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政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 2019年8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陈彦的主角入选。他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自己在剧团工作了近30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创作长篇小说主角时一泻千里般地涌流出来。由此可见()作家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创作灵感A. B. C. D. 2.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命运和诉求便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拿笔的、文艺文学战线上的“军队”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
2、用,获得丰硕“战果”。这一论述表明()文化能对革命实践产生深刻影响文化能够让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精神上不再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决定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A. B. C. D. 3. 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于2018年10月25日至28日北京举行。北京文博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进行组织,主办方是政府部门,参展的是国内外的文化企业。博古通今、汇聚海内外文化产品的文博会已成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各级政府利用“无形之手”引导更多资源投入到文博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表明()A.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B. 文化与经
3、济相互交融C.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产值2.25万亿美元。美国和欧洲各国共占市场总额的77%,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约占市场总额的19%,其中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0%和5%,中国及其他国家约占4%左右。由此可见()文化竞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总体上看中国文化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文化A. B. C. D. 5.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等8人“共和国勋章”,授予劳尔卡斯特罗鲁斯等6人“友谊
4、勋章”,授予于漪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从文化生活角度,这样做()是基于文化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基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能给予人们以深远持久的健康文化熏陶,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A. B. C. D. 6. 在欧洲,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南欥国家的人交流时频繁且夸张地运用手势语;德国、英国、荷兰等中西欧国家次之;北欧诸国则极少使用。究其原因,南欧国家受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影响最深,人们热爱戏剧表演,时常需要利用肢体语言辅助进行表演,因此肢体语言丰富。这表明()A. 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B. 欣赏戏剧能够提
5、高人的审美水平C.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 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没有共性7. 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时期,唱出了全体人民团结一心渡难关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如今,这首歌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100首优秀歌曲”,依然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这表明()每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趋于一致优秀文化能够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优秀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A. B. C. D. 8. 截至2018年7月底,我国已有昆曲、古琴艺术等3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
6、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A. B. C. D. 9. 2018年4月25日,中国南京文化艺术团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国家行政学院礼堂为当地市民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表演了中国民乐二胡独奏战马奔腾、古筝演奏伊犁河畔、舞蹈小城雨巷以及中华戏曲联唱国粹风采等节目。浓郁的中国风情、精湛的技艺、饱满的情结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获得阵阵喝彩,这表明()A.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C. 世界各
7、国的文化因交流而趋同D. 文化既是经典的又是流行的10. 2019年11月17日,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圆满闭幕。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各类活动350多项。艺术节展演共45台剧目,荷兰舞蹈剧场现代舞狩猎我心等15部剧目出票率均达到100%来自俄罗斯、捷克、以色列、卡塔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0多部作品广受欢迎。这体现出()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要尊重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A. B. C. D. 11. 如今,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报刊亭正在加速消失,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5G网络的全覆盖,人人刷着手机屏幕正成为新的文化象征,数(字)媒(体)已经将要全面
8、接管和替代纸媒。数媒相比于纸媒更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传递共享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借助科技手段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增加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 B. C. D. 12.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秋团圆日、举国欢庆时,全国各地纷纷举办融亲情思念、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地方元素于一体的庆中秋活动。嵩阳书院举办“中秋祈福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江苏淮安举办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将“同享一轮明月,共祝万家团圆”的心愿传递给全球华人。由此可见()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大众传媒具有文化
9、传递、共享的功能A. B. C. D. 13. 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做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这种观点说明()人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人们需要把传统文化化做养料吸收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观点人们不要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A. B. C. D. 14. 2018年8月21日,由刚果(金)外交学院和中国中南大学合作设立的孔子学院在刚果(金)外交部举行揭牌仪式,这是该国开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这是基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能够实施文化渗透,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念教育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
10、一种重要途径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优先发展A. B. C. D. 15. 中华民族素来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憧憬着“学有所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梦想,无数先贤为延续中华文脉、培养治世良才不懈求索。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将这些梦想变为现实。这是基于()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教育影响文化发展方向教育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A. B. C. D. 16. 戏曲界有句行话:“内行人一伸手,就知有没
11、有”。”京剧、昆曲、梨园戏、川剧等剧种的旦角手势婀娜多姿、仪态万方,京剧大师梅兰芳独创53式兰花指更是醉倒全世界。对旦角手势发展脉络的追溯,可以窥测到戏曲表演程式形成与变化的轨迹,体悟到戏曲演员手势创作的无限空间。可见,戏曲表演中的手势()是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展示我国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表达了戏曲演员的文化素养体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A. B. C. D. 17. 2018年4月7日,央视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使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变得时髦时尚。这
