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823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信息卷(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看过许多民国时期的文人论战,地说,鲁迅跟林语堂斗嘴,比鲁迅跟叶灵凤斗嘴,好看多了。鲁迅讥讽叶灵凤,似乎有点,缺少可观赏性。鲁迅跟林语堂唇枪舌剑,这才是,我看得。A. 坦诚 以强凌弱 半斤八两 津津有味B. 坦率 以强凌弱 棋逢对手 津津有味C. 坦率 弱肉强食 半斤八两 津津乐道D. 坦诚 弱肉强食 棋逢对手 津津乐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意义的辨析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2、,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坦诚重在真诚,坦率重在直率。文段中语境是直言,所以用“坦率”;弱肉强食指弱者被欺负,以强凌弱指仗着自己强势来欺负弱者。语境是鲁迅比别人强大,所以用“以强凌弱”较为合适;半斤八两含有贬义。所以此处应该用“棋逢对手”;津津有味在于有滋味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在于很乐于表达。语境指看得很有滋味,所以用“津津有味”。故答案选B。【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

3、相符。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暑假期间,我回到了久违的高中母校,熟悉的一草一木不禁让我陷入对往昔的回忆之中。B. 刚刚杨教授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的演讲可谓真知灼见,现在该轮到小王谈谈他的拙见了。C. 王强大学毕业后,偶然遇见多年没见的辅导员,激动地说:“久仰了!一切还好吧?”D. 看了你新出的大作,欣喜之余内心又觉惶恐,本想写篇序文,可惜只有八斗之才,恐难胜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对象、场合、语体来分析。A项,久违:一般用作久别重逢的客套。使用正确。B项,拙见:对自己的见解的谦称。此处用于别人,谦敬欠当。C项,久仰:客套话,用

4、于与人初次见面时。此处用于多年不见的熟人,不得体。D项,八斗之才:比喻才高。与“内心又觉惶恐”“恐难胜任”不符。可改为谦辞“才疏学浅”。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划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现在的人少了敬畏,也没有了禁忌。,。,。其实,怕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素养,它与任何形式的畏惧、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虔诚相关。我们是在不怕的教育氛围中成长的天不怕,地不怕禁忌毋宁认为是一种怕但后来这种怕被灭失了祖宗神灵也不怕我们古人是知道害怕的敢于对一切都踏上一只脚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的连贯的能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

5、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注意紧接前面“禁忌”说到“怕”,接着分析现在“不怕”的成因和表现。因此可以确定开头句是,再进一步判断应该是相连。故答案选D。4.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最贴切的一项是山崖崩塌了,在它的伤口一一断

6、崖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鲜艳的花儿被掐走了,它又开在了姑娘的鬂上。A. 只有在困难和失败中努力奋起,才能到达目的地。B. 世间美好事物的诞生,常常伴随艰辛和痛苦。C. 人生之路总有坎坷,不能因挫折而丧失信念。D. 生活丰富美好,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含义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所给句子的充分分析,要把握句子的特点,例如句子是修辞句、寓意句等,要充分挖掘句子的内在的含义。例如本题中的句子就是有一定寓意的,“山崖崩塌了”的寓意是人生的坎坷和挫折。“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开在了姑娘的鬂上”象征着人的坚强的信念。综合一下几个选项看,只有选项C,

7、符合句子的含义。故答案选C。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密佑,其先密州人,后渡淮居庐州。佑为人刚毅质直,累官至庐州驻礼、御前游击中军统领,改权江西路副总管。咸淳十年,以阁门宣赞舍人为江西都统。是冬,大元丞相伯颜下鄂州,留右丞阿里海牙守之,而将大兵东下。明年二月,朱祀孙遣高世杰取鄂州,阿里海牙以兵逆击,执世杰荆江口,兵尽溃,半入江西。江西制置黄万石招集之,且募宁都、广昌、南剑义兵千余人,尽以属佑。十一月,大兵至隆兴,刘槃兵败,乃婴城自守。万石时移治抚州,将遁,惧佑不从,乃调佑兵援槃,且戒以勿战。未至隆兴槃已降,都统夏骥率所部兵溃围出。已而元帅张荣实、吕师夔提兵逼抚州,

