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文本对应练29 六国论(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979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文本对应练29 六国论(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文本对应练29 六国论(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文本对应练29 六国论(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文本对应练29 六国论(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文本对应练29 六国论(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文本对应练29 六国论(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本对应练(二十九)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A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用。B项,代词,指奉秦之地/助词,的。C项,副词,就/连词,那么。D项,均为转折连词,却。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A项,连词,表转折,却。B项,连词,表示修饰。C项,连词,表转折,却。D项,连词,表转

2、折,却。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可谓智力孤危然后得一夕安寝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BCDC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

3、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4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A项,“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B项,“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D项,“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城之破也,妇孺不存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BCDB被打破,被攻克。攻克。解除,破解。被攻占,被攻克。攻克,攻破。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

4、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做动词,礼遇、坚持正义;A项为形容词做动词,保全;C、D两项为名词做状语,向西、每日。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是“_”。(2)苏洵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力亏、灭亡,六国论第一段中“_。_,_”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11个字,说明了燕国灭亡的原因。(4)六国论中苏洵批评赵国残害良将,叹息其不能武力对抗秦到底的句子

5、是“_,_,_”。答案(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

6、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

7、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注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有删改)【注】刘:杀戮。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

8、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此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证秦国强盛所带来的结果。“不能以灭六国而帝”,意思是“不能消灭六国而称帝”,这是假设“秦不极强”的结果,因此,“不能以灭六国而帝”的中间不

9、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同理,“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分别是“不帝”“其恶未盈”的结果,据此,可排除B、D两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氏”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姓。B“诸侯”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C“昆弟”中的“昆”指哥哥。“昆弟”即兄弟,有时也用于比喻亲密友爱。D“君”在古代有多种解释,既是对古代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据有土地者的通称,又是古代的一种封号,还可用作对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DD项,根据文意,此处的“君”取的是第一种解释。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10、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AA项,作者在本文第一段只是列出了苏洵和苏辙的观点,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译文:_(2)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译文:_答案(1)他们沉溺于攻伐,习惯于欺诈,强食弱肉,与秦国相比没有什

11、么差别。(2)自春秋以来,兵祸一天比一天厉害;到了战国,老百姓所受的残害,有的已到了不忍说的地步。12李桢文中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指出并简要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性。_解析由“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可知,李桢认为“秦统一六国乃是得上天所助”。其危害性在于宣扬天命论,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李桢观点中显著的局限性是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其危害性在于愚弄、奴役老百姓。【参考译文】宋朝苏洵、苏辙父子二人认为六国只是做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削弱自己、自取灭亡,不懂得坚守合纵的盟约;齐

12、、楚、燕、赵不知道帮助韩、魏抵御秦国:认为一定要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而后秦国的威胁才能解除。后代的人之所以厌恶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凶狠残暴吗?在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独以这一点来责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实力)没有能胜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攻伐,习惯于欺诈,强食弱肉,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差别。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没有一年不是这样的。假使他们像秦国那样具有有利的地理形势,而又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尝不会再增加一个秦国。只是他们终究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最后削弱了自己,而自取灭亡。当苏秦刚出来(游说)时,本来曾经想为秦国所用,教他们吞并天下的计谋,(他)确

13、实知道这事容易。假使秦国当真用了他,他为秦国所谋划的,也会像张仪那样。只是因为秦国不用(他),(于是他)回头去游说六国订立合纵盟约,他难道事先不知道合纵的盟约不能维持吗?他心里只是想姑且用它获取一时的富贵,侥幸在他有生之年纵约不失败。他激怒张仪而使他投奔秦国,意图显而易见。洹水之盟,还没有超过一年,齐、魏的军队就已经替秦国出兵了。张仪的辩说,虽然想用拆散合纵来建立连衡,但是用他的话说:“(即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尚且有争钱财的,而何况想凭借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用来描摹衰乱时代的人们的情形,不是很虚假。那六国互相图谋攻取,推崇诈力,没有兄弟骨肉那样的亲情,那事情又不仅仅是像财物用度

14、那样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每天以强秦的威柄(威胁六国),张嘴怒喝他们,即使贤能睿智像燕昭王那样,尚且俯首听命,承认错误都唯恐来不及,却想要求他们长久保存合纵盟约,用来互相帮助,怎么可能啊!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自做它,并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兵祸一天比一天厉害;到了战国,老百姓所受的残害,有的已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上天很爱老百姓,难道让六七个君王在老百姓头上肆行无忌,每天驱使无辜的老百姓,辛苦劳动,在原野上暴露他们的尸骸,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会这样!因此,秦国不是极强大,不能消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它还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跟六国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代的评论者,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为其考虑保全的办法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可以自我保全吗?”回答说:“谁说没有办法呢?不但可以单独保全,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孟子曾经用仁义的学说来劝谏梁、齐的国君,但他们不采纳,可叹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