12、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创新必须借助大众传媒激活传统文化需不断注入时代气息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重要保证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A. B. C. D. 18. 2018年暑期,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因其紧扣时代脉搏,生动展示与癌症做斗争的小人物们的故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并带动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再度兴起。由此可见()文化创新必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文化创新必须反映百姓的心声文化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A. B. C. D. 19. 有人把“八大菜系”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苏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
13、、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这反映出我国的饮食文化()A. 具有区域性的特点B. 具有民族性的特点C. 具有开放性的特点D. 具有先进性的特点20. 2019年5月6日,在“美丽中国,携手世界”主题中文日活动的开幕式上,一首河南琴歌诗经邶风凯风,一段安徽黄梅女驸马、一曲苏州评弹枫桥夜泊把各国观众带入如醉如痴的境界。这主要反映了中华文化()A.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B. 区域文化,渐趋融合C. 内涵丰富,风格独特D.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21.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中华文明存世5000余年的重要例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该遗址真实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
14、作文明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据此可知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引领风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 B. C. D. 22. 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人类社会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的彰显。我们相信,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定能让“中国梦”在神州大地上绚烂绽放!民族精神助力“中国梦”绽放的原因是()能直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A. B. C. D. 23. 2018年是改革开
15、放40周年,深圳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再次成为焦点。回顾特区建设发展的各个时期,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特区人敢闯敢试、勇为天下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深圳因而变成今天的深圳。这表明()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A. B. C. D. 24.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伟大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维续发扬五四精神,是因为()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五四精神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这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有利于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
16、不懈奋斗A. B. C. D. 25.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紧扣塞罕坝几代造林人的奋斗史,用现代视角重述55年的造林奇迹,把塞罕坝精神以影像方式固化为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对塞罕坝精神认识正确的是()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凸显了精神力量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弘扬塞罕坝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A. B. C. D.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部分省市投入使用。三科统编教材以不同方式强化了“劳
17、动光荣”的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讲述“工匠精神”“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等内容,阐述“劳动精神”的内涵、意义。语文教材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了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历史教材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介绍了隋朝工匠李春、“铁人”王进喜等人物;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编入反映“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人类劳动工具与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等内容,让学生理解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光荣”入教材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意义?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加以分析。班级举行“劳动光荣,我在行动”主题班会,请就此列举两条措施。2
18、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9年9月21日晚,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圆满落幕。本届艺术节秉承中华文化“和平、和谐、合作”价值理念,聚焦“丝路核心、中华文化、国际元素”三大主题,坚持“丝路艺术的盛会,民心相连的桥梁,人民群众的节日”办节宗旨。参与本届艺术节各项活动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16个,其中,有1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舞台艺术表演,总演出场次达到98场,参演的大部分剧目涵盖门类广,有戏曲、芭蕾舞剧、音乐剧、话剧、交响乐、民乐等。题材丰富,有现实题材,有历史题材,有红色题材等。在文艺演出、美术展览、文化论坛、惠民巡演四大板块的基础上,举办2019年国际青年
19、汉学家研修计划(西安)、2019国际现代艺术周、2019国际儿童戏剧周、2019国际创意动漫周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省优秀剧(节)目展演等5项专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陕西乃至中国西部的文化艺术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交流合作和发展机遇,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关联国家经济发展、文化交融、思想交流、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运用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合理性。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
20、消亡。一些地方以推进城镇化为名,拆除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有专家警示,这样做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材料二:2018年3月28日上午,2018中国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著的2018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书正式发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该书中撰文指出,抓好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孕育出的新事物。在国内,近年来浙江乌镇、梁祝文化小镇和重庆涪陵榨菜文化小镇等一批特色文化小镇异
21、军突起。在国外,很多举世闻名的特色文化小镇,已成为令游客流连忘返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它们小巧别致,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既充满浓浓的历史文化味、现代气息,又触手可及。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警示的合理性。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谈谈材料二对我国建设特色文化小镇的启示。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回首过去,新中国70年的历程沉淀下怎样的发展智慧、凝聚起怎样的精神力量?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样的故事贯穿于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我们还曾遭遇封锁与遏制,经历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面对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的挑战。但愈
22、是艰险愈向前,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一路行进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正在建设人类历史上规模最浩大、气势最雄伟的现代化事业。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涵养了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这样一种斗争精神,就是一种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勇气,一种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气神,一种遇强更强、愈挫愈勇的坚韧。经过70年不懈奋斗,中国人深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知道许多时候胜利要通过斗争获得。斗争精神、奋斗意志,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也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激荡着战胜前进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信心。经历了70年风风雨雨,中国人民什么风浪没有见过,什么阵势没有经历过,这让我们在面