8、佑率众逆之进贤坪,兵来呼曰:“降者乎?斗者乎?”佑曰:“斗者也。”麾其兵突战,进至龙马坪,大兵围之数重,矢下如雨。佑告其部曰:“今日死日也,若力战,或有生理。”众成愤厉。自辰战至日昃,佑面中矢,拔之复战,又身被四矢三枪,众皆死,仅余数十人。佑乃挥双刀斫围南走,前渡桥,马踏板断,遂被执。众见其勇,戒勿杀,舆归隆兴。元帅宋都曰:“壮士也。”欲降之,系之月余,终不屈。尝骂万石为卖国小人,使我志不得伸。宋都命刘槃吕师夔坐城楼,引佑楼下,以金符遗之,许以官,佑不受,语侵槃、师夔,益不逊。又令佑子说之曰:“父死,子安之?“佑斥曰:“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也。”怡然自解其衣请刑,遂死。观者皆泣下

9、。(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卷)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改权江西路副总管 权:暂代官职B. 执世杰荆江口 执:引领C. 刘槃兵败,乃婴城自守 婴:环绕D. 戒勿杀,舆归隆兴 舆:用车装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密佑为人刚直不阿,质朴直爽,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救亡之重任,并以勇猛的抗击行为践行自己的报国之志。B. 对于密佑的忠心报国行为,元军上下许多人都报以敬佩之心,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密佑归降元朝,但密佑不为所动。C. 密佑率领部下奋勇抗击强大的敌人,即使身上多处受伤仍然奋不顾身地勇猛杀敌,最终因桥板折断受困而被俘。D. 密佑痛恨投降元军

10、的黄万石、刘槃等人,对于他们的劝降严加斥责,自己最终以解衣自尽的方式表达对宋王朝的忠心。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麾其兵突战,进至龙马坪,大兵围之数重,矢下如雨。(2)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也。8. 密佑被俘以后,元军是如何处置他的?请简要概括。【答案】5. B 6. D 7. (1)(密佑)率领士兵们突击作战,军队进驻龙马坪,元兵把此地包围了好几层,箭头像下雨一样射来。(2)你在集市上乞讨,只要说是密都统的儿子,又有谁不怜借关照你呢。 8. 敬重其勇猛而“戒勿杀”,借助降将劝其归顺,利用其儿子劝说投降,因其不屈从而把他杀害。【解析】【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

11、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B,“执”是俘获的意思。故答案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D,“最终以解衣自尽的方式体现自己对宋王朝

12、的忠心”表述不当,原文“怡然自解其衣请刑,遂死”,没有“自尽”的行为,应该是慷慨赴死。故答案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麾”率领、“进”进驻、“矢”箭头。(2)“市”集市“第”只要“怜”怜借。【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意思的理解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都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回归到原文中去理解和归纳答案即可。根据对题干的把握,是说密佑被俘虏后元军是怎么处

13、理他的,根据对原文的把握:众见其勇,戒勿杀,舆归隆兴。元帅宋都曰:“壮士也。”欲降之,系之月余,终不屈。尝骂万石为卖国小人,使我志不得伸。宋都命刘槃吕师夔坐城楼,引佑楼下,以金符遗之,许以官,佑不受,语侵槃、师夔,益不逊。又令佑子说之曰:“父死,子安之?“佑斥曰:“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也。”怡然自解其衣请刑,遂死。观者皆泣下。考生从以上原文信息中进行理解和概括即可。【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

14、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密佑,他的祖先是密州人,后来渡过淮水定居在庐州。密佑为人刚正坚毅,质朴直爽,多次担任官职到庐州驻札、御前游击中军统领,后来还临时担任江西路副总管。咸淳十年,密佑以图门宣赞舍人的身份担任江西都统。这年冬天,元朝丞相伯颜率军攻克鄂州,让右丞相阿里海牙留下来驻守此地,自己率领大军继续向东进发。第二年二月,朱祀孙派遣高世杰去攻取鄂州,阿里海牙带领军队抗击高世杰,并在荆江口俘获高世杰,高世杰所

