葛亮吗?还记得那个“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唐太宗和主张“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的魏征吗?自古而来,明君贤臣都把“兴贤任能”当作是治国第一要务。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也以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责任感而大声疾呼:“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17原
4、毁祖席(得秋字)韩愈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赏析】诗歌的首联是开题,主要写叶落悲秋,古今同慨。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叹秋来草木零落,而我现在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腑之言。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表面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
5、。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思考】诗歌本为送人,为什么以“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嘱托结尾?【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见张中丞传后叙一文此栏目。写作背景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原”就是探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
6、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一、字音怠(di) 舜(Shn) 懦者(nu)二、通假字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懼,通“惧”,害怕懦者必说于色矣说,同“悦”,高兴道德之行,难已已,通“矣”,语气词,用在句末三、一词多义(1)善(2)病(3)焉(4)修四、词类活用故人乐为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动词用作名词,名声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名词用作动词,光大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究其旧不图其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现在五、古今异义古之君子古义:指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今义:现在指人格高尚的人。其责己也重以周古义:严格。今义:重量、分量。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7、古义:简约。今义:邀请。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古义:学习,培养。今义:修饰。究其旧不图其新古义:考虑。今义:图画。必其人之与也 古义:同党,同类。今义:介词,跟。六、特殊句式判断句舜,大圣人也(“也”表判断)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者,也”表判断)某非良士(没有标志词的判断句)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我的理解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与不应者(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
8、可几而理”,应如何理解?我的理解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我的理解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第二段“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
9、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的猖獗。鲜明的对比“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强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
10、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寓理于形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有是”。如行为描写:“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韩愈的原毁是一篇有口皆碑的说理论文,它的中心思想是推论一般人好毁谤别人的原因和这种风气的影响,教育人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爱自重,不
11、在背后议论别人。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下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即怠于自我修养而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韩愈的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有不可低估的意义。适用话题感悟韩愈明代学者胡应麟截取了盛唐、中唐、晚唐
12、时代的三句诗来象征三个时代的诗歌风貌,盛唐诗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诗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诗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了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韩愈所处的中唐,如日中天万邦来朝的威仪和荣耀早已成了追寻中的记忆,这个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朝代正在走向没落。但也正是这个时候,社会各种矛盾还没有完全激化,宦官专权还没有达到极致,藩镇们放慢了割据为王的步伐。平息了各地战乱,百姓有了一个暂时的喘息。虽一片祥和,却又黑云压顶。初唐的意气风发早已变成了消沉冷漠,盛唐的雄视六合也变成了萧瑟落寞。所以,消沉内敛差不多是整个中唐的诗风,这诗风不但是诗
