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临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800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临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甘肃临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甘肃临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甘肃临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甘肃临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甘肃临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甘肃临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甘肃临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场: 装订线6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6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年级:高二 科目:历史 座位号 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48分;在答题卡作答)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A分封制的加强B井田制的推行C宗法制的衰落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邑郡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是 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C 七国之乱

2、因汉初而爆发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3、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4、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

3、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6、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现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7、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8、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

4、;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AB CD9、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10、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 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 生产经营活动广泛D. 草市交易十分发达11、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

5、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1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1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

6、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14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C百姓

7、皆重商轻农 D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16、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 再次者谋入营伍, 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 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17、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 C 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

8、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18、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A浙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苏州米价低于其它地区 C江西与湖广之间米粮贸易兴盛 D农作物的种植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19、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0、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

9、侈日甚”。这反映出 A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21、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儒贾相通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A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阶层流动B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C商人成为儒学主要传播者D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弃儒从商22、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2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

10、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D.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24、“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这段话认为A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第II卷二、问答题 (包括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请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作答)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5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

11、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

12、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

13、,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 (1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材

14、料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7、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