23、对风险挑战时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精神。“涉深水者得蛟龙”,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在70年的坐标中接续奋斗,我们可以克服今天的困难、遇见更好的明天。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斗争精神在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中的作用。答案1.【答案】C【解析】错误,作家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正确,自己在剧团工作了近30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创作长篇小说主角时一泻千里般地涌流出来。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创作灵感; 不合题意,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与题意无关。 故选:C。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
24、动力 1、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社会实践,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
25、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2.【答案】B【解析】符合题意,中国新文学的命运和诉求便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拿笔的、文艺文学战线上的“军队”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获得丰硕“战果”。这一论述表明文化能对革命实践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错误,文化并不能让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精神上不再贫困; 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社会的发展。 故选:B。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 (1)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社会作用:能
26、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正确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从本质上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从性质上看: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庸俗、健康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的、崇高的、健康的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庸俗的、腐朽的文化,则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阻碍社会的发展。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
27、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3.【答案】B【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没有体现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B符合题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特征。 故选:B。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从国内看: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28、内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4.【答案】A【解析】错误,文化竞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符合题意,2017年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产值2.25万亿美元。美国和欧洲各国共占市场总额的77%,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约占市场总额的19%,其中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0%和5%,中国及其他国家约占4%左右。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 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总体上看中国文化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文化。 故选
29、:A。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
30、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和错误的选项。5.【答案】A【解析】符合题意,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等8人“共和国勋章”,授予劳尔卡斯特罗鲁斯等6人“友谊勋章”,授予于漪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从文化生活角度,这样做是基于文化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说法错误,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不合题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故选:A。本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1、。 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
32、之中的。 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6.【答案】C【解析】A说法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而不能说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 B说法错误,欣赏戏剧不一定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水平; C符合题意,南欧国家受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影响最深,人们热
33、爱戏剧表演,时常需要利用肢体语言辅助进行表演,因此肢体语言丰富。这表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说法错误,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故选:C。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的人们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
34、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7.【答案】C【解析】错误,“每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趋于一致; 正确,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100首优秀歌曲”,依然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这表明优秀文化能够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 错误,优秀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难以抹去,而不是无法抹去。 故选:C。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35、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8.【答案】B【解析】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符合题意,之所以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说法错误,“人类文明趋同”的说法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展现。 故选:B。本题考查:文
36、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保护,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9.【答案】A【解析】A符合题意,中国南京文化艺术团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国家行政学院礼堂为当地市民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浓郁的中国风情、精湛的技艺、饱满的情结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获得阵阵喝彩,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
37、C说法错误,世界各国的文化既相互交流,有保持各自的特色,而不是趋同; D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经典文化、流行文化。 故选:A。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
38、,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10.【答案】B【解析】正确,来自俄罗斯、捷克、以色列、卡塔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0多部作品广受欢迎。这体现出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错误,只有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故选:B。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交流的意义: 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
39、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文化的多样性: 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
40、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11.【答案】B【解析】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数媒相比于纸媒更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传递共享文化;借助科技手段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不合题意,数字媒体和纸质媒体都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人产生影响的是媒介所承载的内容,而不是媒介本身,再者优秀文化能增加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故选:B。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1)传媒的发展阶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现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