13、歌的笔法,更多的是诗人的心路。韩愈就在这时候提出了“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主张,更为可贵的是,他的“道”,不是个人的修身养性、喜怒哀乐,而是人间正道、天地大道;他的“鸣”,不是个人的排解寄托、顾影自怜,而是张扬儒道、舍我其谁。“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并不是韩愈为了文学而文学的文学理论,而是他一生整个人格的真实写照。韩愈曾两次被贬,一次是上奏论天旱人饥状,本是反映京畿大旱、民不聊生,却遭佞臣所谗,被贬为今广东阳山县令;另一次就是上书著名的论佛骨表被贬。两次被贬,都是因为上书,看来新唐书里说他“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所言不假。韩愈不信佛,甚至排佛。就这一点,常常受到他人的责难。信佛的
14、人说他偏执,有的佛教徒甚至说他愚昧。我不懂得佛教,当然我也不信佛,对佛教理论没有感悟,但我注意到了这样两个历史事实:韩愈在潮州,和寺庙僧人多有交往,有的甚至过从甚密,常有诗文唱和;韩愈一生最好的两个朋友,孟郊笃信佛教,贾岛本身就是一个僧人。我想起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东西都有他的两面性,或者说,任何东西都是两面刃。 屠刀可以割肉,也可以杀人。佛教或许真的可以超度生灵,但如果利用佛教做一些蝇营狗苟的事,这可能不是佛教的原旨吧?而历史之中,这样的事情偏偏不少。韩愈能和僧人贾岛成为朋友,却不能接受唐宪宗供奉佛骨,或许就是这个道理。退一步讲,即便有人不信佛教,又能如何?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道理,韩愈不信,
15、算得了什么呢?何必非要说他愚昧偏执。一千多年后,另一个思想家说:“任何理论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它的一二佐证,而抓住这些证据不放就认为那是真理的人,连小儿都不如。”在被自己的思想迷惑的时候,我们很多大学者、大哲人,真的连小儿都不如呢!韩退之,退之,韩退之不退,不退而进。韩退之不退,才有了司马光的评价:“如雷霆列星,惊照今古。”【赏评】韩愈,作为我国唐宋时期的古文大家,他的学术思想和成就早已被历史定格,“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等词语的广泛使用,这是对韩愈文学地位肯定的体现;但是作为思想家和精神斗士的韩愈,还掩盖在其文学的光辉下,未被多数人们清晰地看到和认识。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具有启迪引领作用。一、
16、基础考查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几乎(j)惟懼(j)懈怠(di) 尧舜(Yo)B通衢(q) 应该(yn)诽谤(fi) 懦弱(nu)C忌妒(j) 惟妙惟肖(qio)阐述(chn) 揣测(chui)D爱憎(zn) 廉洁(lin)称心(chn) 苛刻(k)解析:选D。A项,“几”读“j”;B项,“应”读“yn”;C项,“肖”读“xio”。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全面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缺点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图:考虑D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众人:许 多人解析:选D。众人:一般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17、是()例: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C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D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解析:选C。A项,“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B项,“以”介词,翻译为“用”。C项,“以”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和例句相同。D项,“以”连词,表目的,翻译为“来”。下列各句中没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A周公,大圣人也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C懦者必说于色矣D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解析:选A。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C、D项,介宾短语后置。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
18、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
19、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待人也轻以约约:简约B就其如舜者 就:仿效,追求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重:严格D即其新不究其旧 究:探究解析:选D。究:追究。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闻古之人有舜者则或咎其欲出者B求其所以为舜者所以游目骋怀C后世无及焉盘盘焉,囷囷焉D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选A。代词,的人;B项,表原因/所用来的(方式、礼节等);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语气词/通“于”,引出比较的对
20、象。下列各项对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C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一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解析:选D。“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一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错。第
21、二段是本文的正题,此段对第二段起了一个衬托作用。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译文:(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译文:答案:(1)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不会怠慢;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2)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技能的人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欧阳生哀辞韩愈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