15、带领的军队完全溃散,有一半人逃入江西。担任江西制置史的黄万石把他们招募在一起,同时招募了宁都、广昌、南剑的一千多个义兵,这些人全部归属密佑统领。十一月,元兵攻至隆兴,刘槃战败,于是龟缩城内自守。当时黄万石调任官职担任抚州知州,乘机想选跑,又担心密佑不会依从,于是调遣密佑的军队去援助刘槃,同时又告诫他们不要直接与元兵作战。军队还没有到达隆兴,刘槃已经投降,都统夏骥率领自己所属士兵在混乱中突围而出。不久元军统帅张荣实、吕师夔率领军队逼近抚州,密佑带领军队抗击敌军并进驻贤坪,元军士兵赶来呼喊着:“投降呢?还是抗战呢?”密佑回答:“抗战啊。”率领士兵们突击作战,军队进驻龙马坪,元兵把此地包围了好几层,

16、箭头像下雨一样射来。密佑告诚所属士兵:“今天是为国战死的日子,如果奋力抗战,或许还有生存的可能。”各位士兵都愤然坚韧,力主抗战。战斗从上午辰时一直打到下午太阳偏西,密佑脸上被箭头射中,拔掉箭头继续作战,身上又中了四箭、被刺中四枪,众多士兵都战死了,只剩下几十个人。密佑挥动双刀奋力杀敌,突出重围向南撤退,在前行渡过浮桥的时候,骑马踏破了桥板,密佑受困被俘。大家看到密佑十分勇猛,相互告诫不要杀他,用车装着他回到隆兴,元军统领末都说:“是一个壮士。”想让密佑投降,关押了一个多月,最终密佑还是没有屈服。密佑曾痛骂黄万石是卖国小人,使自己的报国志向不能够得到施展。宋都命令刘槃、吕师夔坐在城楼上,邀请密佑

17、到楼下入座,把金符赠送给他,并且许诺让他担任宫职,但密佑都不接受,还在言语上责骂刘槃、吕师夔,而且说话毫不客气。宋都又让密佑的儿子来劝降他,说:“父亲死了,孩儿怎么办?”密佑怒斥儿子:“你在集市上乞讨,只要说是密都统的儿子,又有谁不会怜惜关照呢。”于是慨然解开衣服接受刑法处置,慷慨赴死。周围看到的人都为之动容。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韦应物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注)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红。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9. 请简

18、析首联的作用。10.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案】9. (1)交代送别黎郎的原因。(2)点明黎郎赴任时的季节。(3)以漫山海野开放杜鹃花这乐翠村托黎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10. 对朋友的祝贺与赞美之情。“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和关杯之情。“客程关外长“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桂之意。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尾联写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表明了作者的希望。【解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析首联的作用”,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首联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如果是写景,要指出写了什么

19、景,表达了什么情感。本诗首联“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中首句“试吏向嵩阳”点题,其中“试吏”交代送别的原因。“春春山踯躅芳”点明了送别黎郎的季节在春天(点明黎郎赴任时的季节),“踯躅芳”写黎郎赴任时漫山遍野开放着杜鹃花,这是用春花漫山遍野的乐景来衬托黎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10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分析诗歌内容入手,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的情感。这首诗是作者送朋友黎六郎赴阳翟少府做官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因为是送别诗,应有惜别和关怀之情,又因为是送朋友去做官,应有对朋友祝贺和勉励之意

20、,“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客程关外长“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桂之意。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尾联“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是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用来安慰父母。表明了诗人对朋友此去为官的希望。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

21、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名句名篇默写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淇水汤汤,_ 。(诗经卫风氓)(2)_,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3)只恐夜深花睡去,_。(苏轼海棠)(4)连峰去天不盈尺,_ 。(李白蜀道难)(5)_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6)醉不成欢惨将别, _ 。(白居易琵琶行)(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8)纵一苇之所如, _。(苏轼赤壁赋)【答案】 (1)