41、广为标志的。 形式: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此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区分基本概念: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本题属于简单题,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12.【答案】B【解析】符合题意,中秋团圆日、举国欢庆时,全国各地纷纷举办融亲情思念、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地方元素于一体的庆中秋活动,这说明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
42、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符合题意,嵩阳书院举办“中秋祈福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江苏淮安举办 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将“同享一轮明月,共祝万家团圆”的心愿传递给全球华人,表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故选:B。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1、文化的多样性 (1)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指的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表现形式: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
43、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的传播越来越依靠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无关选项。13.【答
44、案】A【解析】正确,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做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这种观点说明人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人们需要把传统文化化做养料吸收;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观点; 错误,人们不要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说法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在继承的
45、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14.【答案】C【解析】正确,题目中由刚果(金)外交学院和中国中南大学合作设立的孔子学院在刚果(金)外交部举行揭牌仪式,这是该国开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这是基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 错
46、误,选项“文化渗透”的表述错误,文化渗透并不是开班孔子学院的目的。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说明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优先发展。 故选:C。本题考查: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
47、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5.【答案】B【解析】正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将这些梦想变为现实。这是基于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错误,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错误,教育是人
48、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故选:B。本题考查: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
49、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本题考查教育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16.【答案】D【解析】不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符合题意,戏曲表演中的手势是展示我国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不合题意,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达了戏曲演员的文化素养。 故选:D。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 1、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50、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
51、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17.【答案】C【解析】错误,选项传统文化的创新必须借助大众传媒说法过于绝对; 正确,材料“央视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使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变得时髦时尚”告诉我们激活传统文化需不断注入时代气息;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重要保证; 不合题意
52、,材料强调文化的创新,未涉及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 故选:C。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与继承 1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求: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
53、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18.【答案】C【解析】不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我不是药神因其
54、紧扣时代脉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没有体现兼收并蓄和文化继承的问题; 正确,我不是药神生动展示了与癌症做斗争的小人物们的故事,带动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再度兴起,这说明,文化的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文化的创新必须反映百姓的心声,这样的文化才能被大众所认可。 故选:C。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
55、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考查学生提
56、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19.【答案】A【解析】A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各地菜的特点不同,反映出的我国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 BCD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开放性、先进性的特点。 故选:A。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解
57、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20.【答案】C【解析】ABD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区域文化,渐趋融合;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符合题意,在“美丽中国,携手世界”主题中文日活动的开幕式上,一首河南琴歌诗经邶风凯风,一段安徽黄梅女驸马、一曲苏州评弹枫桥夜泊把各国观众带入如醉如痴的境界。这主要反映了中华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故选: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
58、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丰富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不符合题意的均可以排除。21.【答案】D【解析】错误,中华文化独领风骚,但是不引领风骚; 符合题意,该遗址真实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
59、稻作文明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据此可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故选:D。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1、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表现: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
60、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22.【答案】B【解析】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需要通过实践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而不能直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不合题意,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符合题意,民族精神助力“中国梦”绽放的原因是: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故选:B。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熔炼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6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23.【答案】A【解析】符合题意,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体现了创造精神。 符合题意,特区人
62、敢闯敢试、勇为天下先,体现了奋斗精神。 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团结精神。 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梦想精神。 故选:A。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24.【答案】D【解析】说法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说法错误,中华文化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五四精神
63、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符合题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维续发扬五四精神,是因为这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有利于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故选:D。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必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