22、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
23、之也。呜呼!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B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
24、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C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D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解析:选B。这段话开头说欧阳詹如何对待“父母”“妻子”和“朋友”,后面说“容貌”“文章”,厘清这个思路,断句就简单多了。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哀辞:指用来哀悼、纪念死者的文章,多用韵文。B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
25、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位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C登第: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D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称国子学。解析:选B。一位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詹世代居住在闽越之地,出身于官宦之家,其故乡闽越富饶而美丽,代育才士,其虽有“长材秀民”却不肯外出做官。B文中写闽越富饶美丽、常衮掖进后生对写欧阳詹起铺垫、衬托作用。C韩愈从闻名钦佩欧阳詹到两人“相知为深”,再到欧阳詹以国子监四门博士助教的低微身份,力举韩愈为博士,足见两人情谊之深。D欧阳詹虽然事父母尽孝道,但
26、在他父母已老之时,毅然“舍朝夕之养”,远去京师求取功名,因未能尽孝道而留下遗憾。解析:选D。D项,“因未能尽孝道而留下遗憾”错。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译文:(2)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第(1)句“就食”可译为“寓居”,“就食江南”“闻詹名闾巷间”“称于江南”都是状语后置句;第(2)句中关键词语有“舒”“遗”“解”等。答案:(1)我寓居在江南谋生,与人交往不多,但往往能在民间听到欧阳詹的大名,可见欧阳詹名闻江南已有很长时间了。(2)所以我写下这篇哀
27、辞以寄托我的哀思,使它流传下去,寄给他的父母,宽解他们的哀伤。欧阳詹世代都居住在闽越地区,他的祖先都在闽越做过官,其中做到州佐、县令的也有不少。闽越土地肥沃,有山泉禽鱼带来的乡野乐趣,虽然百姓中也有不少杰出人物,他们通文墨,懂法令,可以与京师名士相媲美,但却不肯出来做官。当今皇帝建号之初,以前的宰相常衮任福建诸州观察使,管辖闽越这地方。乡县的庶民百姓凡能读书、作文、吟诗的,常衮亲自结交他们,以上宾的礼节接待,一同交游饮宴。欧阳詹那时一枝独秀,常衮对他更是加倍爱护,其他文士对欧阳詹也都推崇信服。建中、贞元年间,我寓居在江南谋生,与人交往不多,但往往能在民间听到欧阳詹的大名,可见欧阳詹名闻江南已有
28、很长时间了。贞元三年,我初次进京应试,那时听到欧阳詹的名声更大了。贞元八年春天,我与欧阳詹同榜考中进士,那时才相识。以后欧阳詹回到闽中省亲,我有时在京师,有时在别处,长时间没有见到他,只有欧阳詹回闽中时才这样。其他时候与欧阳詹离别,都不满一年,离别过不了多久就能再见,见了面就不想往别处去,长时间之后才离开,所以我与欧阳詹交往很深。欧阳詹侍奉父母恪尽孝道,对妻儿仁爱,对朋友义气而真诚。他气质淳朴,品行端正,体貌不凡。他平时喜欢说些玩笑话来调节心情,他的文章寓意深远、迂回曲折,善于用自己的话说明问题。读他的诗文,知道他对慈孝之道最为推崇。贞元十五年冬天,我以徐州从事的身份进京向皇帝朝贺,欧阳詹当时
29、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助教,准备率领他的学生到宫门跪请皇上,推举我为博士,正巧那时国子监有狱讼之事,上书一事没有结果。看他一片诚心,只要对我有利,他可以忘却自己位卑言微而去做。唉,欧阳詹现在去世了!欧阳詹是闽越人,父母年迈,他舍弃朝夕奉养父母之职,来到京城,他的本愿是为了在京城能有所得,衣锦荣归使父母感到荣耀。即便他父母的心愿也都是这样:欧阳詹在身边,虽然没有离别的忧愁,心里却并不快乐;欧阳詹在京师,虽有离别的忧愁,但心里在为他高兴。像欧阳詹这样的人,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以达成父母的愿望来敬养父母的人吧!欧阳詹虽然没有得到高的官位,但他的名声流传在京城人中,他的德行已取信于朋友间,他和他的父母都没什么
30、可遗憾的了。欧阳詹的事业和文章,李翊已经为他写了传记,所以我写下这篇哀辞以寄托我的哀思,使它流传下去,寄给他的父母,宽解他们的哀伤,并了结欧阳詹的心愿。三、语言表达在下列横线上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使之成为一则寓言,并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秋天来了,场上堆满金色的谷粒。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地夸耀:“看我多么富有。”_。答:解析:补写要语意连贯得体,寓意要求合乎寓言内涵,表达理性、简明。答案:(示例)秋天过去了,场上的谷粒被收进了粮仓,什么也没有了,麻雀只得无可奈何地飞走了。寓意:毫无资本的夸耀最终会破灭。(或:脚踏实地的劳作胜似空洞的炫耀。)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
31、找出每句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1)校学生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学生会通知)(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宣城游览敬亭山。我是导游,大家可以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8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4)高二(1)班一同学于4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招领启事)(1)将_改为_(2)将_改为_(3)将_改为_(4)将_改为_解析:“不得体”包含两种情况:一是不符合文体要求,二是不符合语体要求。结合括号内的提示,注意逐句逐词梳理。答案:(1)莅临现场踊跃报名(2)尊称称呼(3)全部全都(4)48元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