22、. 渐车帷裳 (2). 惟草木之零落兮 (3). 故烧高烛照红妆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6). 别时茫茫江浸月 (7). 君子不齿 (8). 凌万顷之茫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帷裳”“鬓”“茫”。【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

23、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猴精侯发山侯乡长到任后,推掉一切迎来送往,把所有的材料报表搁置一边,带上秘书小吴到各村调研。当他来到龙湾村后,看到村民们还没脱贫,住的还是茅草房,吃的还是腌萝卜,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村主任老周也早从其他渠道得知侯乡长是个干事的人,忙不失时机地哭穷,说侯乡长,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俺村还是闺女穿她娘

24、的鞋老样子, 你得给想个法子啊。那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侯乡长笑了笑,看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换了一下口气,说大家一起想办法。咱龙湾村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不能老是种传统农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嘛。老周说,侯乡长,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不是没想过办法,关键是妮儿穿她娘的鞋钱(前)紧。侯乡长敛起笑容,点了点头。老周想了想,斗胆说道,侯乡长,您看,能不能给俺村弄点资金? 没等侯乡长说话,小吴插嘴说,咱乡底子薄,财政上还是赤字,外面塌了不少账,银行对咱们也不感冒,想贷款几乎不可能。那、那老周一脸失望,那样子像是饿得饥肠辘辘的人捡到一个烧饼,仔细一看,原来是画在纸上的。 常言说,要想富,先

25、修路。老周,咱就先把路修修?侯乡长眉毛一扬,不错眼珠地盯着老周。老周张了张嘴,嗫嚅道,侯乡长,村里不有路吗? 在耕地上修路,东西一条,南北一条,双向六车道等到路打通再说上项目的事。侯乡长指了指眼前的麦田,似乎很有信心。 老周看着侯乡长的脸,小心翼翼地说道,侯乡长,村里一分钱没有,咋个修法儿? 侯乡长,乡里也没钱啊,怎么修路?小吴也紧接着说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担心侯乡长脑子一热不顾一切。侯乡长信心十足地说,这个不用管,我自有办法。侯乡长,将来打算上啥项目?老周虽然不明白,但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知道侯乡长肯定为龙湾村规划好了,要不然绝不会贸然提出修路。我还没想好,不过,建工厂或是搞房地产,也不是

26、没有可能你要保密,不能乱说。现在的老百姓,猴精猴精的,不得不防啊。侯乡长说罢,对老周挤了下眼睛。 侯乡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隔了两天就派人到龙湾村规划线路,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苗刚露出头,几道石灰线很是显眼。 这下子,龙湾村热闹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也不傻,看到耕地被圈了起来,知道政府要修路,忙聚在一起商量。有的说弄大棚,有的说种树,有的说建厂子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种树,种果树。主意一定,于是,不分白天黑夜纷纷行动起来,都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又借贷了一部分,派出几个人去邻县的果树培育基地采购了几货车果树,有核桃,有苹果,有鸭梨随后,开始在自家的田地上挖坑栽树。这些村民们知道,乡里要修路,就得刨树

27、;要刨树,就得给村民补偿!否则,就不同意乡里修路。刚开始,是那些土地即将被占用的村民种果树。后来,那些土地没被占用的村民也种上了果树,因为路一旦修通,接下来就该规划他们的土地了。呵呵,短短半个月,龙湾村的土地上都种上了果树。真应了侯乡长的话,现在老百姓头脑不简单啊。侯乡长得知消息,亲自到龙湾村查看。当他看到一片片果林如雨后春笋般立在龙湾村,一下子惊呆了! 老周不敢看侯乡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哼!侯乡长从鼻孔哼了一声,对老周说,没事的,村民们只是做个样子,要不了多久,这些果树就干枯了到那时再修路吧。 当然,老周还是跟村民贴心,把侯乡长的话复制粘贴给了村民们。村民们不敢怠慢,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精