64、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25.【答案】C【解析】不符合题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符合题意,塞罕坝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不符合题意,文化素养中的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故选:C。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
65、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26.【
66、答案】【小题1】(1) 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劳动光荣”入教材有利于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和意义。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劳动光荣”入教材有利于学生牢固树立劳动伟大、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文化塑造人生,“劳动光荣”入教材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认真、负责地完成学校和班级分配的劳动任务;自觉承担家庭劳动责任;积极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小题2】【解析】(1)本题设问“劳动光荣”入教材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通过材料“高中思想政治
67、教材讲述工匠精神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等内容”有利于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和意义,因为“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让学生理解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有利于学生牢固树立劳动伟大、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三科统编教材以不同方式强化了“劳动光荣”的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为文化塑造人生;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2)本题设问要求班级举行“劳动光荣,我在行动”主题班会,请就此列举两条措施,属于措施类题目,结合
68、教材可知,对于劳动,结合生活,我们应认真、负责地完成学校和班级分配的劳动任务,自觉承担家庭劳动责任等。(1)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要求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作答,答题的知识范围限定明确,根据设问就可作出正确的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课本第二课的知识,知识体系比较明晰。解题的关键是要紧扣设问中社会各方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要围绕主题分析意义,紧密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并分成要点写出。 (2)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解答这类题目时采用定点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
69、方法。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具体的解题程序:定点-联系-疏理-作答。27.【答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能够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各民族文化成果。 (3)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4)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有利于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
70、说明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主观题。本题知识限定为文化多样性,可以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从意义等角度组织答案。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28
71、.【答案】【小题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只有保护好本地本民族建筑中的传统文化特色,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建筑保护,继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中既要继承、保持和发扬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又要改造或剔除其糟粕,还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小题2】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发展与继承的关系,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打造文化特色。 面向世
72、界,博采众长,正确处理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学习借鉴国外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的先进经验。 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解析】(1)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警示的合理性。针对材料“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考生可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一些地方以推进城镇化为名,拆除有价值的传统建筑”,考生可从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建筑保护,继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73、古为今用,同时又要体现时代精神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2)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试题,要求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谈谈材料二对我国建设特色文化小镇的启示。针对材料“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考生可从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穿新鞋走老路”,考生可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发展与继承的关系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在国外,很多举世闻名的特色文化小镇,已成为令游客流连忘返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它们小巧别致,各具特色”,考生可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正确处理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的角度去
74、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中“既要充满浓浓的历史文化味、现代气息,又要学习国外特色小镇的建设”,考生可从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的角度去分析说明。(1)属于原因类试题,该类试题对于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独特的优势。此类题主要是让我们分析解决某问题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理论原因。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确定某知识范围,据此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具体做法的某方面的理论原因或现实意义。 (2)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悟出材料说明的道理; 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一般情况下,偏
75、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29.【答案】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支撑新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斗争精神为新中国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斗争精神是新中国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保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斗争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维系着中华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新中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解析】本题题目类型意义类主观试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斗争精神在新中国7
76、0年奋斗历程中的作用,故考点可归纳为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通读材料后,由材料中的“这样一种斗争精神,就是一种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勇气,一种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气神,一种遇强更强、愈挫愈勇的坚韧”可知,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故答案可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面回答,如是支撑新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保证;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经历了 70年风风雨雨,中国人民什么风浪没有见过,什么阵势没有经历过,这让我们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精神”表明斗争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维系着中华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新中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本题属于意义类的主观题型,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明确,民族精神等有关知识在教材中的第三单元第七课,体系是比较明晰和集中的,解题时要能根据材料内容总结斗争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