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百家争鸣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4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对立与统一。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
2、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
3、的方法。2老子(1)哲学思想: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3)著作:老子。3庄子(1)思想主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2)著作:庄子。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3代表及主张代表人物主张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主张
4、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著有法经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4.历史影响(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2思想主张(1)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有别于儒家重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
5、葬、节用等主张。3主要贡献(1)认识论: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三表”法。(2)逻辑学:第一次提出了“类”“故”等逻辑学术语,建立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体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名师点睛“一、二、三、四”巧记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图解识记孔子的思想体系易错提醒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胡为的意思;通过“有所不为”来实现有作为,其实质还是积极有为。图解识记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学习思考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教材P6)
6、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传统。这种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为秦统一六国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易错提醒正确认识韩非“法治”思想韩非的“法治”,强调严刑峻法,维护的是君主的专制权威,实质是严刑峻法下的“人治”,不同于当今社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现今提倡的“法制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学习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教材P8)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
7、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各国诸侯为招揽人才,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术下移到民间,大批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发表观点,传播学术,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到实现,于是我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家国情怀从诸子百家对人生态度和治国理念的阐发角度,认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彰显民族精华。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探究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史料一(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8、世界文明史探究点一:中国思想家关注的社会主题是什么?为什么?提示:主题: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出现剧烈变动。史料二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司马迁史记田齐世家探究点二:由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当时养士之风大盛,士在社会政治运动中活跃起来,逐步受到统治者重用。百家争鸣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周王室衰微,士阶层
9、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这样就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3)阶级关系: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地主阶级开始把持政权,新旧势力的斗争激烈进行。(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阶层,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探究主题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史料二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
10、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墨子探究点一:孔子和墨子主张的“爱”是否一致?说明理由。为什么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提示:不一致。孔子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有等级差别;墨子的“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不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故不被统治者重视。史料三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探究点二:史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治国主张?对此你如何评价。提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老子主张顺应天意(自然)、顺应人性,自然而然地治理国家,以无为而达到有为
11、的目的,在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局面下是消极的思想;在封建王朝刚建立初期,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史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探究点三:根据史料一、四归纳孔子与韩非的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的不同点。提示: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异: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
12、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自我测评(教材P8)“六经”包括哪些典籍?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答案提示:诗书礼乐易春秋。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8)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13、思路点拨:围绕“不一道”“不必法古”,主张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从而推动改革进行分析。答案提示:商鞅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必法古,反对循礼守旧,主张破除传统的禁锢,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变法的进行和成功。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时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思路点拨:可从商鞅所举的古人事例与变法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商鞅所举的古人是其论据,既有不拘泥于古法而兴的正面典型商汤、周武王,也有不改革旧制而亡的反面人物夏桀、殷纣,这样利用古人的事例说明变法的必要性,更有说服力。答案提示:以商汤、周武王不拘泥于古法而兴和夏桀、殷纣不改革旧制而亡的史实来说明其
14、主张,更有说服力。这说明依据实际改革是古圣王的传统做法,同时也说明尊古的传统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即使改革家也难以彻底摆脱这种影响。论辩中用古人事迹说明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有利的策略。随堂训练对应学生用书第3页题组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作“儒”。儒家主张()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D克己复礼解析:孔子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故D项正确。A项是道家主张,B项是法家主张,C项是墨家主张。答案:D2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对一处名为“杏亭”的景点讲解
15、道:“春秋年间,某某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游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教育方法是()A“水则载舟,水亦覆舟”B“为政以德,节用爱人”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解析:材料反映出孔子的相关知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其教育思想,因此选D项。答案:D题组2老庄之学3春秋战国时期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的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解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答案:A4“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此结论与下列谁的观点最接近()A庄子B老子C孔子D孟子解析
16、:“非福”“非祸”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一致,老子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而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因此选B项。答案:B题组3法家思想及墨家主张5先秦诸子学说中,有一学术流派主张变法革新,受到秦国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这学术流派是()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解析: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答案:B6韩非说:“故明主之蓄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这一思想()A适应了当时君主需求B强调严刑峻法必要性C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D说明因时而变的重要解析:根据材料“故明主之蓄臣,臣不得,不得”得出大臣要以君主为中心,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用严刑峻法维护君主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中“越官”“不当”的标准是君主利益和意志,体现了人治而非法治,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因时而变,故D项错误。答案:A7有学者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这是因为墨子的爱()A具有超阶级性B代表平民利益C反对一切战争D抑制了统治者解析:孔子的“仁”的主张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墨子的“兼爱”的主张,消除了亲疏、贵贱的分别,提倡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即具有超阶级性,故选A项。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