28、心伺候那些果苗,浇水、施肥、打药,很是精心。 两年乡里一直没提修路的事。 从第三年开始,龙湾村的果树开始开花、挂果了。村民们不敢怠慢,日夜守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该打药打药。用老周的话说,比待自己的儿孙还用心。 城里的水果贩子得知消息后,趁着果子没成熟,就来订购了包销合同。等到那些大车小车来拉水果的时候,侯乡长来了。看着一筐筐苹果、鸭梨被装上了车他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侯乡长,啥时间修路啊?老周又旧事重提。侯乡长呵呵一笑说,老周,现在还用再修路吗?把这些果树砍了乡亲们还不把我骂死啊?说罢,他抓起一个苹果,“咔嚓”啃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你看,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老周愣了愣,

29、然后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摘自珠风小说,有删节)1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老周在与侯乡长谈自己村子资金紧张时两次引到了谚语,这说明老周这个村长为人幽默,文化水平不低。B. 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从细节描写中也能看出,其实侯乡长修路的决定是老周告诉给村民的。C. 文章标题“猴精”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的是村民的精明,实际上指更精明的是侯乡长,标题耐人寻味。D. 为村民办实事的领导值得点赞,但有的时候开动脑筋想办法,让村民自己走上致富路的领导更值得点赞。13. 候乡长修路是假,让大家致富是真。作者在文章中已经作了必要的铺垫,请指出。14. 文章结尾写老周

30、说自己“老糊涂”,并拍打自己的脑袋,有什么作用?【答案】12. A 13. 侯乡长曾说:咱龙湾村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不能老是种传统农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嘛。由此可 知侯乡长已经有了让大家致富的方向。老周想让侯乡长弄点资金,小吴把乡里没有资金的情况讲了出来。当大家对候乡长要修路表示怀疑时,侯乡长却说他有办法。候乡长关于搞什么项目的回答及不让老周告诉村民的表现等都是有意为之。当村民都种果树时他却对老周说没事村民只是做样子,坚持不下去其实是欲擒故纵。等大车小车来拉水果时,侯乡长看到后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 14. 突出人物形象。用老周的“糊涂”与侯乡长的“精明”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侯乡长

31、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主题。通过老周的表现揭示了谜底赞扬了侯乡长这样真心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故事戛然而止,引人思考,耐人寻味。通过老周的表现,会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老周会这样。【解析】【1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这说明老周“文化水平不低”理解不当,因为引用谚语与文化水平无关。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

32、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1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候乡长修路是假,让大家致富是真。作者在文章中已经作了必要的铺垫,请指出。”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安排的作用。首先要了解什么叫铺垫。“铺垫”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为后文埋下伏笔。在小说中,回答铺垫的设置,离不开对情节的分析。小说中,侯乡长曾说:咱龙湾村

33、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不能老是种传统农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嘛。由此可推知侯乡长已经有了让大家致富的方向,只是他没有明说而已。这就为后文乡民们种果树做了铺垫。老周想让侯乡长弄点资金,小吴把乡里没有资金的情况讲了出来。当大家对候乡长要修路表示怀疑时,侯乡长却说他有办法。候乡长关于搞什么项目的回答及不让老周告诉村民的表现等都是有意为之。这为下文乡民们收了果子,走上了致富路作铺垫。当村民都种果树时他却对老周说没事村民只是做样子,坚持不下去。等大车小车来拉水果时,侯乡长看到后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这“微笑” 就暗示了侯乡长对龙湾村改变贫穷面貌早已有数在心。 【1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

34、章结尾写老周说自己老糊涂,并拍打自己的脑袋,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这道题考的是对文章结尾的理解和分析。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好处”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内容方面要从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艺术效果等方面考虑。小说中,用老周的“糊涂”与侯乡长的“精明”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侯乡长是个干实事,有点子的基层干部领导形象。小说中,老周是次要人物,通过老周的表现揭示了谜底赞扬了侯乡长这样真心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故事戛然而止,会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

35、”“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

36、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

37、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

38、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

39、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

40、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

41、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15.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B. 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C. 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D. 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42、16. 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 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B.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C.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D. 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17. 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答案】15. C

43、16. D 17. 苏轼最早在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苏轼在美学上追求一种质朴平淡的美,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他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以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注意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理解有误。原文是人生空漠之感,不是退隐欲望;选项

44、B,“不是对政治的退避”理解有误。原文文意,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选项D,“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理解有误。原文文意是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故答案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推断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理解有误。原文是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故答案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和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

45、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考生到原文中去筛选即可: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考生从以上文本中的内容进

46、行概括即可。【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过去一个月里,中国航天几乎是在全球公众面前上演了一场“反转剧”:6月19日,传来火箭发射异常的消息,“中星9A”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7月5日,航天人通过轨道调整,又

47、将这颗卫星从半空中“救出”,送入预定轨道。消息公开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单位走进公众视线: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正是该中心主导了这次天地之间的“营救”事件。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这里就曾成功抢救过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并长期管理着我国几乎所有的航天器目前已超过100颗卫星。也因此,这个中心被称作“中国卫星大管家”。(摘编自邱晨辉走近卫星“起死回生”背后的“牧星人”)材料二: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建50年来,经过一代代航天测控人的不懈奋斗,中心从最初单一测控的临时指控中心,发展为集航天器实时测控、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等多任务于一身的现代化航天

48、测控中心。两个多月前,“中星9A”卫星发射时出现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距离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2万5千多公里。业内专家认为,这颗卫星基本没救了。测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杨永安说,我们不能放弃,用卫星自己的燃料,尽快从16万往36万上走,往高里弄,还得节省燃料,分段实施,接力控制。最终,他们用时16天,准确实施轨道调整、定点捕获,让“中星9A”卫星“起死回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创造了奇迹。(摘编自邓曦光等走进航天测控领域的“国家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材料三:随着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发射航天器的数量越来越多,太空垃圾也相应增多。据统计,目前约有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行,而且数量正以

49、每年25的速度增加。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约为78千米秒,如果撞击到航天器表面,轻者会留下凹坑,重者会穿透航天器造成部分系统功能失效,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太空垃圾也会威胁在舱外活动的航天员。(摘编自王晓易太空垃圾的产生、危害与对策)材料四:科学家分析当人造卫星“死亡”之后出现的几种可能性:(1)进入“轨道墓地”任务控制员如果探测到人造卫星存在故障,就会点燃其发动机,使其抵达被称为“轨道墓地”的太空区域。该太空区域位于人造卫星最初飞行平面数百英里之上,这样将避免邻近的太空人造卫星可能遭受到损害。(2)导弹击落人造卫星出现故障的人造卫星也可采用导弹击毁。(3)送回地球修理处理故障卫星的另一种方法就

50、是通过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携载返回地球进行修理,航天飞机舱内完全可以携载小型人造卫星返回地球。(4)“火葬”处理太空飞船和垃圾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进行燃烧,之前一些老式太空飞船曾在地球大气层进行故意操作性燃烧。(摘编自魏冬人造卫星变成太空垃圾后的处理方法)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星9A”卫星火箭发射异常,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航天人通过轨道调整,将其送入预定轨道。B. 因为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长期管理着我国几乎所有的航天器,所以被称为“中国卫星大管家”。C. “中星9A”卫星发射时出现故障,偏离预定轨道,距离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25万多公里。D. 在业内专家认为“

51、中星9A”基本没救的情况下,测控中心不放弃,经过16天努力使其起死回生。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根据材料一、二,我们了解到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具有航天器实时测控、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等多种职能。B.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目前管理着100多颗卫星,并成功抢救10多颗重大故障卫星,创造了航天奇迹。C. 根据材料三可知,随着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发射航天器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太空垃圾也必然相应增多。D. 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如果太空垃圾撞击到航天器,必定会造成航天器系统功能失效等灾难性的后果。20.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卫星测控工作的意义。【答案】18.

52、B 19. D 20. 能对航天器进行实时测控,发现故障及时修复,并进行长期管理。可以控制、处理太空垃圾,尽量减少其危害。【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中国西安卫星监控中心被称为“中国卫星大管家”的原因还有其成功抢救过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故答案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

53、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夸大其词,原文为“如果撞击到航天器表面,轻者会留下凹坑,重者会穿透航天器造成部分系统功能失效,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故答案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概括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卫星测控工作的意义。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题干的把握,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筛选内容:最终,他们用时16天,准确实施轨道调整、定点捕获,让“中星9A”卫星“起死回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创造了奇迹;太空垃圾

54、的飞行速度约为78千米秒,如果撞击到航天器表面,轻者会留下凹坑,重者会穿透航天器造成部分系统功能失效,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太空垃圾也会威胁在舱外活动的航天员。考生根据以上内容进行概括整理即可得出答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四、作文21

55、.根据以下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人们善良的意愿铺就的。哈耶克【答案】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曾有过这样一件事:高考复习期间,一位白发苍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一次又一次地占用学生的自由课。学生开始还能“理解”,到后来实在无法忍受了,便给校长写信诉说他们的苦恼。当校长向这位老师转达意见时,她流泪了:“我可是一分钱的报酬都没要啊!我义务为学生补课,把全部身心都给了学生,可是换来的竟是哎,现在的学生让人寒心啊!”我毫不否认那为老师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的背后是她真诚的爱心。但我也要坦率地说,她也许没有意识到,她对学生的

56、爱是非民主的爱,尽管处于善良的愿望,但又“爱你没商量”地侵占了学生本应该自己支配的自习时间,是她把学生逼向了向校长告状的地步,这种爱是很令人遗憾的。爱是一种美德,但不恰当地滥用了爱,美德也会变成缺点。这使我不禁联想起西方人的一句谚语“通向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用善良的愿望铺成的”。教师出于对学生“全面负责”,不管学生发生哪种行为,教师都事无巨细地加以关注,滔滔不绝地给学生讲道理,唯恐学生不能理解你的良苦用心。而实际效果恰恰相反,絮絮叨叨的言谈反而变成了对犯错学生的普遍原谅和放纵,学生失去了良知的责备和道德的拷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越是处于懒惰状态。在这里一份耕耘并不意味着一份收获,

57、教师的辛勤劳动恰恰是对“完善自我”的残忍剥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灌输”“说教”遭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批判和鄙弃。“说”是教师的权力和义务,问题是愚蠢的老师把学生说厌倦了,聪明的教师把学生说明白了,只有那些有智慧的教师把学生说好了。当今中小学生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看”早上六七点直到晚上十点多,不论学生自习课还是课间操,甚至住校生就寝,教师都要“盯”上去“看”,几乎时刻不离学生左右,学生时时处处都处于教师“责任感”的笼罩下,教师的工作可谓无“微”不至。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让学生“不能拒绝,又难以接受”,有时候还会产生出厌倦和反感来,用学生的话语说经“受不了这无自由的爱”,无“微”不至有时会导致学生

58、对教育的逃避。无“微”不至的实质就是“教育过度”,是变相的包办代替。这样做的结果,恰恰使学生失去自我探索的机会,失去了承担人生责任的训练。当学生渐渐习惯了无“微”不至的教育方式之后,对教师产生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别人的扶持就不会独立走路,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丧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当一旦需要独自面对新的挑战是,他们更无所适从。诚然,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人来关心和帮助,但如果他们得到的关心和爱有缺陷,则有害无益。教师们辛辛苦苦为学生做这做那,恐怕还带着自我牺牲的神圣感。教育的确需要教师有所作为,但“有为”不能过头,更不意味着有热情就不讲科学。教育也需要“无为”,需要“袖手无言味更长”的

59、含蓄和智慧,需要教育者更多的爱心去促进学生的感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以名人名言为材料的材料作文,考生首先要注意结合对所给材料的理解,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立意。原材料是: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人们善良的意愿铺就的。哈耶克。考生要抓住关键词“地狱”“善良”。根据以上关键词考生可以有如下的立意:一味地善良要不得、地狱之路就是由善良铺就的、善良的前提是谨慎、善良需要三思后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以上都可以作文考生立意写作的角度,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自身对“善良”的看法,结合社会中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写作。只有这样考生的作文才能接地气,才能符合考

60、场作文的要求,这样才能升格提升为合格作文。【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善良”“地狱”,根据以上关键词,考生就可以围绕过度的善良导致人生的失败,这一话题和角度就可以作文。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对论题进行挖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